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语言:致力于文化与发展事业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l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罗·罗西(Mauro Rosi)供职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是一名图书政策专家(隶属于文化部的文化表现与创意产业司),负责管理UNESCO关于语言和多语模式的跨部门平台。
  
  背景
  
  2007年5月16日,联合国大会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言年”,同时让UNESCO担任各种纪念活动的领导机构。为什么选择UNESCO呢?因为语言在该机构的《组织法》和各项计划(无论是过去还是当前)中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在联合国体系内的专门机构中是绝无仅有的。
  《UNESCO组织法》的第一条针对语言有两处明确的表述:第一处是否定性的规定,即如第1款所示,本组织反对任何与语言相关的歧视现象,因其“将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之合作,对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之后,第2款又给出了肯定性的规定:语言(字面理解为“文字”)被视为越过所有政治派别传播和倡导思想的媒介——UNESCO将“为达此目的,建议订立必要之国际协定,以便于运用文字与图像促进思想之自由交流”。
  最后,第2款(c)部分规定,本组织必须“通过下列办法维护、增进及传播知识……以利于各国人民获得其他国家之印刷品与出版物”。这一规定以坚定、积极的态度,通过间接的方式,肯定了翻译在获取出版内容过程中的重要性——包括科学、政治,或审美内容——从而可以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
  这些条款在该组织创建以来的许多计划中都得到了体现,而且也已经产生了大量的行动方案,旨在于广泛领域之内促进语言和多语模式的发展。因此,该组织早期的计划就包括支持翻译事业,倡导母语教学,在语言和教育之间建立战略联系,并在这些领域产生了许多有目共睹的行动成果。
  翻译是在全球范围内交流思想、价值观和科学内容的媒介,在翻译领域,UNESCO从创建之初就接管了“国际知识合作研究所”于1932年建立的“国际翻译文献资源库”(又名“翻译索引数据库”)。该数据库初创之时适逢民族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但其宗旨与民族主义日益上升的意识形态背道而驰,因为它旨在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跨国界交流的工具。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了该数据库的发展,直至战后它才被UNESCO恢复。今天,“翻泽索引数据库”不仅仅是一种文献资源工具,而且成为一种针对翻译流程的分析工具(主要进行统计分析)。
  1948年,为了更好地发挥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工具的作用,UNESCO启动了一项名为“UNESCO代表作品集”的计划。该计划为翻译和出版人士提供直接的财政补贴,旨在鼓励翻译事业、出版事业和传播事业,其资助对象为在文化和文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却在具体国境和语境之外鲜为人知的文本。在五十多年时间里,大约有1,000部小说、哲学和社会科学作品被翻译为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在整个国际出版市场得以传播。
  然而,对联合国体系内唯一担负教育职责的机构而言,语言尤其应成为提供高质量教育所必需的核心教育媒介。因此,UNESCO从成立之初起就推出了基本的教育计划,其中既有实践所需的操作性教育,也有单纯知识性的教育,这些计划中也包含语言的成分。1947年,UNESCO召开了一次以“基础教育中的语言问题”为主题的国际会议,邀请了全球的专家参加会议。议程包括母语教学法、无书写系统语言的标准化,以及“辅助语言”的学习。
  这些文化、教育计划与项目为许多其他行动铺平了道路。从关于现代语言教学的国际研讨会(Ceylon,1953年)到“非洲语言政策的政府间会议”(Harare,1997年),从《反对教育歧视公约》(1960年),的通过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从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社会契约论》的第一部阿拉伯文译本的出版及初版《世界濒危语言图鉴》(2001年)的问世,到旨在确保网络空间的语言存在权的法文指南《保证网络空间的语言存在》(2007年)的出现,UNESCO已经在语言领域开展了几百项类型各异的行动方案,其中包括国家实力提升、研究、标准制定及出版活动等。
  
  当前形势
  
  语言与多语模式——跨越诸多意识形态的潮流——已经在UNESCO六十多年的历程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并将继续保持这种局面。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方面,因为我们发现人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承认,包括语言遗产。这一点可以从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得到验证,因为这部公约的起草和批准过程用时极短。另一方面,因为语言通过其与文化认同以及社会整合之间的关联,似乎在政府和市民社会的视野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人们担心全球化会加快语言消亡的步伐,这样的恐惧得到了越来越直接的反映,而这种损失也被视为文化多样性在语言层面所面临的严重损失。
