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为什么恐怖?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怪谈”,英文作“Ghost Story”。小泉八云(Lafcadio Hearn,1850—1904)收集日本的幽灵故事,将之编著成书,书名正是叫《怪谈》(Kwaidan)。此外,他还著有《中国怪谈集》(Some Chinese Ghosts)。
  在日本,类似《怪谈》之名的书籍出了很多,但所收类别却是大同小异,即收录有志怪小说、唐代传奇,以及不可欠缺的清代《聊斋志异》。如果现在到街上书店看看,名为《中国的怪谈》或《中国恐怖小说集》的书,光是袖珍版本的就能找到好几册了。这些怪谈集,总是不厌其烦地将前面提过的那几类作品收录其中。就算作品内容都相同,只要用上新的或有趣的编辑手法,还说得过去。可是什么改变都没有,纯粹只是拿过去的怪谈集来收录,叫人看不出下过工夫的痕迹。或许在大多数日本人的印象中,所谓“中国的怪谈”,就是指刚才提过的那几类作品吧!
  然而,原本号称“这故事很恐怖”的书籍,即名为“中国怪谈集”的书籍,不就是硬要人认为它的故事很恐怖吗?对胆小的读者来说,不觉得它恐怖的话,就会被贴上“你不配称为人!”“你的感受能力有问题!”的标签。而对胆小的编者来说,一旦有直率的读者抱怨自己特意选出的故事根本不吓人,他们也只好引咎上吊,化成真正的幽灵了。到现在居然出了那么多打着“怪谈”“恐怖”名号的书籍,这点我是挺佩服的。总归一句,《中国怪谈集》的企划,实在是不输于《中国笑话集》(这也是很可怕的企划!)且不知会给谁带来不幸、受到诅咒的企划。
  读小泉八云编选的《中国怪谈集》,可能会注意到,此书和日本的怪谈集在选文标准上有些出入。这里无法作详细说明,但为求保险起见,还请各位读者自行确认一下。
  怪谈集中不可欠缺的《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1640—1715)所著的短篇小说集。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聊斋”是他的书房名。“在聊斋记述怪诞奇异之事”,此即《聊斋志异》一名之由来。《聊斋志异》收录近五百篇怪异故事,这些故事并非全是蒲松龄自己的创作,而是他把听来的奇闻异事,经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集结成书。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仅靠教书为生。他从年轻时开始写《聊斋志异》,由于所写内容多是鬼狐仙怪之事,甚至还留下了烦人鬼怪出现在考场上阻扰他作答的传说。说实在,这种情形有可能发生,因为异界的实际状况,一般不太会直接写出来。《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习惯在故事的尾端加上“异史氏曰”(虽然不是每篇故事皆如此),作为作者自身对事物的褒贬批判。


  台湾地区的漫画家蔡志忠(1948—),不仅在中国大陆拥有许多读者,在日本也有多部作品翻译出版,其中一部就是《聊斋志异》的漫画。蔡志忠的作品,呈现出的不是那种提到中国鬼故事便常联想到的剧画风格,而是轻松诙谐的风格。蔡氏的漫画,会在最后一格附上如异史氏那样的评论文字。
  中国的怪谈,在传到日本之后,或许是民情不同的关系,总觉得被当成令人落泪的日式怪谈来读了。这似乎不是因为改编成日式风格或是经过改写才如此,而是只要被译成日文,就会变成这个样子。这种情形不只出现在怪谈上,例如大家所熟悉的《三国演义》,传到日本被译成日文后,就成了催人热泪感人至深的故事。以上所说只是我的印象罢了。不过,就算不特意改动,只要经过“翻译”的语言转换,作为故事舞台的空间也会变形走样。关于这点,不知各位读者看法为何?大家所熟悉的《三國演义》,必须读了中文原文,才更痛快过瘾。怪谈也是如此。话说回来,蔡志忠的漫画,倒是借由图画之力,把因翻译成日文而被抹去的中国氛围给保留了下来。
  中国是多神信仰的国家。孔庙、佛寺或道观,皆同时祭祀儒释道三教诸神,以及不知属于哪一教派的神明。寺庙内贩卖或是赠送下地狱后会遭受何种苦难、天国是个多么美好的所在之类的宣传小册子。住在台北的朋友,觉得我应该会喜欢这种小册子,便把《地狱游记》《天国游记》之类的小册子给寄过来。有趣的是,里面的内容,从古至今一直没有什么改变。例如近代中国的作家鲁迅,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介绍了距今一百年前的地狱图说,《玉历钞传》主要内容和现在流传的版本完全相同。《聊斋志异》一书出现许许多多像那样一同被祭祀的民间神祇,以及拥有超自然力量的鬼怪。书中既有神通广大的神明,也有修炼法术的仙人和拥有奇特能力的动物。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体是以不经意误入现实世界的另一边世界的人为主角。不过,与其说另一个世界在现实世界的对面,不如说这两个世界彼此重叠才比较妥当。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扉,无意间不知被什么东西给打开,自己也就不知不觉闯进里面的人,开始和超自然的事物有所接触。在剧情结束之后,主角还不知已经结束,就这样回到了现实世界。等到回过神来,发觉自己正站在原本现实世界的人群之中。此时人物的惊讶之情,作者不是以恐怖扭曲的表情,而是以“咦?怎么……”的表情来呈现。“我到底做了什么?现在不是在做梦吧?”感到疑惑的主角,随即四下环顾,只见隐约呈淡黄色的空间,伴随那刚刚还置身其中、令人眷恋的异界逐渐远去。主角不禁目瞪口呆,茫然伫立于透出微弱亮光的环境中。换言之,他正是伫立于另一个世界之阴暗和现实世界之光亮交会的阴阳魔界。
  到了结尾,还会有作者的分身“异史氏”出来说一段看似无趣的训诫。这种训诫,现代的我们听来,或许觉得有些烦人。但是,它不就像能把和主角一同误入另一个世界的读者,叫回现实世界来的魔法或咒语吗?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电视上那些三流的恐怖剧集,也常常会在尾端附上一段训诫的旁白。
  刚开始阅读《聊斋志异》时,会觉得这种说教很无聊、没必要。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放任不管,读者不但永远回不来,连“离开更美好的另一个世界,回到原本生活的世界去吧!”的意志也会完全丧失。在中国的故事世界当中,现实世界和另一个世界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不熟悉宇宙构造的我们,可能就这样没有察觉到而误闯进去。《聊斋志异》里出没的妖怪,正如蔡志忠漫画所画的那样,不但没有那么恐怖,还很可爱讨喜。如果这些故事还算恐怖,那么恐怖的不是妖怪本身,而是和鬼怪世界相连的空间构造,即阴阳魔界的构造。或许在我们的世界,也常有这种和另一个世界意想不到的往来。
