龙泉山见证成渝铁路建设史(下)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fish_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成渝铁路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立项,1950年6月15日动工,中途经历了民主讨论,在龙泉山重新改线缩短路程,新控制性工程柏树坳隧道。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对龙泉山的人员出行和物资进出具有积极意义。成渝铁路是我国三个时期建设大工程最生动的比较样本。龙泉山浓缩了建设的很多关键历史节点,彰显出中国人的开放务实精神。
  关键词:
  全线通车;隧道施工;破解困局;开放务实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迅速建成成渝铁路
  1950年,四川刚解放不久,在面临剿匪和抗美援朝等艰巨任务下,邓小平、贺龙、刘伯承等领导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反映四川人民心声,向中央请求修建成渝铁路。当年邓小平在向毛泽东陈述修建成渝铁路的理由时说:“重庆、成都是西南中心城市,如修铁路,不仅可以带动四川乃至西南百业兴旺,还可向全国提供优质大米、猪肉、禽蛋和副食品,互通有无”[19]。当时另外两条铁路也亟待开工,一是海军提出的浙江萧山铁路,以固海防;另一条是宝兰、兰新线,以布局西北边防。最终共和国的第一条铁路花落四川,这与国家经略西南的核心即经营成渝地区的战略思想有关。腾代远曾总结道:“渝端东接长江航运,南连川黔公路及綦江铁路,对西南重工业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支援。蓉端北衔川陕公路,西通康藏边疆,且与继续兴建的宝成铁路及成昆铁路构成铁路网,不仅使沿线物产糖、盐、煤、铁、粮食、桐油、药材等得到宽广的销路,并且在政治、经济及国防上,都起着重大的作用”[20]。经毛主席与中央人民政府的批准,成渝路于1950年6月15日动工,并要求在1951年底全线通车。这次复工的有利条件是在和平的环境下,初步形成了全国协同的机制,“从东北运来了钢坯,从上海运来了钢梁,从汉口运来了水泥,从四川各地运来了枕木和火药,从一零一厂[21]运来了钢轨,从全国各地调来大批铁路工作人员”[22]。同时还引进苏联专家做技术指导,如指导重庆101厂利用清朝进口的英国轧钢机。结果英国人卖了设备,但没有指导我们安装生产;法国为了卖钢轨,也阻挠我们使用,凸显出西方列强利益至上的意图。最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实现了钢轨的就地国产化,以及枕木国产化。他们还在建桥和建路基等方面给出宝贵的意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
  蓝田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并得到邓小平的关怀。以此为示范,广大的技术人员和筑路工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蓝田同志以主人翁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學态度,经过反复比较,提出了将原来决定出成都沿沱江经姚家渡、赵家渡至乱石滩一段,改为出成都经洪安乡,越柏树坳,沿小溪至沱江边接乱石滩的改线方案。这个方案,不仅避开了原方案在凉水井的不良地质地段,并缩短线路23.8公里。需在柏树坳增加一座622米长的隧道,和部分大中桥。即使增加这些工程,总投资并不增加。因此,从长远看这就大大节省了运营费用和维修费用,是一个很有分值的建议。可是,当时刚刚解放不久,隧道施工基本上全是靠手工操作,进度较慢。加上这段线路要重新勘测、设计,必然会耽误一部分施工时间,影响1951年底全线通车计划的完成。因此,当时这是一个冒有风险、有争议的方案。由于铁道部和工程局领导的重视,经过多方论证、比较,又经过苏联专家参与研究,都认为新方案线路短,远期经济效益好,应该予以采用。最后由铁道部报请政务院批准,并将原决定争取1951年底通车的计划改为1952年7月1日通车。”[23]
  蓝田总工程师的改线方案,使得龙泉山段成为全线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其他几位工程师前赴后继地对方案进行补充完善。“蓝田工程师建议柏树坳改线,缩短线路23.8公里。郭彝和工程师蒋绿芬进一步建议柏树坳隧道北口,由柏树坳山东改为柏树坳山西出口,避免了水患,缩短线路一公里。”[24]“梅逢春同志在定测时,发现在初测时有些缺点:一是成都到柏树坳这段线路弯道太多,共有25个;二是从柏树坳到五凤溪弯道太小,而且同向曲线和异向曲线之间的直线只有5米,不符合标准……成都到柏树坳原有25个弯道,给他精心测量后,这段线路减少了20个弯道,只用了5个弯道,最深挖方只有5米,受到局检查组的表扬。”[25]在柏树坳隧道东有一座老油坊铁路桥,比较高,同时又有一定的弯度。当地至今还流传一个“空棺”的故事,说当时工程师立下军令状,如果通车后火车在这里出轨,就把自己埋进棺材里。可惜当地居民无法准确说出工程师的姓名,现在我们只能遥想龙泉山中当年的那种建设豪情。
