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陶行知语)。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寻找生活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探究、体验、感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关键词】政治课堂生活化生活素材思想道德教育
一直以来,原政治课教学被看成“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空中楼阁”,究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过多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概念和观点建立起来的理论取代了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教育因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寻找生活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探究、体验、感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如何让政治课堂生活化呢?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以下的基本步骤: “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导入: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政治的兴趣。为了消除学生们对学习政治的厌倦情绪,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把政治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带着一种亲切、愉快的心情学习。如在学习“产业化经营”时,德庆贡柑的销售,学生熟悉,我让学生充当桔农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角色,设身处地地为当前桔子产品“卖难”问题而深受困扰,此时的桔农,最渴望的是有一个专业组织帮助他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这时,让另一个学生扮演企业的角色,这个企业正是为桔农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专业组织,不仅如此,企业还为桔农提供另外的果苗、化肥、农药、机耕服务等桔农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种将桔农生产和市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为桔农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就是“产业化经营”。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时,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二、教学过程:巧用生活事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此,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精心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注意挖掘事例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通过多媒体演示以下三个情境:
情境一:每逢新年,同学之间免不了互送小礼物。前几年送贺卡,现在送的礼物价格越来越高。家长无奈地表示:“这样过节,对家庭有压力。不过,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半截、抬不起头来 。”
情境二:小林的服装怪怪的:裤子上左一个大兜右一个小兜,兜上还有许多铁环,走起路来叮当响。别看小林这身服饰,价格可高啦!
情境三:一些同学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词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这种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学生讨论,探究几种常见的消费心理(自由发言):
(1)这些现象在你的周围的同学中存在吗?怎样看待这些行为?
(2)你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针对这三个设问,让学生谈谈对这些生活情境的体验,直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知识进行总结提高,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价值观。
可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具体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能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教学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就是实践。所以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
例如,在学习有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后,我要求学生调查日常生活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建议,写一份报告。一个星期后,学生把报告写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对“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作了调查,提出“森林覆盖率为33.3%的中国是一个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而森林覆盖率为66.7%的日本却是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还将用过的筷子回收造纸,中国对此作何感想?觉醒了吗?”有的学生对“白色污染”作了调查;有的对“水污染” 作了调查;还有的提出了“低碳生活” 的概念……一个个充满个性的调查报告,他们的创意及潜能,让我惊叹不如。学生在这次社会生活实践中,对课本“科学发观展”的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在生活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自觉地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总之,高中政治课要转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仅限于书本”的观念,广大政治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关心生活,多从自己的周围世界寻找事例、材料,并善于收集和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为课堂教学服务,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使政治课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政治课堂生活化生活素材思想道德教育
一直以来,原政治课教学被看成“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空中楼阁”,究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过多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概念和观点建立起来的理论取代了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教育因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寻找生活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去探究、体验、感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如何让政治课堂生活化呢?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以下的基本步骤: “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的循环。“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从教学到生活”,则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导入: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政治的兴趣。为了消除学生们对学习政治的厌倦情绪,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把政治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们带着一种亲切、愉快的心情学习。如在学习“产业化经营”时,德庆贡柑的销售,学生熟悉,我让学生充当桔农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角色,设身处地地为当前桔子产品“卖难”问题而深受困扰,此时的桔农,最渴望的是有一个专业组织帮助他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这时,让另一个学生扮演企业的角色,这个企业正是为桔农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专业组织,不仅如此,企业还为桔农提供另外的果苗、化肥、农药、机耕服务等桔农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这种将桔农生产和市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为桔农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就是“产业化经营”。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时,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二、教学过程:巧用生活事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因此,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精心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注意挖掘事例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通过多媒体演示以下三个情境:
情境一:每逢新年,同学之间免不了互送小礼物。前几年送贺卡,现在送的礼物价格越来越高。家长无奈地表示:“这样过节,对家庭有压力。不过,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半截、抬不起头来 。”
情境二:小林的服装怪怪的:裤子上左一个大兜右一个小兜,兜上还有许多铁环,走起路来叮当响。别看小林这身服饰,价格可高啦!
情境三:一些同学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词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这种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学生讨论,探究几种常见的消费心理(自由发言):
(1)这些现象在你的周围的同学中存在吗?怎样看待这些行为?
(2)你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针对这三个设问,让学生谈谈对这些生活情境的体验,直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知识进行总结提高,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价值观。
可见,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具体学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能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教学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就是实践。所以教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浏览报刊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可以感觉到政治学科的实用价值,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
例如,在学习有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后,我要求学生调查日常生活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建议,写一份报告。一个星期后,学生把报告写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对“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作了调查,提出“森林覆盖率为33.3%的中国是一个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而森林覆盖率为66.7%的日本却是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还将用过的筷子回收造纸,中国对此作何感想?觉醒了吗?”有的学生对“白色污染”作了调查;有的对“水污染” 作了调查;还有的提出了“低碳生活” 的概念……一个个充满个性的调查报告,他们的创意及潜能,让我惊叹不如。学生在这次社会生活实践中,对课本“科学发观展”的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在生活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自觉地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总之,高中政治课要转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仅限于书本”的观念,广大政治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关心生活,多从自己的周围世界寻找事例、材料,并善于收集和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为课堂教学服务,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使政治课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学习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