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苏教版四上《品德与社会》第四课《面对欺负和威胁》教学为例,充分发掘、利用文本以外的教育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回顾学生真实的生活,巧妙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生活。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创生者转变,学生也由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师生共同在儿童真实的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
关键词: 品德课程资源 《面对欺负和威胁》 儿童 真实生活
品德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个范例,一个话题,一个提示,它期待着教师对它进行再创造。传统的品德课堂教学将课本当作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学就是从课本出发,最后又回到课本。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课本,就是理解教科书,背诵知识点。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因此,新课程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当教研员让我选择苏教版四上《品德与社会》第四课《面对欺负和威胁》,面向全市品德老师开课时,我确实感到无从下手,没有可借鉴的任何资料。学生中的欺负行为到底有多严重,孩子们通常如何解决,我多年不做班主任,这方面感性认识确实有些欠缺。很明显,《面对欺负和威胁》就是儿童文化,而不是成人文化,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儿童文化。在教学中,我必须让学生成为道德学习的当事人,让他们在自己的文化中去学习道德。而且对中年级学生个来说,枯燥地说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如何取舍、补充教材中有限的资源?经过思考,我想首先要解决的是,我的学生中欺负行为发生是什么状况,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懂得什么,在今后的生活中能逐步做到什么。因此,我把目标定位于:
1.知道在学校生活中欺负和威胁行为是存在的,是快乐的学校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
2.认识到校园欺负、威胁行为的危害,主动避免欺负他人行为的发生和劝阻欺负行为的发生。
3.知道面对欺负和威胁时要敢于倾诉和举报,不逃避,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4.通过学习明白欺负同学是不文明甚至是犯法的行为,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友爱互助。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对教材的资源进行了选择,充分发掘、利用文本以外的教育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这些都是最珍贵的课程资源。
一、回顾学生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儿童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德育课堂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时空界限的生活课堂,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家庭、社会生活。因此,我备课前多次找不同类型的学生谈话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欺负的认识和体会,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欺负现象,去捕捉、提取和开发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的实效。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有过欺负和被欺负的经历、体验。本课教学中,我选取了我校的一个经常受同桌欺负的女孩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为切入口,有效地链接了课堂生活和生活课堂,这其实源于我自己的作为咨询员的一个真实的咨询案例。一个女生每周都来咨询室向我咨询如何避免同座位男生的欺负,连续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本节课就以此为珠线串起课堂各个环节。在导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的欺负现象,引导回顾自己被欺负的体验,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汇报利用表一开展的课前校园欺负行为的小调查,再讨论表二我校咨询室所作的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表,思考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从班级到学校再到校外的欺负行为的小调查,由浅入深,由己及人,着重探讨欺负现象普遍存在,对儿童的危害很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欺负的危害,不做“小霸王”。
附一:校园欺负行为小调查
调查对象__ ___人数___ _调查人:_ ____时间__ ______
欺负过同学的人数__ __被同学欺负过的人数__ __
欺负行为的类型__ ____欺负行为发生的地点__ ____
同学(我)受欺负时的感受____被欺负对自己(我)的影响____
看到欺负现象准备劝阻的人数____准备不管的人数____
经常欺负人的同学的特点____经常受欺负的同学的特点____
通过调查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二:浦口实小四年级某班欺负行为调查
——浦口实小心理咨询室
1.被欺负行为发生的比例
经常发生6.28%
每周一次以上 12.77%
偶尔发生 80.85%
2.被欺负行为的类型
身体攻击 40%
言语辱骂 50%
强抢物品 32%
2.受欺负后的感受
不高兴 53.19%
很难过 21.28%
无所谓 25.53%
4.受欺负后采取的方式
告诉老师 21.28%
告诉父母 31.91%
告诉朋友 36.17%
保持沉默 36.17%
回击对方 17.02%
附三:《班主任》杂志关于小学生欺负行为调查结果
欺负过别人比例:49.2%
被人欺负过比例:87.3%
欺负行为表现:身体和言语
被欺负易导致的后果:身体疾病、抑郁症、自卑等
欺负行为发生地点:90%以上在学校
