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实践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wq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浙江树人大学杨汛桥校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调查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发展现状、专业功能、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发展路径提出相应建议,推动学校志愿服务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品牌化,引导更多学生立足校园,走向社会。
  [关    键   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7-0096-02
   一、引言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高校更应该把课堂理论教育与志愿服务等实践教育紧密结合,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等文件都强调了志愿服务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来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开展。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因学生身份的局限性,参加志愿服务一方面是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的知识资源,为他人和社会提供非营利和非专业的帮助。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参与志愿服务,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因为专业知识、担任职务的不同,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性。
   二、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数据来源
   杨汛桥校区是浙江树人大学新校区,2016年开始招生教学工作,因采用“1+3”模式,目前杨汛桥校区只有2020级大一学生,所以本次研究对象为大一学生。本研究采用问卷抽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政治面貌、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2)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包括参加志愿服务的比例、时间、活动形式等;(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能性和志愿工作持续性发展建议。
   本文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占比93.4%,问卷有效性符合要求。在样本调查中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占50.46%,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占49.69%,其中男性占36.39%,女生占63.61%,群众占13.76%,共青团员占86.24%。另外,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有49.69%,未担任的占50.31%。
   (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与时间
   根据调查,大学生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占50.46%,没有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占49.54%。在对49.54%的大学生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调研中发现,主要还是学校志愿活动组织、招募过程存在问题,没有将志愿服务宣传推广做到位。其中68.52%的大学生是因为没有渠道,另外30.25%的大学生没有关注过志愿服务,26.54%的大学生因没有时间参与志愿活动。而89.2%的大学生表示有机会愿意参加志愿服务,这就说明大学生关于志愿服务教育导向基本正确,但是依然存在不足。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其中39.09%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与其他年级相比,大一新生课程不是很多,课余时间比较充裕。此外,学校的各项活动也在开展,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较高。此外,有25.76%和24.24%的学生在周末和暑假参加志愿服务。学生寒暑假期间参与志愿服务,主要是学校任务,且与社会实践学分相关。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间的分析,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完善,这也与学生生活、志愿服务性质有关。
   (三)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
   学院组织、院系组织、班级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和自发进行是高校志愿服务常见的组织形式。调查显示,学校组织是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组织形式,占79.7%,这主要是学校因素的影响。因为杨汛桥校区只有大一年级,对外志愿组织宣传都是以校区为主。院系与社团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分别占33.03%和33.64%,杨汛桥校区是园区化管理,一个园区相当于一个学院,4个园区和社团组织的活动多样,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志愿活动。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高校志愿服务形式多样,但绝大多数是学校组织。志愿服务需要在组织的引导和带动下进行完善、谋划与执行。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有科技三下乡、扶贫支教、大型赛事服务、环境保护、校内服务活动等类型,内容与形式都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志愿服务需求。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比例最高的是校内服务活动,学校活动广泛,对志愿者要求较低,容易参与。社会服务环境保护比例为49.39%,环境保护与时代发展背景一致,环保活动开展相对容易,要求较低。另外,科技三下乡、大型赛事服务、扶贫支教这类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志愿者要求普遍比较高,难度较大,因此大学生的参与度也会降低。大学生选择志愿服务、先易后难以及就近原则。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能性与持续性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
   志愿服务是一种同时具有助人与自助能效的双向活动。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不仅通过自身行为帮助别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人格、素质等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有72.73%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最大收获是帮助了有需要的人;有74.55%的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可以帮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自身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以社会公益为基础的志愿服务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有59.09%的大学生结交了很多朋友,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增长了社会见识。另外,志愿服务也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认为自己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的占74.55%。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志愿服务不仅对大学生思想、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另外,还要能可持续发展。志愿服务是非营利性的,但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调查,结合相关文献和学科理论,认为给予大学生适当的激励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关于志愿者最满意的激励调研发现,42.42%的志愿者希望给予一些评优评先的机会,30%的志愿者希望得到相关证书,涉及给予补贴方面占比最少,这说明大學生参与志愿服务还是无偿服务,更多的是想证明自己,也体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的纯洁性。
   服务质量是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大学生志愿者了解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服务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调查显示,认为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缺少延续性,缺少有特色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的占43.33%;缺少对志愿者激励和认证措施、对志愿者本身不够重视占31.21%。这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管理缺失、品牌文化建设不足等问题。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浙江树人大学杨汛桥校区为例,研究杨汛桥校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分析志愿服务的系统性、功能性、持续性。调研结果显示:(1)目前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明确,引导明确,对志愿服务有很高的理解度,并且志愿服务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2)志愿服务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想、人格、素质等综合素养塑造起到重要作用。(3)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需要激励措施和问题的改进,包括开展品牌特色志愿活动、志愿者激励认证、完善管理体系等。
   (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路径建议
   1.建立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将理论教育融入志愿服务体系中,学校可以强化志愿服务学分,设置“志愿服务”选修课,开发完善志愿培训课程。线上教育学生志愿服务基础知识,线下带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帮助学生对接各类志愿组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志愿者培训教育体系。
   2.完善志愿者工作管理机制,使志愿服务工作可持续性发展。一个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必须有“组建、招募、培训、认证、交流、服务、推广和宣传”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紧密相连。要确保志愿服务的正规化、常态化运行,必须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机制,使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3.开展志愿服务品牌化项目。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更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团队化、基地化等品牌建设,对学校志愿服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凝聚志愿服务精神,营造志愿文化氛围。通过“互联网+”助推大学生志愿服务,建立文化宣传阵地,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新媒体,大力宣传志愿者活动,推举典型,弘扬志愿精神。通过宣传优秀事例,引发大学生思考,向先进典型看齐,激发志愿服务正能量,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朱笔.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实践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
   [2]纪文河,胡欢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与思考[J].理论导报,2014(7).
