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ge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 习近平
  中华民族是一个倡导节俭的民族,我们赞颂尧舜茅茨不翦的朴素,鄙视纣王酒池肉林的奢华。时至今日,李商隐的咏史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仍广为传诵。那么,崇尚节俭的思想究竟从何而起,又是如何影响中国人的行为和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呢?
  “俭约自守、力戒奢华”思想的历史源流
  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起源是非常早的。《尚书·大禹谟》中就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句子,意思是为国效力要勤恳,治理家政要俭朴。《周易·否卦》的《象》也说:“君子以俭德辟难。”意为在事业不顺的时候,君子要以节俭之德来避免灾祸。
  春秋时期,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也是在强调减少欲望、克制私心、维持质朴的本色。然而将俭约与奢华的对立讲得最明白的,莫过于《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的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的作者借用鲁国大夫御孙之口说出的这句话,已经明确地将俭朴定位为有德者共有的一种美德,相对地,奢侈则是大恶。
  重视俭朴的思想,在孔子的言行中也有所体现。孔子曾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原来,按照礼制的规定,应该用麻布做冠冕,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织造“纯(丝织品)”比麻布耗费的人力要少,很多人为了节省开支,就用纯来做冠冕。孔子觉得这样做是俭朴的,也就“从众”了。孔子一向以遵守礼法著称,但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他既不是一个“老顽固”,又是一位提倡节俭的人。此外,孔子还说“俭近仁”,孟子也说“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这都反映了儒家学者对“俭”的重视。
  比孔子时代略晚的墨子及墨家学派,更是明确地主张节俭。《墨子》七十一篇中,有《节用》三篇、《节葬》三篇。墨子的节用观点是非常具有实用性的,他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又说:“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他反对奢侈浪费,认为一切衣食住行所需只要够用就可以,不需要无益的修饰和雕镂,更反对统治者的厚葬政策。这就是所谓的“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在墨子看来,将钱财用在民生上,比用在统治者的享受上更有意义。
  比起孔子和墨子,韩非子关于奢与俭的思考更为深入。他在《喻老》中讲了一个故事:商纣王命令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他的叔叔箕子听说后非常害怕,因为象牙做的筷子一定要配犀角玉石雕琢的食器,精美的食器一定会用来装珍贵的美食,而享用美食的人一定不会满足于穿布衣、住茅屋,于是就要有锦衣、高台……奢侈之风逐渐泛滥起来,最终会导致意想不到的恶果。果然,五年之后,追求享受的纣王建造了酒池肉林,使用炮烙之刑杀害直谏的大臣,商朝很快就灭亡了。通过这个故事,韩非子指出:个人奢侈享乐不仅会造成浪费,而且会对国家的治理产生危害。这种深度的议论是孔子和墨子都没有的。
  秦汉以后,主张节俭为政、节俭生活,依然是中国的主流价值取向。东晋的道家学者葛洪在《抱朴子·诘鲍》中就主张:“质素简约者,贵而显之;乱化侵民者,黜而戮之。”这是从治国的角度来提倡节俭,认为应该提拔那些质实俭朴的人,贬斥惩罚那些乱法害民的人,以此振刷风气,即所谓“崇节俭之清风,肃玉食之明禁”。无独有偶,南朝著名史学家范晔也说:“救奢必于俭约,拯薄无若敦厚。”也就是说,改变奢侈的风气,一定要依靠厉行节约;挽救浮薄的风俗,必须要从鼓励忠厚老实入手。
  葛洪、范晔的这种观点,与韩非子的理念实际是一脉相承的。奢侈、浮薄的风气形成以后,不仅面临消费观转变的问题,而且社会成员尤其是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要求日甚一日,最终会导致社会的动荡,甚至走上衰亡之路。正因为奢与俭能够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初唐名臣魏徵在发现唐太宗开始追求奢侈享乐后,便毫不客气地上书批评道:“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运不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末作滋兴,而求丰实,其不可得亦已明矣。”这是对于奢侈之害的直言警示。
  另一方面,古人对于节俭的作用也有充分的认识。北宋欧阳修在《原弊》中说:“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这是说在古代的理想社会里,百姓努力生产财富,而统治者适时适度地使用财富。这样治国,能够保证农民辛勤耕种三年之后,除去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还能保留下相当于一年产量的储粮以备荒。司马光则在阐释“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一古训时强调:“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这着重说明了节俭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安定的作用。南宋辛弃疾也说:“富国之术,不在乎聚敛而在惜费。”一个“惜”字,实在地点出了使用社会财富时应持有的
  态度。
  中国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视节俭,是因为当时生产力有限,如果任意花费,很容易将有限的社会财富白白地浪费掉。诚如明代张居正所说:“三寸之管而无当,不可满也。”(粗不过三寸的管子,如果没有底,永远也不会填满。)纵观中国历史,对于如何节俭而高效地使用财富这个问题,古代先贤们做出过很多尝试与探讨,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俭约自守、力戒奢华”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其主要内容自然是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但详细推究其内涵,又远不止于此。从古至今,历代先贤对于节俭之益、奢侈之害,已经有过很多论述。如果我们对这些论述加以总结,可以将其内涵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强调自我节制是俭约自守、力戒奢华思想的立足点。俭约自守、力戒奢华,倡导的是节俭,而节俭的本质是自我节制。所谓自我节制,就是要求人们控制自己的欲望,减少无意义的浪费。也就是说,节俭不意味着小气,而是“节用有度”,即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消费物质资料,包括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各种资源,以及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正如汉代贾谊所说:“费弗过适,谓之节;反节为靡。”靡就是浪费。无节制的消费终会造成欲望的膨胀。就如前文所举《韩非子·喻老》的那个故事,商纣王最初想要的,也不过是一双象牙筷子而已,最终却使他沉溺于锦衣玉食的生活,断送了商朝的江山社稷。