二、巧妙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在备课时,通过调查发现每个孩子对欺负行为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但由于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在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孩子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生长点,是宝贵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抓住契机,充分挖掘和利用,就会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补充了被同桌欺负怎么办、妈妈要求以牙还牙可以吗、怎样帮助“小霸王”等三个生活情境,通过做小咨询员、全班辩论、小组讨论,旨在让全班同学智慧互补、经验分享、同构共建、合作创造,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从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并自我反思而总结提高,巩固和扩大其中积极有益的经验因素。实现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重构,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面对欺负要相信自己,不退缩,保护好自己,可以反抗,但不要反击。如果解决不了,就要说出来,请求帮助,制止欺负行为。同时也不能做“小霸王”。这样才能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和睦相处。脱离了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真实的生活,把道理说得天花乱坠,是苍白无力的。
三、着眼孩子未来的生活是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和教育的手段,其本身也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和价值。儿童不仅生活在学校,而且生活在大自然、生活在社会中。因此,我在课的结尾,把不欺负同伴扩展到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要平等对待所有生命。因为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甚至是大学生、成年人虐待动物的事件,其实也是欺负弱小生命的一种。动物也是我们在地球村里的伙伴,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同行者。这一延伸和拓展也许在某些人看来可能会是画蛇添足,但是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爱的种子,与人和睦相处,与动物和睦相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它将成为学生们童年生活的宝贵财富。因此,着眼于孩子的未来生活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样,设置情境,换位思考。经验他人的经验,体验他人的体验,提高移情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丰富、充实了课程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亲近感,促进学生把在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体验放到班集体生活、家庭生活中和未来生活中去检验、内化、升华。
在生活中展开的品德教育,其主题与素质来源于道德主体当下的生活。“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生活是德性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教学资源的开发作为师生课前必做的准备工作。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创生者转变,学生也由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师生共同在儿童真实的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庄莉莉.让德育走进真实生活[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2]周晓静.过真实的课堂生活[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9.
[4]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师大出版社,2005.1.
关键词: 品德课程资源 《面对欺负和威胁》 儿童 真实生活
品德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个范例,一个话题,一个提示,它期待着教师对它进行再创造。传统的品德课堂教学将课本当作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学就是从课本出发,最后又回到课本。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课本,就是理解教科书,背诵知识点。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因此,新课程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当教研员让我选择苏教版四上《品德与社会》第四课《面对欺负和威胁》,面向全市品德老师开课时,我确实感到无从下手,没有可借鉴的任何资料。学生中的欺负行为到底有多严重,孩子们通常如何解决,我多年不做班主任,这方面感性认识确实有些欠缺。很明显,《面对欺负和威胁》就是儿童文化,而不是成人文化,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儿童文化。在教学中,我必须让学生成为道德学习的当事人,让他们在自己的文化中去学习道德。而且对中年级学生个来说,枯燥地说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如何取舍、补充教材中有限的资源?经过思考,我想首先要解决的是,我的学生中欺负行为发生是什么状况,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懂得什么,在今后的生活中能逐步做到什么。因此,我把目标定位于:
1.知道在学校生活中欺负和威胁行为是存在的,是快乐的学校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
2.认识到校园欺负、威胁行为的危害,主动避免欺负他人行为的发生和劝阻欺负行为的发生。
3.知道面对欺负和威胁时要敢于倾诉和举报,不逃避,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4.通过学习明白欺负同学是不文明甚至是犯法的行为,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友爱互助。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对教材的资源进行了选择,充分发掘、利用文本以外的教育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这些都是最珍贵的课程资源。