  在区域层面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确凿的例证,表明语言在政治舞台上获得了更为重要的地位。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非洲语言行动计划》,这是非洲联盟(非联)于1986年在毛里求斯召开其组织的“非洲文化部长会议”后启用的计划。2005年12月,该计划在内罗毕召开的“非联文化部长会议”上受到重新肯定,之后便于2006年1月成为非联执委会的决策内容,并促使非联宣布2006年为“非洲语言年”。
  其次,欧盟在过去的10年间曾动员各国开展了众多旨在促进多语模式发展的计划,其中有些是和立法相关的。因此,我们可以提及2005年的《盖尔语(苏格兰)法案》,该法案使盖尔语在苏格兰境内获得了与英语平等的官方语言地位。另外,2007年欧盟任命莱昂纳德·奥尔班(Leonard Orban)为欧洲多语模式专员,这一点更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
  在国际层面上,过去约20年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大量法规和宣言的诞生,它们提高了人们对语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例如,关于“属少数族裔人士”的语言权利的《维也纳宣言》(1993年)以及“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原则宣言》(日内瓦,2003年)。在联合国体制内,这方面的例证包括联合国大会关于多语模式的呼吁(1999年12月),关于保存和保护所有语言的联合国第56/262号决议(第二部分),以及在2007年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言年”,并指定UNESCO作为其领导机构的举动。
  在一个既有挑战性又有严格要求的语境下,UNESCO曾通过制定标准性法律文件和启动行动计划,从而致力于促进语言和多语模式的发展。
  在标准制定方面,我们发现,自2001年以来,与文化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文件已经将重点——且以较为显著的方式——放在对语言重要性的认可上:例如UNESCO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及其《行动计 划》(2001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关于普及网络空间及提倡和使用多种语言的建议书》(2003年)及《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年)。
  在实际行动领域,UNESCO自2005年以来制定的、旨在促进语言和多语模式发展的战略都基于一个总体的概念,它强调文化和发展之间的关联,最初由“世界文化政策会议”(MONDIACULT,墨西哥城,1982年)加以强调,后来又经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的工作得以继续发展(《我们富有创意的多样性》,1995年),最终在“关于发展的文化政策的政府间会议”闭幕之际得到有力的支持和批准(斯德哥尔摩,1998年)。人们主要从文化角度(因此也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语言,所以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产生了不同的实际研究手段。因此,它们构成了一个特殊的领域,不仅涉及到文化行动,而且涉及到跨学科、跨社会部门的工作,使各界共同致力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基本挑战,例如扫除贫困、预防疾病、教育、发展,以及对基本权利的尊重。
  这就是最近UNESCO关于语言的文件做出特殊规定的原因,它们指出,在制定战略以实现“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语言因素。这些文件强调,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促进公民权利的有效提升,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和公众生活来抵制边缘化,以及鼓励不同民族进行对话,这些能力都主要取决于语言政策。例如,只有用学习者自己的语言进行教学,健康教育(包括艾滋病毒/艾滋病防治)才能收到成效。最后,语言在此处凸显为一种传递知识的媒介,它涉及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根本权利的落实(自由表达的权利、教育权利、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以及从科学进步中获益的权利)。
  考虑到语言作为文化工具和人类体验的表达方式所具有的普遍性,UNESCO曾在两个方面组织过“媒介-术语战略”(2008-2013年)。通过促进语言的多样性和多语模式,UNESCO一方面力图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问的对话作贡献,另一方面也旨在增强文化(包括其语言成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实际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注意到语言问题在部门和跨部门两个层面上都得到了重视:在教育领域,强调了母语在学校体制中的作用;在文化领域,强调了濒危语言的复兴以及本土语言的出版事业;在传播和信息领域,强调了网络空间的多语模式;还有其他诸如此类的范例。此外,每个项目都采取整合性措施,以便号召该组织的教育、文化和传媒等职能部门都能参与进来,尤其是针对国家层面的规划过程。
  为了确保各部门资源能有效地配置到跨部门的协作中来,2006年1月,UNESCO创建了一个战略监控机构(“语言和多语模式工作组”,由总干事直接领导)与一个行动监控框架(“语言关键点网络”)。这种精心设计的资源组合在2008年2月又得到了增强和更新,因为该组织又创建了一个“语言和多语模式跨部门平台”。在此基础上,该组织一方面在国际层面上努力促进由与语言和多语模式相关的标准性文件所规定或衍生的原则,另一方面也在区域层面上开发具有连续性的国家和地区性语言政策。在开发新的联盟和网络体系的同时,该组织也在联合国体系内部积极倡导,例如通过联合国经社理事会(ECOSOC)来开展工作,因为经社理事会的职责就在于鼓励各界充分承认与语言相关的人权。