  其次,重视俭以养德是俭约自守、力戒奢华思想的关键点。诸葛亮告诫他的儿子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是有深层含义的。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满足这个基本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搞得好一些,这是正当要求,应该满足。然而,当一个人的生活水准超越了经济条件所允许的范畴,或者一味攀比,这就是奢侈了。南宋学者罗大经说:“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在罗大经看来,没有过分的欲望,则生活中不用对人低三下四,也就避免了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能够坚持节俭的生活,自然就像孟子说的那样有“浩然之气”常在胸中,这种“养气”功夫,也就是诸葛亮说的“俭以养德”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人倡导节俭是手段,目的则在于以此淬炼自己,培养无愧于人、无愧于己的正气。
  最后,关注可持续发展是俭约自守、力戒奢华思想的核心点。有一句老话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无论持家还是治国,都面临着一个“有多少钱,钱怎么用”的问题。汉武帝即位初年,国家财力充沛,此后他的生活逐渐奢侈,又先后征伐匈奴、大宛、南越,最终落到了“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的地步。汉武帝与周边民族的战争,对于我国疆域的形成和稳固有很大意义,但他花钱过多、过快,又是四面出击,百姓逐渐不堪重负,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是汉武帝晚年察觉到府库空虚、人心动荡的危机,对政策改弦更张,汉朝几乎就要衰败下去。由此可见,即使财力丰足,也要重视节俭,否则收支平衡就会被打破,可持续发展也就很难实现了。清人魏禧说:“当省不省,必致当用而不用。”这是对节俭与可持续发展关系一针见血的解释。
  由此可见,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它以节俭为手段,将个人的进德修业与家国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一起,从衣食住行的日常层面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一思想的价值在于,通过厉行节俭,不仅能够节制个人的欲望,防止行差踏错,而且能够把有限的财富用在刀刃上,为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张居正说:“不患不富,患不知节。”又说:“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这两句话即使在今天,仍然是很有警示意义的。
  “俭约自守、力戒奢华”思想的当代意义
  古人提倡节俭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财富不充裕;如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物资充足,是不是就不需要节俭的精神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崇尚节俭,意味着对艰辛劳作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珍惜,本身体现着对劳动的尊崇。因此,节俭与勤劳互为表里。既勤且俭,就能不断地创造和积累财富。就个人而言,“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就国家和社会而言,“役物以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节俭成风,勤劳成习,可以裕民,可以富国。相反,如若奢靡成风,浪费成习,惰者成众,那么社会财富非但不能积累,反而会耗费殆尽。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南太平洋的岛国瑙鲁由于磷酸盐储量丰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创造了人均GDP世界第二的奇迹,在那一时期,富裕的瑙鲁通过国际贸易购买了喷气式飞机、国际酒店、酒厂等资产,充分体会到物质文化的丰富。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瑙鲁的磷酸盐矿可开采储量所剩无几,国民收入便一路下滑。时至今日,瑙鲁不仅人均GDP沦落到只有2000多美元的境地,而且政府财政极其紧张。究其原因,正如一位澳大利亚学者所说:“他们通过出售磷酸盐的方式变得富有,但在花钱的问题上却不够明智。在当时的繁荣时期,人们不再从事渔猎工作,也不再上学和接受高等教育。”司马光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习惯了奢侈的生活,很快就会消耗掉已有的积蓄,瑙鲁的国民就是如此。这件事,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其次,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有赖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而这两者都离不开节俭精神。有学者在分析西方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时指出:“工业社会特有的品格有赖于经济和节俭原则。”应强调“工作、俭省、节欲和严肃的人生态度”。这一观点的提出,正是鉴于弥漫于美国社会的享乐主义的现代文化和奢侈之风,造成的“浪费冲动”,以至关系到“社会存亡”。反观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耕地、水源、矿藏的人均占有量均比较低。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就更应当贯彻“节用有度”的原则,提倡俭约,戒除奢华。在这一点上,我国政府也提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领域,都必须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千方百计地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各行各业都要制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目标和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最后,节俭有助于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节俭是对自发的物质欲望的节制,有助于养成对各种自发的、受欲望冲动支配的行为的约束力,培育起理性自制能力,实现“取舍于内”“节制在人”,为实现道德自律定基础。相反,奢侈则意味着纵欲,容易养成贪欲无度、多求妄用、慕恋虚荣、放浪不羁的心态,动摇道德人格的根基。崇尚节俭还有助于明志、守节。它可以使人把身心集中到事业上,立志去完成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使命,而不致沉溺于声色,玩物而丧志。它可以培育坚强意志和刚毅精神,不致因物质上的困难而消沉。
