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让初中语文课堂流淌智慧的光彩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l19800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暗示体现了教师娴熟而灵活的教学艺术与技巧,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活用各种暗示手段,诱导学生主动思索、积极探究,让语文课堂洋溢智慧的光彩。
  一、抓住导入,灵活暗示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本身就是常见而有效的暗示方法,尤其是新颖巧妙的导入语,就如磁铁一般,能快速聚拢同学们的学习注意力;也如电光石火般,给同学们以智慧的启迪,让课堂绽放光彩。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由导入环节着手,活用导语给学生以暗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课堂充满智慧与魅力。导入形式丰富多彩,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教学要求,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一,直观暗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呈现动画、音乐等直观性元素,巧妙地渗透暗示,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引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推动学生求知。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可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资料,让同学们在歌声中欣赏美丽的紫藤萝花,想象它看着像什么、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师:盛开的紫藤萝呈现出一片灿烂的淡紫色,自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与终极,如同一条瀑布。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宗璞到紫色瀑布边走走看看,体会生命的色彩,聆听生命之歌。这样,为对文本的理解作了良好的铺垫。如在教学《我的中国心》时,以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知课文内容,刺激听觉,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为产生情感共鸣打下基础。
  第二,问题暗示。如在教学《甜甜的泥土》时,用语言暗示:“关于泥土的味道,有人认为是苦的,有人认为是涩的,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王小亮却说‘那泥土,甜丝丝的’,你们知道原因吗?那就读读课文吧。”再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以提问引入:“在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的皇帝都是皇威显赫,龙袍加身。但有个皇帝竟然会在众目睽睽下,赤身裸体进行了游行大典。同学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能讲讲具体的故事情节吗?”虽然不少学生听过《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但对具体情节还是比较模糊,通过这些语言暗示,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背景导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借助背景知识,可向学生暗示课文的主旨与思想,便于研读文本。如在教学《过零丁洋》时,如果学生对作者情况与写作背景不了解,则不能深入领会文本的思想情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简单介绍文天祥的生平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暗示全诗的感情基调与作者的情怀。另外,还可以采用故事引入法。即选取与课文内容、主题等相关的故事,进行暗示,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背影》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讲讲令自己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所蕴含的浓浓深情。如周末回家,爸妈早就给子女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离别的车站……同样,朱自清也抓住“背影”的细节,为我们展示了深深的父爱。
  二、围绕内容,巧妙暗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内容是灵魂的依托,也是教师进行暗示引导的突破点。而紧扣内容巧妙提问,就是良好的暗示,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其自主融入文本意境,投入课堂活动。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提问,巧妙暗示,投石激浪,推波助澜,让课堂洋溢智慧的灵光
  第一,用“问”暗示文本条理。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可借助问题串,暗示引导学生梳理出文章脉络与条理,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如在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时,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的线索,围绕线索来归纳文章的故事情节。(线索:“奶糖”;故事情节: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融奶糖。)这样,通过问题暗示,可诱导学生梳理结构,文章内容也就一览无余了。
  第二,用“问”暗示课文主旨。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对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有些学生往往停留在文本的表层意义上,并没有深入研究文本,这就需要教师以问题暗示,以问题诱导,以问题启发,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不仅分析正面描写,还需抓住侧面分析,逐步发掘文本的主旨。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自身的性格特点、周边的人物、当时的社会环境等都暗示了他悲剧性的一生,让读者由一个侧面体会到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文本的主旨,教师可设计巧妙的问题,暗示学生,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发掘导致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如,“有人说孔乙己的悲惨人生是由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你们认同这一观点吗?如果不赞同,你们认为导致孔乙己悲剧人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通过这些问题暗示,可让学生既关注孔乙己自身的原因,也探求社会原因。通过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以及一些侧面描写的作用,学生从文中找出了不少“证据”。比如酒店中的各种笑声与孔乙己悲惨人生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社会的残酷与冷漠;为更好地表现主人公在如此冷漠的社会中的悲剧命运,鲁迅用环境描写进行侧面衬托,譬如“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凉的岂止是天气,还有人心的凉薄,社会的凉薄,更反映出孔乙己悲惨的人生。
其他文献
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过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反而出现了一种僵化的实用主义的倾向。表现在虽然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讨论交流的能力的提高,但是也有把课堂变成单纯的以掌握教材知识为目的的场所的倾向;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贯的明显的板块倾向——有的是师生活动的明显板块:自学、讨论交流、展示、点拨指导、拓展延伸,层次分明,逐层推进;有的是教学设计的明显板块:整体感知、内容分析、主题探究、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