  隧道施工要经过洞外明挖、导坑、扩大、拱部衬砌、挖底、衬砌边墙、挖掘水沟、砌筑洞门及洞顶防水层等9道工序,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亡事故。“从简阳五凤溪到柏树坳有14座隧道。通过最后一座柏树坳隧道,就进入川西平原……打通柏树坳隧道,成为施工中的关键工程……隧道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开展了红旗竞赛,风钻修理工首先挑战,提出保证在一小时内修理好25台风钻,炮工们也不示弱,站出来应战,保证在一小时内钻23个炮眼,还要达到平均每个炮眼一米深。宣传鼓动工作把工作搞得热气腾腾,大红标语写着:‘柏树坳隧道最长,两头夹攻不寻常,通车成都穿山过,不分日夜打洞忙。’东口的挖底工程,由每昼夜前进2.5米,提高到4米;西口从每昼夜4米,提高到6米。东西口每昼夜要开挖150立方米石头,工程效率超过200%,创造出隧道挖底工程的最高纪录。”[26]1952年5月,柏树坳隧道打通,保障当年“七一”通车计划实现。这种舍生忘死的工作场景,付出许多牺牲为代价。据《成渝铁路工程总结》记载,茅店子隧道支撑坠石、柏树坳隧道天棚掉石等都曾有工人死伤。仅柏树坳等14座隧道的建设,因公死亡的就有15名,重伤的有69名。
  有牺牲就有收获。成渝铁路的修建成功,形成了第三次讨论和宣传的高潮,其经验总结对之后的工程管理和建设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效益。西南铁路工程局随着成渝铁路发展壮大,后来成为国家序列的中铁二局,在众多的铁路建设中大展身手。当时攻坚的“柏树坳隧道队”就是中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前身。这个队伍是锻炼和选拔出来的,“自1950年12月底第一批民工到达工地,至1951年2月20日最高人数达到107500人……为了保证十万民工及近二万失业工人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骨干,以适应今后日趋发展的铁路建设要求,需要选拔组成一支精干的专业化筑路队伍,西南铁路工程委员会在1951年3月召开的筑路工作会议上,决定筹建工程总队,在民工及失业工人队伍中吸引工效较高、年轻力壮、年龄在25—35岁之间、政治清楚、又能吃苦耐劳积极工作的工人编为工程总队……共有经过选拔的民工及工人8500人,为此正式留用军工干部440人作为工程总队及各大队、中队的领导骨干。这支队伍的建立,不仅担任了新建铁路土石方工程,以后又逐渐学习和参加隧道、桥梁、机械施工等专业,成为建设铁路的骨干力量,嗣后陆续都转为正式职工,实践证明建立这支队伍是有远见的”[27]。成渝铁路通车后,这支队伍立即转入宝成铁路建设,之后又转向川黔铁路。成渝铁路北接宝成线,南接川黔线,彻底打通进出川的通道,破解了“蜀道难”的千年困局。成渝铁路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成渝经济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龙泉山为修建成渝铁路提供了大量枕木和民工。山区老人印象中直径1米左右,树干笔直的大树老树,大都被砍去做枕木。实地采访的民工中,谢利万(1922—2015)比较特殊。他家住大兴乡(现属龙泉驿区山泉镇)谢家沟,其从小立志参与成渝铁路,1946年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因工程停工,先回家务农。1950年成渝铁路开工后,他参与到建设当中,做工段的施工设计工作。他后来被军队领导看中,又随军去修建宜宾到凉山的公路,工作单位是西昌建设局设计室。
  成渝铁路通车后,在龙泉山设有四个站,从东到西分别是五凤溪站、红花塘站、陈家湾站、洪安站。这给附近居民出行和运输带来极大的便利,龙泉山的山货一下子可以运出去了。除石料外,比较大宗的山货主要有水果、时令蔬菜、桤木菌和鸡肉菌,农民都可以坐票价低廉的慢车到成都卖;甚至交公粮也通过火车站送。供销社的糖、盐、油、酒等外地产品,都由火车运来,价格下降许多。小孩儿则喜欢在火车拐弯处捡落下来的煤块,拿回家作燃料。后来成都修建东山灌溉渠,即东风渠六期工程,设计渠道和引水到张家岩水库的龙泉山隧洞,都是由铁二局第九工程处设计。
  结语:龙泉山见证成渝铁路的开放务实精神
  1952年成渝铁路火车开通时,一个叫张秀贞的老大娘特地来看火车。她抚摸着钢轨说:“我做姑娘的时候就听说要修铁路,后来我出嫁了,生儿女了,还不晓得火车啥样子。现在,我的女儿都快50岁了,我以为这一辈子再也不会看见火车了。”[28]这位大娘的话,暗含成渝铁路在三个时期的三种命运。清朝时想修,但当时四川省的财力、技术、人才都不具备条件;经过几年低效的筹备,最后被朝廷责令收归国有,再准备引进外资和国外技术修建。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与地方官员,地方与中央产生复杂的矛盾,导致保路运动以很激烈的方式展开,并最终引发辛亥革命。民国初期,欧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筑路计划引进的资金、技术、材料无法到达。之后川内又是绵延的军阀混战,更无暇顾及铁路建设。直到刘湘主政,集合各方面的力量,并得到蒋介石的支持,成渝铁路终于单列开工。然而好景不长,日本侵华又阻碍了工程进展。抗战胜利后,蔣介石第二次表态支持修建成渝铁路。工程正要迅猛推进时,解放战争爆发。共和国建立伊始,西南军政委员会将修建成渝铁路列为川内“振奋人心”的大工程,先完成剿匪,创造了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然后充分利用全国大协作,解决材料和专业人员调入问题。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又实现了钢轨和枕木就地国产化。