一、回顾学生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儿童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德育课堂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时空界限的生活课堂,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家庭、社会生活。因此,我备课前多次找不同类型的学生谈话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欺负的认识和体会,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欺负现象,去捕捉、提取和开发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的实效。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有过欺负和被欺负的经历、体验。本课教学中,我选取了我校的一个经常受同桌欺负的女孩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为切入口,有效地链接了课堂生活和生活课堂,这其实源于我自己的作为咨询员的一个真实的咨询案例。一个女生每周都来咨询室向我咨询如何避免同座位男生的欺负,连续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本节课就以此为珠线串起课堂各个环节。在导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的欺负现象,引导回顾自己被欺负的体验,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汇报利用表一开展的课前校园欺负行为的小调查,再讨论表二我校咨询室所作的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表,思考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从班级到学校再到校外的欺负行为的小调查,由浅入深,由己及人,着重探讨欺负现象普遍存在,对儿童的危害很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欺负的危害,不做“小霸王”。
附一:校园欺负行为小调查
调查对象__ ___人数___ _调查人:_ ____时间__ ______
欺负过同学的人数__ __被同学欺负过的人数__ __
欺负行为的类型__ ____欺负行为发生的地点__ ____
同学(我)受欺负时的感受____被欺负对自己(我)的影响____
看到欺负现象准备劝阻的人数____准备不管的人数____
经常欺负人的同学的特点____经常受欺负的同学的特点____
通过调查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二:浦口实小四年级某班欺负行为调查
——浦口实小心理咨询室
1.被欺负行为发生的比例
经常发生6.28%
每周一次以上 12.77%
偶尔发生 80.85%
2.被欺负行为的类型
身体攻击 40%
言语辱骂 50%
强抢物品 32%
2.受欺负后的感受
不高兴 53.19%
很难过 21.28%
无所谓 25.53%
4.受欺负后采取的方式
告诉老师 21.28%
告诉父母 31.91%
告诉朋友 36.17%
保持沉默 36.17%
回击对方 17.02%
附三:《班主任》杂志关于小学生欺负行为调查结果
欺负过别人比例:49.2%
被人欺负过比例:87.3%
欺负行为表现:身体和言语
被欺负易导致的后果:身体疾病、抑郁症、自卑等
欺负行为发生地点:90%以上在学校
二、巧妙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在备课时,通过调查发现每个孩子对欺负行为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但由于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在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孩子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生长点,是宝贵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抓住契机,充分挖掘和利用,就会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补充了被同桌欺负怎么办、妈妈要求以牙还牙可以吗、怎样帮助“小霸王”等三个生活情境,通过做小咨询员、全班辩论、小组讨论,旨在让全班同学智慧互补、经验分享、同构共建、合作创造,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从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并自我反思而总结提高,巩固和扩大其中积极有益的经验因素。实现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重构,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面对欺负要相信自己,不退缩,保护好自己,可以反抗,但不要反击。如果解决不了,就要说出来,请求帮助,制止欺负行为。同时也不能做“小霸王”。这样才能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和睦相处。脱离了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真实的生活,把道理说得天花乱坠,是苍白无力的。
三、着眼孩子未来的生活是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和教育的手段,其本身也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和价值。儿童不仅生活在学校,而且生活在大自然、生活在社会中。因此,我在课的结尾,把不欺负同伴扩展到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要平等对待所有生命。因为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甚至是大学生、成年人虐待动物的事件,其实也是欺负弱小生命的一种。动物也是我们在地球村里的伙伴,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同行者。这一延伸和拓展也许在某些人看来可能会是画蛇添足,但是会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爱的种子,与人和睦相处,与动物和睦相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它将成为学生们童年生活的宝贵财富。因此,着眼于孩子的未来生活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样,设置情境,换位思考。经验他人的经验,体验他人的体验,提高移情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丰富、充实了课程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亲近感,促进学生把在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体验放到班集体生活、家庭生活中和未来生活中去检验、内化、升华。
在生活中展开的品德教育,其主题与素质来源于道德主体当下的生活。“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生活是德性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教学资源的开发作为师生课前必做的准备工作。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创生者转变,学生也由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师生共同在儿童真实的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庄莉莉.让德育走进真实生活[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2]周晓静.过真实的课堂生活[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9.
[4]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师大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