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思维方法的转变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y2767562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分为三部分:‘理念、体系和内容。理念是指“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设计思路等的阐述。体系是指必修三个模块和选修六个模块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内容是指“课程标准”中具体的学习要点。如果把课程标准比喻成一个人,则理念就像一个人的灵魂,体系就像一个人的骨骼,内容就像一个人的血肉。解读历史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首先要触及的是灵魂。
  历史课程理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在历史观上,一定程度上引入文明史观的视野和方法;在教育观上,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观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课程观上,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人文素养、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和世界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内容选择上,体现适合高中生学习的,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
  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为例,谈谈历史教学思维方法的转变策略。
  
  一、考察历史:理解历史比记忆历史更重要
  
  对历史学本身的意义,我国著名史学理论家何兆武先生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历史学本身就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层次是对第一层次的理解或诠释。第一层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客观不变的,但第二层次却是随着我们思想的改变而改变的。历史学在于第二层次。这就告诉我们,记忆历史是传统历史教学的基本特征,即依据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师讲授教材、组织训练,学生以教材为本,回归教材,记忆教材,完成以教材为核心的相关训练。记忆历史是一定社会形态的产物,一是历史科学依附于政治,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工具;二是获取历史知识和资源信息极为困难,大脑成为历史信息的主要贮存器,记忆成为思考与研究的基础。
  信息化时代需要的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不是记忆大量史实。学术自由时代更需要历史意识,具有对众多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而正确的历史意识的形成,不再是意识形态的灌输结果,而是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过对历史事件充分理解、生成、建构作出的价值判断。第四单元的教学应该更多将学生的精力引向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记忆结论。如鸦片战争失败反映的根本差距为什么是制度?“根本原因是清朝统治的腐朽”在这场战争中有哪些表现?为什么近代中国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这些基本问题都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予以理解。
  
  二、长时段考察历史:历史的阶段特征比历史的阶段分期更重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对历史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上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好比一年四季,我们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感受理解四季的特征和春夏秋冬的排列顺序上来,至于春天从哪一天开始、到哪天结束等具体精确的时间则可以淡化。我们并不否认历史阶段分期的存在,但连阶段特征都没有搞清楚,空谈分期的具体时间又有什么意义呢?
  比如,第四单元要求学生把握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各个阶段的特点,1840-1949年的近代中国政治史可以分为旧民主主义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要让学生理解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关键要让学生从这两个历史时期所呈现的鲜明的阶段特征上来理解“新”“旧”的深刻内涵。
  
  三、关注近代中国的文明转型:探索历史事件所蕴涵的价值观比探索历史事件的学术意义更重要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历史学在本质上是一门思想的学问,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支撑我们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价值观教育应该是我们历史教育的核心内涵。比如对“辛亥革命”的学习,不少学生往往满足于记忆其历史意义。其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在学术上有很大争议,中学教学可以去关注,但没有必要去求解,否则就把中学历史教学等同于高校的历史教学了。作为辛亥革命,其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是建立起一个民主共和国家,而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共和,就是中学历史教学应该突出的价值观,应从关注革命本身到关注革命在文明进步中的价值。中国近代史是民主革命的历史。过去教材用较多的篇幅介绍革命的来龙去脉,课程目标中要求比较这个革命和那个革命的共性和个性。新课程教材对此作了大幅度删减,如《历史(必修)》第一册前言部分所说,课程目标要求的是“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政治人物”。为此,我们在进行高一历史教学时,着力方式就与以往不一样,应侧重于制度演进,如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分析就着力于其在近代反封建反侵略中的作用及局限性;从大历史观出发,分析辛亥革命在我国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这个历程中的作用等,更加关注革命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
  