在已经定线的基础上,还经历了发扬民主决策机制、修改穿越龙泉山线路的过程。建设者们以主人翁的姿态,众志成城,一鼓作气,仅两年就使四川人盼望了近半个世纪的成渝铁路顺利通车。龙泉山作为成渝之间的山地屏障,成渝经济带上一个貌似的隔离,被火车的一声汽笛打破了。成渝铁路是见证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历史变迁的一项标志性大工程,集中浓缩了中国近代史的许多关键节点。虽然各时期有各自的特点,但共同之处是为了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从而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民族主义。各时期特别是共和国时期,引进国外资金,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购置国外的设备和原材料,同时培育自己的人才队伍、管理方法和工业体系,彰显出中国人的开放务实精神,以及一种昂扬的文化自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成渝铁路稍显老旧,可以考虑开行每站都停的旅游慢车,倡导新式“慢生活”,在方便沿线居民日常出行的同时,也为成渝经济带增加一条可供选择的特色旅游线路,在线路上增加一些配套的旅游设施和项目。如建设中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可以考虑在五凤溪古镇、红花塘、陈家湾火车站与杏花村四者之中选点建一座独具特色的纪念馆,以事实胜于雄辩之姿,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清楚展现,供游人参观,让成都铁路的建设史被更多人铭记。
  注释:
  [19]张学亮编《大道通天》,吉林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15页。
  [20]成渝铁路工程总结编辑委员会:《成渝铁路工程总结》“绪言”,重庆市档案馆藏。
  [21]即后来的重钢,1951年3月1日,第二十九兵工厂更名为西南工业部一零一厂;1955年2月,一零一厂、西南钢铁公司两家企业合并为西南钢铁公司;1955年4月,西南钢铁公司改称为重庆钢铁公司。
  [22]西南铁路工程局政治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成渝铁路胜利完成的保证(节录)》,中国铁路工会第二工程局委员会编《纪念成渝铁路通车35周年》,收入常惠元主编《成都铁路工运史资料选编(1950—1952)》,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23]《第一届全国铁路劳模事迹简介·蓝田》,中国铁路工会第二工程局委员会编《纪念成渝铁路通车35周年》,收入常惠元主编《成都铁路工运史资料选编(1950—1952)》,第68—69页。
  [24]《第一届全国铁路劳模事迹简介·郭彝》,中国铁路工会第二工程局委员会编《纪念成渝铁路通车35周年》,收入常惠元主编《成都铁路工运史资料选编(1950—1952)》,第70页。
  [25]《第一届全国铁路劳模事迹简介·梅逢春》,中国铁路工会第二工程局委员会编《纪念成渝铁路通车35周年》,收入常惠元主编《成都铁路工运史资料选编(1950—1952)》,第74页。
  [26]原西南工人日报记者何熔:《四川人民心中的路——修建成渝铁路采访追记》,中国铁路工会第二工程局委员会编《纪念成渝铁路通车35周年》,收入常惠元主编《成都铁路工运史资料选编(1950—1952)》,第251—252页。
  [27]原西南铁路工程局人事处长刘圣化《刘伯承司令员与成渝铁路——忆解放后成渝铁路建设概况》,中国铁路工会第二工程局委员会编《纪念成渝铁路通车35周年》,收入常惠元主编《成都铁路工运史资料选编(1950—1952)》,第140—141页。
  [28]王芝芬编写《成渝铁路》,新知识出版社1954年版,第2页。
  作者: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馆馆员,四川大学口述实践教学与科学中心特聘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区域经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愈加突出,如含糊的专业特色、单一的课程设置、弱化的职业素养、贫匮的自学动力等,阻碍了高职计算机类教育的进展,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呈现.因此,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应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跨界融合为背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为范例,对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展开研究探析,并简要分析了此模式构建的必要性,阐述了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大数据时代,信息应用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日益成熟,为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基于此,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合作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环境基础.文章从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不足之处及合作必要性入手,分析了二者合作发展的措施,以资借鉴.
