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教育的人文维度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lq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何为人文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与反映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而言的,最初见于《易经》。《易·贲》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关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自然现象叫天文,而诸如诗、书、礼、乐等人类社会文化现象则叫人文。因此,“人文”是指人本身或与人有关的种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人之外的自然现象,也不包括诸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具有制度性的社会现象。
  最先引入与“人文”相对应的西方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思想Humanism(译成“人文主义”),而Humanism是Humanity(人性)的衍生词。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主要不是与“天文”相对,而是与基督教神学、神权相对立,它主张肯定和注重人自身,尊重人性与人的价值,要求在各个文化领域里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总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一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性’(Humanity)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文学科’(Humanities)等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思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内在的关联: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理想人性意义上的人文,或相辅相成。”
  
  二、人文教育释义
  
  人文教育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们称当时的教育为“博雅教育”(1iberal education),其根本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强调教育为人未来的精神生活做准备。“博雅教育”在英国教育家纽曼那里又称为“自由教育”,重在对大学生人格层面的品性熏陶,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在古代的高等教育中,不论中国还是西方,主要都是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教育的构成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人文教育(确切地说是人文学科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然科学占的分量很少。因此,“近代以前,我国大学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大学世界中处于中心地位。”
  在中国古代,人文教育表现出强烈的道德教育色彩。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流派繁多,科学思想也十分活跃,人文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主要目标是修身养性,特别强调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在西方,人文教育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它大致经历了古典人文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做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进行的是最高形式的理性训练,以期对人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享受;人文主义教育,特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它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而出现的,其核心思想是要恢复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强调用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人的心性,启迪人的智慧,反对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倡使用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就是发展完整的人,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陶冶人、教育人;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是针对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性造成的束缚和扭曲而提出来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发挥的作用日益巨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对自然一味征服、改造和利用,使得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彼此间不理解、不信任,冷漠无情、自私自利、价值观严重失衡、人文精神严重失落。人文精神的失落导致人类的精神家园日益出现沙漠化倾向,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感官主义泛滥,以及由此滋生的道德沦陷、价值迷失、信仰危机、精神空虚和吸毒、卖淫、赌博、色情、暴力等已成为困扰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痼疾。因此,世人竭力呼唤人文教育,重塑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主张通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来缓解科技发展对人性造成的扭曲,从而培养品格高尚、思维睿智、言行文明、事业有成的完整健全的人。
  由此可以认定,狭义地讲,人文教育是指人文学科教育,包括人文课程的开设,人文知识的传递等。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就曾论述过此观点,他认为“关于大学的文科教育,特别是文学、史学、哲学以及语言和艺术学科,即简称人文教育。”但是,在狭义的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人文教育仅停留在人文知识的识记层面,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内化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因此,是不可取的。
  广义上说,人文教育不只是有关课程的开设和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达到改造人的精神世界,改造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展人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教人“如何做人”的目的。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简言之,人文教育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全面培植人性的教育,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性教育是实质。
  人文知识是人文教育得以进行的基础,是人文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人文文化的基础,是人的精神世界升华的源流,也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灵魂。人文知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结晶,与人的精神世界紧密结合而不可分割,它不仅存在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等人文课程中,还广泛地存在于其它各个领域之中。
  培养倡导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中国当前人文精神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课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的展现。”也有人认为“人文精神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建立在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所谓人文精神,一般说来,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以及能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这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超越的精神,体现着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人性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实质。所谓人性教育,就是使人“成人”的教育,其最低要求是使人成为人;较高要求是使人成为较完整的人,即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追求。
  