  四、关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互动:学会从世界角度去思考
  
  历史教育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世界意识,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关系。这就区别于传统或经典的国际主义,以“世界革命”为主旨的国际主义是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产物。世界意识内涵深刻、外延广阔,既包括国际关系意识,也包括关于整个人类世界和自然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第四单元教材中已略去“革命的国际意义”。教材中外混编,目的在于拉近世界与中国的距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世界,从世界角度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如我们应这样理解近代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互动。第一,中国的全球交往的起始并不是自发的和自愿的,更不是平等的和对等的,而是在一系列暴力和抵抗中完成的。在世界史西方权力的扩散过程中,西方给非西方包括中国带来了创伤与痛苦,造成了深重的灾难。通过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批判,让学生理解世界史中的资本主义在改造世界中的主导地位和当今全球化中的力量对比和权力配置。第二,中国走向世界,追求国家现代化,并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进程和历史经验。比如,我们要重点关注近代中国,是如何实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的转型,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第三,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比如近代中日关系。第四,中国与世界共同消除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成果,比如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教学中要对第四单元与第一、三单元进行有机衔接,从而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的潮流,被孤立于世界之外。明白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统治的腐朽,并通过对具体原因的分析,理解第一单元中关于明清封建绝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学生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体会人类尊重生命、共同维护和平的重要性。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共产党,也要注意从国内和国际背景考察。对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也要从世界角度予以理解,从而说明在中国近代史中,中国是在与世界的碰撞、互动中发展的。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著作,《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适当地融入《易经》的相关内容,能让学生在欣赏中国特有经典文化之美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哲学道理,并从中获得人生感悟,可谓一举三得。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生活处处有哲学”  【案例一】  在《生活与哲学》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中,为让学生
编者按:  “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是杭州市朝晖中学在办学过程中的不懈追求。作为一所成长中的学校,朝晖中学本着“追求人本、走向校本、关注生本”的现代管理理念,以“让人活得更加美好、幸福”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将集团化办学与学校成长同步结合,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其中,“联盟式”集团办学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而“质量取胜”基础上的“文化取胜”则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本期视点,我们将从“联盟式”集团办
荷塘蛙声,远近蝉鸣,闪闪萤火,漫空繁星,是我们一直盼望的夏天。因为暑假的到来,因为阳光与大海的召唤,因为冰镇西瓜和可以到处疯玩的诱惑,我们沉醉于夏日,并祈求夏天不要结束。  但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忽然有一天,妈妈趁着夏日的晚风带我们去剪头发,剪完头发,意味着新学年就要开始了。我们对长大的感受,就在夏日的一次次升学中变得愈加浓烈。直至有一天,想念像一场阵雨,在我们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而至。让我们开始
旅行、狂吃、睡大觉,还是狂补作业?当新一轮寒冷的超长假期来袭,你准备好了吗?早就没有超长寒假可过的编编们已经做起了白日梦,并给亲爱的意丝们奉上一份“萌攻略”!  寒豆丁: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啊——小寒假  盼望着,盼望着,冬风呼啸起来了,冬雪喧嚣起来了,冬天把冷空气和热火锅推到了我的面前,也把2020年又推远了一点点。说实话,相比于之前对寒假的殷殷期盼,现在豆丁编对寒假的情感又复杂了那么一点点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效率低下,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如何提高?教学理论工作者与一线的教师都在努力地研究、改革与探索。近年来,笔者对主题读写作了些研究与实践探索,认为它是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谈些认识与做法,与同行分享。  一、主题读写的内涵  主题读写是指围绕一个主题诸如“爱国”“创新”“担当”“崇德”“廉洁”等,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这个“主题”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知识抑或文化,它与生活息息相
目前,关于“真实的写作”有两个研究角度,一个是从写作行为的真实性角度研究,比如李海林老师的《论真实的写作》,另一个是从写作内容的真实性角度研究,这是大部分该题目研究者所选择的角度。应该说两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应用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时候,我们碰到了许多难题,产生了一些困惑,细细思之,发现“真实的写作”中存在着悖论,殊难解决,在此提出,求教于方家。  有必要说明的是,平时的作文训练跟考场
听歌时,如果你不看音乐字幕,能保证听到的每一句歌词都是正确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些年听错的歌词吧,真是各种搞笑!  拉拉:小时候晚上睡不着,妈妈总是抱着我唱:“我们坐在高高的骨堆(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当时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妈妈要坐在高高的骨堆旁边讲故事呢?难道妈妈要讲鬼故事?為了不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小雪花:上小学时,学校的广播里经常放《鲁冰花
20世纪70年代,当时初中晋升高中的录取政策是规定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们姐弟二人,只能有一人读高中。  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让人烦躁不安。午饭时候,父亲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这样,也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
万众瞩目的2009年高考已尘埃落定,由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是浙江省新课改后首次自主命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试题特点和教学启示等角度对本次高考的历史试题作些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考查并举    试题充分突出了对历史学科主干历史知识的考查,没有出任何偏题、怪题。一般来说,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业绩、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重要的组织机构、文物制度和思想文化成果等内容构成
在我六七岁时的一天,村里来了个挑货郎,他挑着一对竹编大箩筐停在路边一户人家的屋檐下,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喊:“兑针兑糖……换针换糖……”大箩筐上头放着纽扣、针、线、哨子、火柴之類的,大箩筐里放着蜡烛、肥皂、白糖之类的。  挑货郎的吆喝声和拨浪鼓的“咚咚”声很快在整个村里蔓延开来,不一会儿就聚集了一大拨人,当然包括我在内。大家叽叽喳喳地问着怎么换,七手八脚地拿着小商品看来看去。  我蹲在大箩筐的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