  然而,这方面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提高成员国和各类团体的认识方面,毫无疑问,“国际语言年”的到来将给这个过程提供新的推动力。
  国际社会可以参与包括制定标准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行动,自从UNESCO执委会请求针对“本土和濒危语言公约”进行可行性研究以来,这些行动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无论这些讨论将提出何种最终建议,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多语模式的挑战性要求我们采取各种不同的措施,并且利用广泛的资源,支持各成员国和语言使用者社群开发各自的计划,以便复兴、保存和记录各自的语言,同时制定行动计划,为后者提供宣传、分析和发掘工作,并提高人们的意识,目的在于吸引新的受众,包括参观博物馆的访客。
  (严志军 张 沫 译)
其他文献
本刊铁杆读者@High级人在英国,英国博物馆与创意产业研究生毕业,目前生活在伦敦,从事过画廊管理、艺术教育等工作。今天她将与大家分享她在巴斯的一段奇妙的博物馆之行。  又是一个腐国的长周末,大雨天里仍然兴致勃勃的带领朋友来到巴斯的Holburne博物馆,居然人品爆发,遇到了《不速之客》这个当代雕塑在传统艺术博物馆里上演“虫灾”。  简要插播:这个超凡的18世纪Holburne博物馆里陈列着Will
期刊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70000余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现拥有各类藏品44万余件(套),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江苏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
期刊
最近,某大型古装电视剧正在热播,其服装、道具、台词,也引起了小伙伴们欢乐的讨(tu)论(cao)……  其中有一幕是这样的↓↓霸道皇帝轻蹙眉头,邪魅狂狷地吩咐——  投壶!这是什么活动?接着镜头给出了答案↓↓  感谢@宅宋喵 的精彩截图><  大汉皇帝玩起投壶游戏,帅气动作引发一片欢呼!  但是,图中的这个“壶”,真的是投壶用的吗……当粉丝们沉浸在偶像的颜值中时,有一群小伙伴卻被这“壶”所深深吸引
期刊
历史学家兼艺术批评家阿德里亚诺·米克辛格(AdrianoMixinge J是安哥拉共和国驻法大使馆的文化顾问,一他创作了小说《坦达》(Tanda)、文集《安哥拉制造:当代艺术、艺术家和争鸣》(Made in Angola:contempo-rary art artists and debates),箕论文《安哥拉的庸俗艺术与政治操作》f‘Kitsch and political manipulat
期刊
“万里无云境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阖家赏月的节日。月有太多的别称:太阴、素娥、玉盘、玉轮、玉钩、玉羊、玉蟾、冰轮、冰镜、月府、月宫、月精、玉兔、蟾宫、蝉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蟾蜍在上古先民心中,是吉祥神圣的灵兽。由于蟾蜍有冬眠的习性,深秋以后,它们就钻入水底的泥里,不食不动,如死亡一般,次年2~3月间复苏,又到静水中产下大量的卵。上古先民对蟾蜍这种“死而复苏
期刊
本文原刊于1893年第72期《大西洋月刊》。本文作者爱德華·莫斯(Edward S. Morse)在担任马萨诸塞州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馆长时撰写了以下文章。  爱德华·莫斯(1838—1925)  ……如果说公共图书馆主要为教育目的而创办,那么公立博物馆当然也应该属于同一类型。我们在博物馆中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件物品传达的信息远远超过很多页的文字描述,一段简单的文字说明外加一件实实在在的物品常
期刊
编者的话:  语言并不总被看作是一种必须加以保存和守护的丰厚遗产。长期以来,各国从宗教或社会的角度出台政策规范本国范围内的语言使用。在国际间,出于文化权利上的考虑,继而是文化身份上的认同,最后出现了活遗产或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使得语言被排除在文化遗产的概念之外。如今,人们正在设想创造一种新型的博物馆。  目前,语言被认为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基本要素,它对维护文化多样性以及发挥文化多样性的作用至关重
期刊
来自科特迪瓦的塔内尔拉’博尼(TanelIa BonI)是一位哲学家,担任全球化调研组织(GERM)科学委员会委员她出版文学作品,同时自己也写诗和小说,曾为多家期刊撰稿,这些刊物包括法国文化部主办的《南方文化》(Culture Sud)和哲学与人文科学国际委员会主办的《第欧根尼》(Diogene)。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ere)关于“感性分享(sharingthe sen
期刊
昨天,@High级人在英国 与大家分享了她的英国巴斯Holburne博物馆之行(错过的朋友可在本微信号发送“巴斯”即可阅读《博物馆游记|大开眼界:当代暗黑系Fairy虐袭老牌博物馆》)。今天,她将继续以海量美图,向大家呈现正在Holburne博物馆展出的展览“不速之客”(Unwelcome Visitors)中的奇妙瞬间。  啊哦,介是什么?!  讲解员不忍让观众迷惑,开口道出了原委。原来这就是身
期刊
《国际博物馆》今年喜迎六十周年华诞——文化遗产专家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之间六十年的会面;记忆、今日与未来之间六十年的对话;还有最重要的是,六十年来向他种文化敞开的胸怀。本刊2008年第1期致力于介绍中国近二十年创立的多家博物馆,因而这一期杂志也成为有关现代性与传统的杰出象征,它代表了多样性,并更新了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不论其为有形还是无形——的观念与理解,以及如何对文化遗产加以守护和保存。它同时也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