  三、大学人文教育的内涵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意大利,并迅速传播至法国和英国。当时的大学主要是一个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通过提供博雅教育,为社会培养有教养的成员,提升社会格调。因此,大学从起源之初就是注重知识传授的场所。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进一步指出:“大学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信息或知识。”也就是说,人文教育在大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一般意义上,大学人文教育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立足于人文学科的学习,获取古今中外优秀广博的人文知识;二是通过人文知识的熏陶、教师的教诲、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培养倡导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大学生不仅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实现做事与做人的完美统一,最终获得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由此,大学人文教育的突破不能单一体现于知识层面,其主要目标是强调“精神成人”,即提升到人格的层面,培养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高贵人文精神的人。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大学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倡导。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有着稳定而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生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与众不同的气质特征。大学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发现,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比较有些许的差异:大学人文教育是在大学这个特定的场所进行的人文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教育主体是教师,教育时间一般为四年,教育空间主要在大学校园,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大学生不仅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人文教育的范畴要宽广的多,它涵盖了大学人文教育的内涵,其教育对象可以是社会中的任何人,可以在任何一个场所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可以持续一生,其教育目标主要是完善自己的心性,做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其他文献
这几年,在我们农村,中学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有一部分学生回到家中,一些学生到外地打工,还有些学生离家出走,致使学校的学生逐年减少。经过调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家庭贫困。我国农村大多地处山区,多数人以种田为生,生活条件相对来说较差,多数家庭无经济收入。面对学校教学条件的日趋改善,学杂费的提高,使农村家庭在无经济收入的情况下负担不起孩子上学的费用,出现了家长供不起的现象。再
期刊
【案例】  前不久,我校几位教师在交流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时,我突然想到以前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了解到的知识。于是我问道:“哪位能说说,为什么2月(平年)只有28天,7、8两个月连着是大月?”听了我的问题,大家竟然面面相觑,摇头不知。我不禁想搞一个测试:4、5、6年级的同学中有没有人知道呢?通过询问,很遗憾的是,我校4、5、6年级的两百多名同学竟无一人知晓!或说“老师没讲”,或说“书上没
期刊
一、教材分析    乙醛是在学习乙醇性质之后接着学习的一种新的烃的衍生物。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首先,需要在学生的脑  海中初步建立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次,本节需要突破的难点内容有:乙醛的加成实质及银镜反应(包括实验操作、反应实质及方程式的书写和识记)。其中乙醛的加成实质因为有以前的烯烃的加成作铺垫,故学起来较为简单,而银镜反应则是学生学起来感觉较难的。    二、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
期刊
时下校本教研虽然叫得很响,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特别是一些农村普通完中,虽然展开了校本教研工作,但也是流于形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原因何在?校本教研的出路又在哪里?怎样搞好校本教研?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校本教研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作为长期从事教学和教研工作的一线教师,我们认为,转变观念,找准着力点,建立长效机制,是校本教研走出困境的重要思路。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营造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是新一轮课改的主要任务。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如何用“新理念”教活“新教材”?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传统的教学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标强调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有
期刊
农村教育是西部教育的重头戏。西部农村学校分布零散,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现代化水平不高,管理不科学、不规范,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还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对此,农村小学校长应如何有所作为?基于多年的校长培训经验和送教下乡的体会,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心政治,掌握政策    教育事关国运和民族兴衰。作为校长,不论大小,都要有战略眼光,树立全局观念和发展意识,要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统领下,实现办
期刊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不仅需要具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本领,同时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是高校提高育人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析和思考。    一、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来说,总的发展趋势是健康的,他
期刊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属于上层建筑,它不仅传授知识,也将思想意识传授给了受教育者,因此,它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为普遍地存在吸引力不强、学生厌倦的问题。如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深入学生的世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就成了当前很重要的问题。    一、在教学上
期刊
且从李白说起。“十五好剑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龚自珍评李白:“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龚自珍自己呢?“一箫一剑平生意”“美人如玉剑如虹”“亦狂亦侠亦温文”“少年击剑更吹箫”。说得好!“亦狂亦侠亦温文”正是两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心底梦想。“其言
期刊
身居江南的人做梦也不会想到,在江南是收获季节的8月,在西北的扁都口,金灿灿的油菜花正开得绝艳。  8月初的一天,我乘开往扁都口的车,从甘肃省的民乐县城出发,沿着通往青海省的227国道前行,大约行驶25公里,就到了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交界处——扁都口。扁都口及其峡谷全长28公里,在民乐县城东南28公里处的祁连山中,呈南北走向,古称大斗拔谷。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挺进河西,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