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指导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影响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lin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较快,学校和学生的数量都迅速增长,但是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各种不足,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没有发挥出来。职业指导在西方国家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各种理论。尽管我国在职业指导方面还没有完整的理论出现,但是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培养、学科建设、学校品牌的树立、校园文化的形成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是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它有三个本质特征:一、高等性。它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中后教育;二、职业性。它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层次;三、应用性。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正是由于高职院校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国家自1999年普通高校扩招以来为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此,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加快。国外职业指导理论的创立于1909年,近百年来,随着职业指导实践的不断深入,职业指导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形成的重要的职业指导理论主要有:帕森斯——特质因素论;霍兰德——类型论;萨帕——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施恩——职业锚理论;罗圭斯和戴维斯——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在帮助学生入学、择业、创业时能够突出自己的特色和特长。在我国虽然职业指导发展比较晚,沈琴琴、柳君芳、黄中益等学者认为我国仍然缺乏自己的职业指导理论,同国外的共同之处是:双向选择、人职匹配,理论基础是国外的各种心理学说。但是职业指导的核心及主要功能使得它在高校中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高职院校现状:发展快、数量多、就业难
  
  2001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达到386所,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比1996年分别增加了8倍和6倍。如果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高职总计招生286万人,在校生达614万人。到2008年底,中国大陆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超过1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为确保高等职业学校的良性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制定出《2008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促进学校更好地办学。
  学校的前途取决于学生质量的优劣,也就是说学校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决定了学校的发展。评价学生质量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学生的社会化程度。现实生活中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学习底子薄、在高校学习过程中时间短、教材不匹配,师资力量不足。因此,短时间内无法与重点本科院校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相提并论。据2003年9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研究生就业率为94%,本科生就业率8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约为55% 。这也说明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差距限制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提升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可以弥补知识在就业中的缺憾。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社会发展素质和能力,是建立在以前各级各类学校对其进行的早期的社会性发展教育基础上的。但是,这种早期的社会性发展教育,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有的甚至是不科学的。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容易产生挫折。一般而言,导致挫折出现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从客观上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会给人带来众多的困难和限制,使人动机行为受阻,难以实现目标和满足需要。从主观上看,由于个体的动机冲突及生理、心理条件和知识、能力、个性等的限制,往往会使个体目标难以实现。但从青少年具体情况来说,引发挫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追求目标受阻、相互交往受挫、消极心理作祟、不成熟情感的影响。
  由此产生了两种行为反应。情绪性反应,是一种消极的、盲目的带有极大冲动性的行为方式。理智性反应,是一种积极的,经过深思熟虑,慎密冷静分析和思考后作出的行为反应。现在的高职高专院校是一个半封闭的小型社会,社会信息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校园,侵入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生活,进而影响和制约他们。他们在接触、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时,大多是无意识的,被动的,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贫乏的,肤浅的,因而对现实社会的评价是片面的、不准确的甚至是异化的。有的学生把社会看得过于理想化,非常乐观和自信,同时自身的心理又非常脆弱。他们以为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往往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估计不足,难免会遭遇挫折。由于人格发展不完整,遭遇挫折后可能变得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甚至做出许多过激出格的行为。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提升其学生社会化程度的主体,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其学生及早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地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尽快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独立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情绪性反应,学校可以通过职业指导来积极地形成完整人格。
  
  2 职业指导内涵
  
  2.1定义
  国外各种理论都有其鲜明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主要倾向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有不同侧重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合编的《创新就业指导—新理念》中给出的解释是:“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以及帮助的过程”。北京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程鸿勋等人在《新世纪职业指导教育的观念与模式》一文中,认为职业指导应该让学生学会四项“生涯创造”:学会导向、学会结合、学会突破、学会择业。王胜桥在《关于高校职业指导战略的研究》中指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应重视四方面的战略:实现职业指导理念的更新、加强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培养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指导中的应用。李胜玉提出的“五全”职业指导模式——即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关爱、全面开放和全面发展。其他提法认为职业指导是就业服务机构针对劳动者求职、单位招聘过程中的问题,为劳动者、用人单位提供心理分析、择业技巧、心态调整、技能测试、供求趋势分析、职业设计、用人计划等帮助的行为。
  
