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对话式学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e15807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思考
  
  当我们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CAI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为数学课堂带来了新鲜的气息。然而,在实践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基于对现状的思考,我认为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要在辅助教学的层面上有所提高,要让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以崭新的面目进入课堂。
  
  二、尝试整合
  
  “分数乘分数”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猜测、操作、验证等实践中,研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在多种算法的归纳总结之后完成算法优选。借助此内容,我们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尝试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何克抗教授语)的目标。
  1.设置一个情境承载问题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发现和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上课伊始,教师开门见山地指出,小猴子要包装礼品,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材文本被巧妙地改装成学生手中的问题资源,以不同于课本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轻松练习环节中,共设置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练习一是看图写式子并计算;练习二是简便计算,渗透计算过程中约分的知识;练习三是自由练习,每道题目之后有适当的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从哪一个练习开始。学生在网页中学,在网页中玩,寓教于乐,体验着与以往不同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功能。
  2.利 用一条主线探索新知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和掌握知识的方法上。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要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的设计主要遵循“尝试——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在复习了分数乘整数之后,让学生先尝试算1/2×1/2,并鼓励多种算法。新课程倡导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要组织和指导的应该是有任务的学习。教师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类似的指导,久而久之,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发展成为内在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3.创设一个平台“对话”学习
  所谓学习,就是模仿、对照的运动。我们以此作为“分数乘分数”一课的理念支撑,利用信息技术作为环境构建工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平台,实现对话式的学习。
  (1)学习的第一种对话实践,是同客体的对话。直面教育内容的概念、原理和结构,从事具体客体的观察、实验和操作,运用概括化的概念和符号,构建客体的意义世界并且构筑结构化的控制关系。
  (2)学习的第二种对话实践,是同自己的对话。儿童通过自我内在的对话,改造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关系,重建自己的内部经验。
  (3)学习的第三种对话实践,是同他人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在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中实现的。
  
  三、问题反思
  
  开放性、灵活性、科学性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特性。从实际出发,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点,服务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不可或缺的原则,同时还耍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综观全课,我们提倡让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以崭新的面目进入课堂。在计算机上。学生可以写、可以画、可以折,这正符合了学生喜欢有趣的学习的心理特点。全新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感到很新鲜,他们兴致很高。
  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以往班级授课的形式,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每学生一台计算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被无形之间拉开了,课堂的亲和力下降。广播教学的应用,使得生生之间、组际之间的语言交流减少了,由此引发的思维碰撞的火花也随之暗淡。教学流程的一览无遗,多多少少限制了学生的思路,课堂预设之外的动态生成也逊色了。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学生、教师、教材、技术交互作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如何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反思、总结。相信信息技术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其他文献
海绵宝宝是一块穿着短裤衬衫打领带、龅牙大眼睛的黄色海绵动画形象,它住在一个菠萝形状的房子里。开朗、纯真的海绵宝宝有许多好朋友,这群性格各异的家伙们聚在一起,闹出了不少笑话。孩子们非常喜欢《海绵宝宝》这部动画片,经常扮演片中的各种角色形象,尤其喜欢海绵宝宝的各种动作、表情以及发生的有趣故事。于是他们提议要用陶艺来制作海绵宝宝,陶艺版“海绵宝宝”STEAM项目就此诞生了。  一、活动目标  科学(Sc
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说中国云南昆明与美国的一个城市进行交流。美方派一个老师到中国,当时正要过圣诞节,美国老师叫学生画一幅表现节日气氛的图画,图画交上去了,却让美国老师大吃一惊,他发现所有的孩子画的都是同一内容:一棵挂满彩灯的圣诞树。原因在哪里呢?后来他发现教室里就挂着这样一幅画。于是他把这幅画摘了下来,叫同学们再画,结果同学们都不知如何下手。在传统的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在有意无意间扼杀学生的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是我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则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直观、生动的事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直观性”、“启发性”的原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改变了“接受性学习”的单一学习方式,为落实、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生长点。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探究性、自主性、开放性、交叉性、合作性等特性,决定了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指导,需要合作,需要支持,这就必然会涉及到人际关系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理好这个问题,使他们不仅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学到有关知
教育心理学研究袁明:人的内心世界总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赏识。而有效的学习和良好的成绩有赖于强烈的学习动机。叶圣陶先生提出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就是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因而,在习作批改评价中,教师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的习作多加表扬和鼓励,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所说的:“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
去年暑假,全国“书香夏令营”营地设在我校,我有幸从一位台湾省老师那儿学会了几种手制小书的做法,便把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没想到在海门市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课优课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现将自己的教学历程奉献给各位同行,希望能与大家共享。    课堂回放    一、欣赏“魔法书”——让孩子“着魔”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喜欢看书,今天老师就特地给大家带来了几本非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的教学都有差异,如何转变我们的教学并适应网络环境值得研究。这里谈一下自己的一点认识和想法。    一、理论基础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改革与实践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
李贽说过:“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题记  秋叶飘飘,一年级新生入学了。学生背一个大书包,像一只只摇摇摆摆的小鸭子走进校门,崭新的一切让他们怀一腔好奇与神往。与此同时,为了尽早使他们变成懂规守矩的好学生,一年级老师也早已准备好了严格的训练方法和庞杂的训练内容:教室内,老师手拎教鞭,目光严厉,学生正襟危坐,诚惶诚恐,原来正练坐姿;操场上
为何要写?  刚刚上完一节课,课上请了两位平常不大发言的学生回答问题,看着他们尴尬的表情,笔者感到一时迷惑,难道在这些学生的身上就不会有智慧的闪现、精彩的表达吗?  课间的一段谈话:  今天课上老师特别留意了你们的发言,想知道你们发言中存在的问题吗?两位学生默默地点了点头。你们在今天的发言中分别用了七个“嗯”和六个“就是”。两人惊奇地对视后,面露羞色。孩子,你真的想好了吗?他们俩无言以对……  是
习作是扎根于学生心灵的花朵,是对生活最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积累素材,广开习作泉源    1 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平时向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人爱读书的故事,像“积叶成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让学生搜集、背诵一些名言,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