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学跨界走进作文

来源 :意林·少年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先来看诗人贝琦·佛朗哥《数学诗》中的片段。
  红色落叶 橙色落叶 金色落叶 棕色落叶=踩下去窸窣有声的地上彩虹
  秋天÷风-颜色=冬天
  枫叶 水塘=红色小船
  雨滴×莲叶=绿色盘子里的珍珠
  水塘÷雨滴=涟漪
  蒲公英×风=白色的愿望
  三叶草 打结=春天的项链
  脚-鞋袜 草地=光脚丫子的快乐
  这些数学符号真是用得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比如“脚-鞋袜 草地=光脚丫子的快乐”这句。
  “脚-鞋袜”就是把鞋袜潇洒地一脱,光着小脚丫子;“ 草地”就是光着脚丫子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奔跑、玩耍……这幅画面想想就充满欢乐!
  在《季节的加减乘除》这首诗里,同样融入了数学元素。
  猫咪在春天学会了加法
  一棵棵小草探出脑袋
  迎春花一加一加一
  草长莺飞乘以桃花
  蝉声和黄莺除以柳枝
  夏天果园里果实减去星星
  秋天的演算是用稻谷堆计数的
  我和鸭子背着手走在田埂上
  數稻田里麦穗和山坡上羊群
  大雁在蓝天的草稿纸上打对钩
  树叶慢慢删减下来
  裸露出树干和村庄
  一场秋霜除一场大雪
  冬天被擦得真干净
  瞧!数学符号像是来了个大变身,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性的,而是充满诗意,同时让笔下的春夏秋冬景色变幻,变得格外新颖、吸睛。
  讲到这里,同学们是不是也跃跃欲试了呢?那咱们就请“数学”帮忙描写一下秋天的景色吧。
  首先,要考虑秋天有哪些景物变化,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受。再想想看,在这些景物变化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到哪个数学符号。如,小鸟告别大树去南方过冬了,树叶也纷纷落下,大树很寂寞。
  大树-小鸟-树叶=寂寞
  看,一首数学小诗就写好了。还可以将“等式”扩展成一段段相对完整的诗歌或是散文。
  秋天的树林,大树挥泪减去跳跃的小鸟,减去繁密的树叶,拥抱从深秋绵延至冬的寂寞。冷风一来,又加了一笔更浓的孤独。
  这样的行文风格,是不是让人眼前一亮?同学们不妨也尝试运用数学符号与数学思维,让“数学 作文=独具一格”!
  与梦摘自《儿童时代》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当时初中晋升高中的录取政策是规定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们姐弟二人,只能有一人读高中。  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让人烦躁不安。午饭时候,父亲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这样,也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
万众瞩目的2009年高考已尘埃落定,由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是浙江省新课改后首次自主命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试题特点和教学启示等角度对本次高考的历史试题作些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考查并举    试题充分突出了对历史学科主干历史知识的考查,没有出任何偏题、怪题。一般来说,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业绩、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重要的组织机构、文物制度和思想文化成果等内容构成
在我六七岁时的一天,村里来了个挑货郎,他挑着一对竹编大箩筐停在路边一户人家的屋檐下,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喊:“兑针兑糖……换针换糖……”大箩筐上头放着纽扣、针、线、哨子、火柴之類的,大箩筐里放着蜡烛、肥皂、白糖之类的。  挑货郎的吆喝声和拨浪鼓的“咚咚”声很快在整个村里蔓延开来,不一会儿就聚集了一大拨人,当然包括我在内。大家叽叽喳喳地问着怎么换,七手八脚地拿着小商品看来看去。  我蹲在大箩筐的边上,
课程标准分为三部分:‘理念、体系和内容。理念是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设计思路等的阐述。体系是指必修三个模块和选修六个模块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内容是指“课程标准”中具体的学习要点。如果把课程标准比喻成一个人,则理念就像一个人的灵魂,体系就像一个人的骨骼,内容就像一个人的血肉。解读历史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首先要触及的是灵魂。  历史课程理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在历史观上
对于生长在牡丹江畔的我而言,最偏爱的便是在秋风渐起时,驻足江边,于流水声中静静地欣赏美妙的落日。  傍晚时分,江面被秋風吹起细小的波纹,抬起头张望,忙碌了一天的太阳,终于要休息了,那爱日落的人便按捺不住期待了。太阳的金光温柔地轻拂着流动的江水,江水把这夺目的光又反射起来,于是一层薄薄的、看似弱不禁风的金黄的雾萦绕在水面上,使人仿佛身处仙境之中。  接着,太阳似乎在一瞬间由金黄变成橙色的了,江水也变
我们日常可见许多古建筑,大到宫殿庙宇,小到亭台楼榭。你知道古人是如何给这些古建筑取名的吗?一起来看看吧。“楼”从何而来  一种说法是,《说文解字》曰:“楼,重屋也,从木、娄声。”也就是说,楼指的是两层以上的大建筑。另一种说法,《释名·释宫室》解释:“楼,言牖(yǒu)户诸射孔娄娄然也。”射孔,指门窗上可以照射进阳光的孔格;娄娄,空疏也。多层建筑门窗射进的光线更多,室内更显“娄娄然”(空明敞亮),故
一、研究背景    2005年的西博会期间,在主题为“关注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上,原教育部师范司司长、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会长马立带来了“关注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主题报告,报告论点“培养阳光灿烂的学生,首先要有为教师职业感到幸福的老师”。教师是关系学龄儿童成长的重要外因。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持久而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教师们从工作中得到的精神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指的是八位仙人法力无边,在过东海时将各自的法宝投于水面,结果个个顺利过海。显然,八仙过海靠的是各自的“神通”。其实,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善施“神通”,巧过“大海”呢?现以《思想品德》“我们的人格尊严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 架航行之帆——巧妙呈现教学素材,力求课堂问题系列化  把学生的眼、耳、手、心紧紧地吸引到课堂上来
如何让学生的高考作文语言体现隽永的诗情画意,达成笔下生花的效果呢?笔者以为应当重点关注和着力体现语言的张力美。  所谓语言的张力美,主要是指写作语言既不极尽雕琢铺陈之能事,也不是“饱满”得未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而是能够唤醒读者记忆、钩沉读者往事、触及读者神经、叩击读者心灵、引发读者思考、赢得读者青睐。为方便探讨和阐述,笔者依据《考试说明》对高考作文“有文采”的写作要求和高考作文的写作实际
是什么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呢?比尔·盖茨认为“翻转课堂”预见了教育的未来。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来完成。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学结构在时空上颠倒了过来:课前,学生利用教师上传在校园网上的数字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老师在线互动交流等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上,学生开展协作学习,积极参与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