  2.2职业指导的内容和方式
  职业指导内容主要有: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指导、劳动就业法律、法规。政策指导、求职者素质、职业能力测评、求职者职业设计、求职技巧指导以及单位用人指导等。
  职业指导方式包括:“一对一”咨询面谈、成功求职策略培训、跟踪指导、座谈会等。
  
  2.3职业指导的意义
  西方高校职业生涯指导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以职业生涯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的指导。所以大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指导应注重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把培养和输送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
  我国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有针对性、分阶段和连续性的职业指导。指导老师通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全面把握社会各种职业,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向学生全面描述相关职业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并最终实现“人职匹配”。不仅要让学生择好业、就好业,创好业,还能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也使他们在激烈变化的就业环境里能适应继续学习和转岗的需要,重新找到理想的职业位置。
  
  2.4职业指导注意要点
  职业指导在给学生做指导时要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知识,去除以往的以政治教育为主的方式。尽管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能通过参加学校开展社团活动增加,但是参与到集体活动的学生一般心理问题不大,重点还是要对个别没有任何社团身份的学生引导,避免忽视真正有问题的学生。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要从入学到毕业贯穿全程,以前的毕业前突击指导培训对学生和学校都有很大的危害。指导手段也要紧跟时代要求,个人谈话时内容要新颖,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与学生有共同语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现代交流方式,对职业指导师和学生都有提高。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终生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高职学生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不占优势,所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要学会自主学习,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3 职业指导对高职学校的影响
  
  3.1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世界是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前提和关键。“先择业,后就业”的口号在现实社会中虽有存在意义,但是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后,学生会明确定位,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避免重复择业,在求职、考研、考证、考公务员、出国问题上加强对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摒弃从众心理。由于选择的职业符合自己的兴趣,职业环境与自己的性格相符,工作中能够施展自己的职业技能,岗位胜任力强,这样就会增强个人的职业成就感、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的稳定性。
  
  3.2完善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
  通过对市场、企业调查,积极跟进社会对人才种类的需求,促进学科的迅速调整,使学科发展与时俱进。同时,在社会中把握学校定位,发挥自己特色,摆脱普通高校学科发展的缩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被企业认可,这对于打造学校的品牌有很好的作用。好品牌又使生源质量高、数量足,这样学校的就业、招生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推动了学校的品牌建设。
  
  3.3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职业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性格、气质、动力及需要等心理特性,能够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通过自我认知,分析自己所具有的潜在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补充知识,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自己的核心职业竞争力,确保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这一时期学生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通过职业教育,避免学生的人格塑造盲目的现象,为学生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3.4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是一所院校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旗帜,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也是院校的灵魂和自我展示的“文化名片”。校园文化不等同于学生工作,职业指导使学校学科逐渐完善,使学生面貌积极向上,从而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校园风气。精神文化的发展使校园文化趋于整体化,校园文化的功能更齐全,也保证了高等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
  职业指导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显突出,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势在必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探寻出一条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
摘要自我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以来,政府一直是评估的主体,对高等教育评估呈现出单一的状态。政府是高等教育评估的发起者、组织者、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及高等教育评估的实施者的角色在促进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评估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开展状况的描述、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中角色的论证、政府角色定位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问题揭示后,提出策略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估高等教育评估机构
摘要新时期的成人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在新形势下如何对成人教育进行班级管理,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班级管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加速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效地展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质和才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本文针对成人学员与在校生的不同,以及成人学员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指出成人学员的班级管
本文介绍了WEP模型的开发和验证情况,论述了分布式流域水循环模拟的意义和作用.在分析分布式流域水循环模拟的研究状况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流域尺度大、人类活动影
摘要随着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各个学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这给原本就不足的学校教学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何在既定的教学资源下,培养出更多有质量保证的大学生,是每个高校需要思索的问题。作为高校,只有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克服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瓶颈。而要提高教学效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学效率高等教育  中图分
针对永赖圩堤防工程中所采用的水泥土防渗墙的渗控措施,对各监测断面历时三年的测孔水位资料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长江水位与堤基渗流的变化规律,对水泥土防渗墙截渗效果进行了
研究特拉唑嗪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症 ( BPH)的疗效与不良反应.采取口服特拉唑嗪治疗 BPH45例 ,疗程 2月~ 2 3月 ,治疗前、后对比 I-PSS、尿流率、生活质量评分、B-超、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