摘 要: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军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时局的发展增强了孙中山打败北洋军阀的勇气和信心,遂决定出师北伐。然而,军阀的阻挠和破坏,又把孙中山的北伐统一中国的主张与此次北伐的具体措施变为泡影。困惑和思考,让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学习苏俄的革命精神、经验和方法来重新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武装,实现未竟的“共和”事业。在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
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多次表示其宗旨乃“述而不作”,故其辑录历史材料多于个人创作.然《华阳国志》是历史作品,而史学作品是要通过叙事来完成的.《华阳国志》是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和时间为中心,由地理志与人物志连缀而成的一部史书,其叙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些故事又往往是常璩直接或间接采自他人之书,其对材料的剪裁表现出作者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叙事能力.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备受关注,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推行“1+X”证书工作制度的背景下,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出发,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问题分析,基于“1+X”视角,提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旨在为“1+X”背景下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山海经》中的东海即今山东菏泽市以东的古巨野泽;南海即今湖北荆州、武汉之间的古云梦泽;西海即今晋南临汾古盆湖;北海即今晋北雁门山朔州盆湖.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感知知识、感知需求和感知存在”特征,契合了知识图谱优势技术特点.文章针对高校智慧图书馆馆藏资源数据之间存在的潜在关联关系,利用知识图谱管理技术,从知识抽取、知识表示、知识融合、知识推理、智慧荐书和智慧荐读等六方面深入阐述了现代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期将高校智慧图书馆构建成一个基于知识图谱的,将书、人、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的知识生态有机体.
摘 要:  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明代藩王朱椿所为,宗旨是为彰显“君臣一体”。司马贞曾评论:“君臣一体,自古所难”,道出了封建社会关于“君臣一体”的现实与梦想的不一致。“君臣之义”的重要性,不可能超过“父子之亲”的伦理关系。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也不是“君臣一体”。之所以历代称颂诸葛亮,其实主要是封建统治者需要臣子学习诸葛亮的忠贞不贰而已。所以,本为突出刘备彰显“君臣
摘 要:  蒙文通在学术一变时期的墨家研究主要尝试论证墨家为异于儒家的另一元文化。在学术二变、三变时期,蒙文通的学术重心转移到对各家学说本身的关注和对儒家后学的研究,并尝试建立周秦之际包容百家的“新儒学”体系。这一时期的墨家研究更多关注墨家本身和墨家与各学派之间的关系,尤其强调了儒学对墨家的吸收。经学本位和民族—地域—文化三元一体观念是蒙文通墨家研究的特色。  关键词:  经学关怀;墨家;三变;特
摘 要:  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故事,自其逝世以来,一直在民间传诵。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和地域特色。而对诸葛亮的评价,则主要集中在《三国演义》的人物研究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和研究,表达了后世的一种精神文化,反映出人们对“中华智慧之源”的崇拜与追求。  关键词:  传说故事;整理;争议;评价  自从诸葛亮步出茅庐,为刘备出谋划策,取荆得益,建立蜀汉,乃至受托辅主,兴国治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