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儿时年味浓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0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进腊月,一个发小就跟我回忆起儿时的年味。他咂着嘴说,小时候过年最喜欢吃妈妈做的红糖芝麻馅的汤圆,里面还包着小小的惊喜——一枚5分的硬币。正月初一早晨,谁要是吃到了包着硬币的汤圆,便预示着会有一整年的好运。
  春节吃汤圆讲究“吃双不吃单”,也就是要吃2个、4个、6个……记得有一年,妈妈带着我走亲戚,在多家亲戚热情的招待下,我一天吃了30个汤圆,差点撑傻了,连看人的眼神都变得怪怪的。
  小时候吃的汤圆都是纯手工制作的。用腊肉做的汤圆只有“土豪”人家才吃得上,而一般人家的汤圆都是用白糖或者红糖加上芝麻、桂花、橘红等作馅,热乎乎的红糖吃到嘴里常常会流出来,满口生香。那时候,老爸在城里的机关单位工作,过年的汤圆面和花生都可以用单位发的粮票买,所以,我在村里也勉强算个“富二代”。
  如果问我小时候过年最想吃什么,那一定是猪肉了!老家的风俗是“大年三十吃猪尾,正月初一吃猪头”,预示着“一年有头有尾”。但猪头可不是随便就能吃到的,每年初一,家里都要举行一场隆重的仪式。爷爷把煮熟的腊猪头盛在钵子里放到院子中央,然后双膝跪地,面色凝重,嘴里念念有詞,像是迎接从天而降的神仙。原来,爷爷下跪方向的山下有一尊石头菩萨,“行此大礼”是为了祈求全家老少平安健康。
  小孩子喜欢过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吃到很多零食。用猪油浸泡后煮熟的豆腐干、炒黄豆、炒葵花子……抓一把放进衣服口袋,三五成群的孩子便雀跃着奔向山野,嚼着这些美味的零食,能收获一整天的幸福。
  小时候的春节格外热闹,划彩船、舞龙狮、扭秧歌……各种节目轮番上演。村子里,家家户户都贴上春联,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过年还有一大乐事便是去县城逛灯市,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花灯漂亮极了,穿着新衣裳的人们一路有说有笑,好不惬意。
  那时候一进腊月,浓浓的年味就弥漫开来:熏腊肉、打年糕、买年货、祭“灶神”、挂灯笼……这些习俗如慢镜头一般浮现在眼前,我竟忘情地喃喃出声:“别,别那么快就消失了,至少,像星星一样,挂在天幕上朝我闪烁……”
其他文献
1937年9月6日,陕西省泾阳县石桥镇。在一座用木桩和木板搭成的简易检阅台上,一名身材高大的军人看着台下数千名官兵,手里攥着一顶黄色的军帽,用带有浓重四川口音的嗓音向台下的官兵做了动员:“换帽子算不了什么!那不过是形式。我们人民军队的本质不会变,我们解放全中国的意志不会变!”  他举起手中的军帽,指着正中的青天白日帽徽说:“这顶军帽上的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
鲁荡平是湖南长沙人,哥哥鲁涤平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当过湖南省、浙江省主席,一九三五年猝死于南京,得年四十八,據说与《申报》史量才被刺有关,民国疑案之一。  鲁家有个女儿嫁到宁乡刘家,生了个儿子叫刘少奇,后来当了共产党,有次被捕,还是鲁涤平救他出狱的。  鲁荡平跟着蒋介石逃到台湾,当过“国大代表”“立法委员”,书法写得很好,自成一家,于右任也说不错。一九四九年时,他在广州,住东山梅花村,成天作诗写字,
知道杨晖每年夏天去浙江拍老头已有不少年,他从一个抽象画家到关注一张张具体的老人的脸,是个漫长过程。二○○六年春,我想着怎样让他拍了七八年的照片,能做一个回顾和展出。这事跟专注摄影方面论述和策展的姜纬商量,约了去浦东三林塘杨晖的工作室看照片。杨晖那些自己手工冲印的照片,拍的几乎全是浙江小地方泡茶馆的老头。那些老人的脸孔,脸孔上的褶皱,不少因为是清晨天似亮非亮时抓拍来,对焦有些不精准,图像有些松软和模
东南亚华人自己编写的历史文献,极为罕见。早期华人识字率不高,而且多为下南洋经商,商人重利轻文,少有文字留存。近现代以来,傅吾康、陈育崧、苏尔梦、丁荷生等学者发掘了一大批华人碑铭资料,并结集出版,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纪,少有十六至十七世纪的留存,而且碑铭的叙事模式,基本是歌功颂德为主。早期华人自己的记录,还有另一种文类,就是华人知识分子创作的赋体诗文,不过这类文体含有太多抒情夸张成分,干货不多。从这个角
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超过35岁,就会无条件地被盖上“过期”标签。这意味着这群人才刚刚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很快就成了别人眼里的“鸡肋”,甚至他们的睿智和成熟,还没有用武之地,就面临被职场淘汰的境地。不仅如此,大家还很容易犯同一种错误,把年龄当成紧箍咒,为职场生涯设定一个“保质期”,大家都得按这个期限,完成人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大多数人都有意或无意地使自己的人生时间表符合社会时间进程表。殊不
想当年,我们几个都是不折不扣的“女文青”,诗酒年华,激情飞扬,诗和远方是我们追逐的梦。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开始在属于自己的圈子里打转。除了苏苏之外,我们几个都是一头扎进人间烟火中,相夫教子,过起了小日子。青春时代的梦越来越渺远。  而苏苏呢,硬是在俗世生活之上经营出了自己的诗和远方。孩子稍大些,她就辞掉安稳的工作,去一家旅游杂志社应聘做编辑。她会被书中的某句话感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她会在抵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艾德蒙·摩根(Edmund Morgan)独具慧眼,曾指出一个令研究美国历史的学者们深有同感的困惑和悖论:“一个民族何以能在孕育出美国革命领袖们所展现的那种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献身精神之同时,又发展了奴隶制这一无时无刻不在剥夺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劳动体制?”  接下来的问题是,按照世人的传统理解,在十九世纪中叶的美国社会,奴隶制经济惨无人道,丧尽天良,野蛮落后,劳动生产率极度低下,毫无
周一,绿窗寂静,俯首写信。办公室的窗边,排满了整整齐齐的各式植草,置身其间,像坐在一片小小丛林里。在这里,倚窗而坐,读书看稿,俯首写信,都是惬意的事情。阳光与花香落在字句间,文字多了几分欲说还休的味道。  周二,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月光清亮,抱膝坐在露天楼梯上,静静地看它的光影穿过树梢。想起多年前的晚自习课后,曾在这样的月光下和他相逢,互相矜持地微笑致意。那一夜的月光,从此长在了心里。我给他发信息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出版产业往往和暴利行业有很远的距离。事实上,一些大出版公司已将科学出版打造成暴利行业,对此不妨参照一些人们熟知的行业进行对比。前几年,学者霍尔科姆(AlexHolcombe)曾比较了若干国际知名企业的盈利率,结果如下(二0一三年数据):  澳大利亚超市零售巨头沃尔沃斯,盈利率:7%  宝马汽车公司,盈利率:12%  国际矿业巨头力拓,盈利率:23%  苹果公司,盈利率:35% 
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国长老会著名的传教士。他在中国度过了长达六十二年的宣教生涯(一八五○至一九一六,其中有四年不在中国)。  《花甲忆记》是他的一部回忆录,该书英文名A Cycle of Cathay or China, South and North with Personal Reminiscences,最初由美國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