  〔选自(日本)武田雅哉著、任钧华译《构造另一个宇宙:
  中国人的传统时空思维》,中华书局〕
其他文献
清代雍正皇帝有一句话,可以说是高屋建瓴,振聋发聩。他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a意思是说,用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其余的事可能也很重要,但与用人这件事比起来就是次要的。如果将用人比作一棵大树的根和干的话,其余的事只能算作枝和叶了。  这是不是只是古人的偏颇之见?我们不妨重温一下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时的一段话:“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
期刊
一、晋武帝立国与太子问题  西晋的历史很短暂,从266年初建国,到280年统一,接着有一段太康(281—289)盛世,算是上升时期。但是,就是在这个表面的光鲜之下,埋藏着天下大乱的种子。唐太宗给《晋书·武帝纪》写的评论说司马炎,统一之后,有“骄泰之心”,“居治而忘危”。  吴主孙皓喜好搜罗美女。平吴后,孙皓宫中美女5000人,被晋武帝(236—290)司马炎悉数收入宫中,面对如此之多的美人,司马炎
期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
期刊
司马温公作相日a,亲书榜稿揭于客位b,曰:“访及诸君,若睹朝政阙遗,庶民疾苦,欲进忠言者,请以奏牍闻于朝廷,光得与同僚商议,择可行者进呈,取旨行之。若但以私书宠谕,终无所益。若光身有过失,欲赐规正,即以通封书简分付吏人,令传入,光得内自省讼,佩服改行。至于整会官职差遣,理雪罪名,凡干身计,并请一面进状,光得与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第垂访,不请语及。某再拜咨白。”乾道九年c,公之曾孙伋出镇广州,道
期刊
什么是书法艺术?什么是好的书法艺术作品?已有许许多多高水平的专论专著和传世的经典作品,无须我摘来抄去地重复论述和拿一些大家都熟知的、公认的经典作品来评价吹捧。书法理论讲起来很复杂,也是观点多多,各抒己见;书法作品评起来也很困难,而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迄今为止,也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观点和具体的评价标准。当然,任何事情是非观点完全一致,都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书法艺术及其作品呢?但就书法作品来
期刊
也许只有中国人把“吃”当成头等大事。当代有人将中国文化归为吃的文化,将西方文化归为情爱文化,殊不知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就得出了这样的论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彼时,中国的美食史才刚刚开启,无论食材、烹饪手法还是口味都十分单调。那么,接下来的2500多年里,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口腹之欲是怎样与各种偶然、必然的历史因素叠加在一起,才演化成今日“屹立于世界美食之林”的中国菜谱  系的? 
期刊
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唐虞尚仁b,天下之民从而帝之。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汉魏尚权c,驱赤子于利刃之下,争寸土于百战之内。由士为诸侯,由诸侯为天子,非兵不能威,非战不能服。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  由是编之为术d。术愈精而杀人愈多,法益切而害物益甚。呜呼!其亦不仁矣!  蚩蚩之类e,不敢惜死者,上惧乎刑,次贪乎赏。民之于君,犹子也,何异乎父欲杀其子,先绐以威f,后啖以利哉g?
期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从陶渊明的这一金句横空出世,菊花就和东篱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此前居无定所、被屈原先生当作夕餐的“秋菊之落英”,终于在陶渊明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以后的诗人,再见菊花时,也总会想到它已名花有主,心有所属。比如唐代的元稹在表达对菊花的偏爱时,先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再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而诸如“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等以“东篱菊
期刊
世间之“好”,最高级者莫过于不可言、不能言,也就是说不出来的“好”。比如作文,言别人所不能言,而又如别人意中所欲言者,才可算天地间真文字。再比如,观赏书画或摄影作品,并及一切感官之物,凡是能呼出“好”字者,必定是好的。可有些时候,耳目所及之处,让你心里“咯噔”一下,一时竟不能张嘴说什么,只不由得在心里暗自“啧”“嘿”。这个“好”就高级了。魏晋玄学家在谈论《周易》言、象、意三者关系时,其中有一说叫“
期刊
伟大的仓颉,传说中的文化英雄,中国人都知道。他创造了文字,让人类掌握了探知宇宙奥秘的工具,让知识得以累积与传承,让思想得以创造生发,利用厚生,巧夺天工。因此,“天雨粟,鬼夜哭”,人类成了自然的主宰。赋予我们血肉之躯的是父母祖先,赋予我们知识力量的就是神话中的仓颉了。  仓颉不仅造字,开创了文化,还是电影的先行者,是电影理论之父。怎么讲?是谁说的“昏话”?欧美电影学院的教授们听了,会不会斥之为胡说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