  总之,即使在物质财富已经空前丰足的当代社会,无论从个人的层面,还是从国家的层面,节俭仍是一种有效控制需求、防范风险的手段,具有充分的道德意义与实践意义。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可以说,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一粥—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类的“治家格言”都是应当传承和发扬的。
其他文献
一、所谓文化  所谓文化,无论是中国的或世界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只能是一个概括的、复杂的统一体,决不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东西。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20世纪新物理科学多少也暗示我们这样称呼,甚至支持我们这样  称呼。  梁漱溟先生所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谓西方文化的特征为“向前进取”,印度的为“向后倒退”,中国的为“调和持中”(大意,非直录原文)。泛泛地讲,当然可以备一说,但严格
期刊
〔晋〕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①,冥报以相贻。  (《陶渊明集》)  注释:  a衔戢(jí):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谢。  【品读】  说起陶潜,盖无人不仰慕其诗文。尤其田园诗,三五字句间,便可勾勒出一幅野花绕径、绿柳摇烟、桑竹垂荫、鸡
期刊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一位副部级官员的家乡,村干部为了拍他的马屁,一直给他父亲发放低保,让人引为笑柄,李克强总理闻之拍案而起道:“这用得着吗?难道一个副部长级干部没钱供养自己的老子?”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这个文化盛世,既产文人,又产马屁,而且是相当有“水平”的马屁。秦桧当国时,一人独相,掌管全国干部的升迁任免,围绕在他身边察颜观色献媚周旋的士大夫
期刊
尊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从秦始皇开始,君主称为皇帝,已然是无上尊荣。可是,后世君主并不满足于尊称皇帝,还要在此基础上前缀形容词作为尊号。唐代始兴为皇帝上尊号之风,有生前奉上,也有死后追加。宋范祖禹《唐鉴》有云:“尊号之兴,盖本于开元之际。主骄臣谀,遂以为故事。”也就是说,自唐玄宗以后,宰相率百官给皇帝加尊号,成为定制。  唐玄宗生前身后多次享受加尊号殊荣,史书最后称之为“玄宗至道大圣大
期刊
马戛尔尼使团是清朝运用传统礼仪处理的最后一批西洋来客。(二十年后,又来了一个英国使团,但因双方未能就外交礼仪达成一致,使团根本就没有得到清帝的接见。)两个不同的外交公约体系开始了相互间的接触,各自背后都有极为不同的世界观的支持,而这些世界观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又由当时的历史经验所决定。这种接触虽然短暂,却非常重要。马戛尔尼及其属下对于乾隆时期的主要事件有了尽可能多的了解,而乾隆及其朝臣同样也了解到18
期刊
东汉三国:士大夫与豪门政治(十)  ◎  三国角逐,诸葛亮的出场是比较晚的。建安十二年(207),蛰伏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一举成名,次年的赤壁之战,刘备迎来了事业的转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这么介绍的:“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
期刊
现在的古装影视剧里,常有这样的情节:恶霸贪官,横行乡里;钦差出手,解民倒悬。但是,历史上,身负重任却“打虎”失败的官员,仍然存在。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没有做成“打虎英雄”?有什么教训值得今人吸取?南宋官员韩璜的遭际,或可予你我一些启发。  南宋有一个官员,被朝廷委以重任,去“打老虎”,结果在老虎的“阴谋决策”下,不但虎没打成,自己还差一点被老虎吃掉,最后身败名裂。这个人叫韩璜。  韩璜,开封府(
期刊
读书学习固然是成才的重要途径,但死读书肯定没有出息。如果一个人只会死记书本,而轻视实践,不懂实际,那么,不但无法成为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无法成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谋划人才,也无法成为鉴古知今、通达事理的学者或者有所作为与创造的专家。  古代所谓培养人才,主要是指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读书在于明理”,而明理必以对现实社会的广见博闻、对实际生活的切身体会为基础,否则,即使对书本中的词句烂熟于心,也不
期刊
清代雍正皇帝有一句话,可以说是高屋建瓴,振聋发聩。他说:“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a意思是说,用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其余的事可能也很重要,但与用人这件事比起来就是次要的。如果将用人比作一棵大树的根和干的话,其余的事只能算作枝和叶了。  这是不是只是古人的偏颇之见?我们不妨重温一下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时的一段话:“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
期刊
一、晋武帝立国与太子问题  西晋的历史很短暂,从266年初建国,到280年统一,接着有一段太康(281—289)盛世,算是上升时期。但是,就是在这个表面的光鲜之下,埋藏着天下大乱的种子。唐太宗给《晋书·武帝纪》写的评论说司马炎,统一之后,有“骄泰之心”,“居治而忘危”。  吴主孙皓喜好搜罗美女。平吴后,孙皓宫中美女5000人,被晋武帝(236—290)司马炎悉数收入宫中,面对如此之多的美人,司马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