   [3]林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实现路径初探[J].价值工程,2017(33).
   [4]庞馥珊.基于品牌化建设的高职院校社团实践育人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6).
   [5]张红霞.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1).
   [6]刘丽丽.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现状及实现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
   [7]丁玉兰.浅议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在高校育人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7(17).
   [8]龙玥,于秋时.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德育工作实践性研究[J].科教导刊,2017(5).
  编辑 冯永霞
其他文献
[摘 要] 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打破了传统的教务工作模式,为远程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使应急大规模在线教学情况下教务人员的工作面临全新的挑战。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务工作,服务线上教学,通过平台搭建、资源输入、系统测试,初步完善了优学院教学平台,配套建立了运行反馈机制。保障了教学质量,随时跟踪教学情况,为初步探索思政课线上教务管理工作运行模式积累了实践经验。  [关 键
期刊
[摘 要] 陕西省开展了一百多所高等院校结对帮扶一百多个贫困县区的“双百工程”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活动。三年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铁院)通过这项“双百工程”牵线搭桥,与渭南市的临渭区和汉中市的洋县分别结成帮扶的对子,根据帮扶县区的具体需要需求,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智力帮扶、教育帮扶、科技帮扶、人才帮扶、信息帮扶、文化帮扶、民生帮扶和志愿帮扶等“八大帮扶”工程,同时依托渭南临渭
期刊
[摘 要] 基于一体化课程设计的理念和目标,以教师课程教学设计为案例研究对象,对职业教育如何体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教、学、做”如何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并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探索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以期助力职业教育教学结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体化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 在分析邮政业务类主要课程的特点及思政元素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探究邮政业务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的路径并实施,制定考评办法,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有效性评价。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邮政业务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0-0106-03   一、背景 
期刊
[摘 要] 按照黨中央的战略判断及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全国上下持续推进党的建设,党建工作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围绕高校党建工作围绕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的重要课题,探索建立“红色+”项目式党建模式,将红色教育融入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之中,助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关 键 词] “红色+”;党建;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当前的一流课程建设中缺乏对教学资源库的关注,也忽视了教学资源库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中的关键衔接作用。以产业经济学课程为例,提出通过构建“精品资源+校本资源+教师资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在明确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打造 “两性一度”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并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树形”教学质量监管模式。  [关 键 词] 数字化资源
期刊
[摘 要] 2020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创新高,一方面用人单位没有系统、具体的岗位胜任力模型,招不到合格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求职者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特别是不清楚用人单位要求而期望值偏高,出现 “结构性的人才匮乏”局面。所以,为了解决这种人才结构性失衡的困境,需要建立系统、具体的人力资源岗位胜任力模型,实现人才供给结构、质量均衡。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力资源管
期刊
[摘 要] 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以电路课程为例,融入课程思政环节,可以更好地实现全程育人。加强大学生德育,要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课课程思政中的引导作用,将教书与育人更好地结合,可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电路课程;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柳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通过梳理当前柳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不足,探讨了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打造柳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升级版的路径,为柳州职业教育明确目标、完善理念、修正不足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方法研究 
期刊
[摘 要] 以通辽地区完整参加课题组生涯规划教育的蒙、汉授高中生为测试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对课题组开设的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方案进行有效性分析,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修正、完善蒙、汉授高中生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方案。研究结果显示,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对高中生的自我认识有积极的影响;对职业认知有积极的影响,但影响效果较小。  [关 键 词] 职业生涯规划;生涯教育;高中生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