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内涵特征理论研究

来源 :商讯·公司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ezi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经济”是我国当前经济迈入“新常态”后,实现以新旧动能转换助推经济结构转型的强劲引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经济”这一概念。在经济社会结构加速转型、新动能迅速发展、旧动能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都需要以发展“新经济”为基本遵循和引领。而由于相关概念和内涵特征研究的缺乏,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释了新经济的内涵特征。关键词:新经济:内涵特征:新旧动能转换
  一、相关研究概述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经济”的概念,报告称“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根据李克强总理对其涵义的阐述,新经济是我国当前经济迈入“新常态”后,实现以新旧动能转换助推经济结构转型的强劲引擎。也有学者提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影响下产生的,指运用现代科技推进产业升级,或直接由高科技发展而来的新经济形态:在中国具体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开始产生和发展,南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产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不断涌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夏永,2018)。
  相关研究中,(董微微,2014)提出“新经济”具备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黄群慧,2016)则提出“新经济”应具有四个产业特征:以信息技术突破应用为主导的新一代高新技术簇;以信息(数据)为核心要素来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以追求范围经济为导向不断创新社会分工形态和商业模式;以智能制造为先导融合构造现代产业体系。(张海冰,2018)将新经济的特征描述为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基础的经济,并提出知识是其增长的主要原动力,互联网是其主要生产工具。(谢永建,2018)提出,可以将“新经济”理解为以信息技术作为主要力量,围绕信息技术所生成的一切数学、生物以及物理技术的相互渗透而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将会促使信息数据行业成为整个时代的中枢行业,其周边电子行业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智能系统构造现代社会经济体系。
  二、新经济内涵及其特征界定
  新经济内涵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南产业革命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形成,以信息网络、高科技、风险投资等为基础的现代经济,是当前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本研究认为,我国新经济的内涵特征是指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由向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过程中,在配合“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等要求上体现出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其特征体现主要在于运用第三产业中的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作为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技术基础,来推动第二产业中例如智能制造、关键装备等升级换代,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转型等绿色经济、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第一、二、三产业新兴业态与传统业态的协同发展,最终在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基础上,达到高质量增长的战略目标。综上,培育新经济过程中,既要在整体发展战略上使其适应“新常态”下宏观经济运行要求,也需要为组成新经济的各个微观主体提供发展依据和指导。
  三、新经济内涵特征:基于宏观视角的分析
  “新经济”的提出主要是基于我国当前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发展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如何以新旧动能转换破解发展难题的经济新模式。因此,报告基于当下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宏观视角,从新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主要特点着手,提出现阶段的“新经济”发展内涵包括以下几点基本特征。
  (一)产业结构加速向中高端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新经济发展必然呈现的特征。在我国过去高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积累了较多产业结构上的深层次矛盾。这种矛盾普遍体现为传统制造业占比较大,产能过剩情况严重:而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则发展缓慢,占比较小。新经济所要求的南高新技术所带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则亟须产业结构向中高端的调整来与之相适应,新旧经济的交替也必将伴随着“调结构”的显著特征。产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不再是自然资源或资金优势,而是依靠信息和知识。因此,在“新经济”发展路径中,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缩减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迈进,特别是加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賃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新旧动能的转换与融合
  新旧动能的转换与融合也是新经济发展必然体现的特征。发展新经济需要积极把握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与红利,以创新性的知识、技术以及产业作为增长引擎驱动新常态下的发展也是“新经济”的重要特征。加快新动能的培育是发展新经济的重要切入点。新动能现阶段的主要来源包括:“互联网”经济所释放的巨大红利;绿色低碳发展所释放的增长动力;当前机制体制变革所释放的增长能量。2016年政工府作提JH“新经济”的同时,也将“新经济”与“新动能”联系在一起进行阐述。新经济不仅仅是新旧动能转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将传统动能融入新动能,探索新发展模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在“新经济”的行业发展中,需要依据技术前沿,积极寻求新动能与传统动能相融合的模式,起到鼓励探索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型企业培育的。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是新经济行业发展呈现的重要特征。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一直是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旧动能的转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以有效激发和调动新经济产业中各微观主体的创新动力;同时,可以使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新动能的能量释放和新结构的红利释放;再者,只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可以使新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禀赋,如科技要素、环保要素、知识要素等得到高效高质的分配和利用。   (四)新经济内涵特征:基于微观视角的分析
  综合已有文献,研究认为基于产业发展的微观视角,新经济产业应具备以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为核心增长要素、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产业创新为发展标志、以知识创新为理论依据、以绿色经济为文化内涵五大基本特征。
  以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为核心增长要素。与传统经济中信息仅仅作为模拟信号不同的是,新经济中瞬息万变的信息通过数字得以表现、传播与应用。数字经济与信息化经济、网络化经济紧密联系,在亟须寻求新动能的产业发展过程中,由数字经济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正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兴起和发展的有效动能。同时,数字经济也可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带来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效率提升,是新经济中产业融合发展必不可缺的要素。
  新经济中,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基础,将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有效结合的智能经济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核心动能,也是新经济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智能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催生新兴产业和业态的生长,同时也使传统产业实现生产制造与市场多样化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增加产出、减少消耗、提升品质,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双向动力,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
  以产业创新为发展标志。新经济形成的关键在于创新,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等方式提高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当前,产业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新经济正是依托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而提出的。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中高速阶段后,支撑产业发展的要素也随之变化,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是必然趋势。产业创新主要是指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可以带来市场微观主体的协同创新,使新技术、新产品得以快速高效地研发、应用和推广,同时还可提高升产品的科技竞争力和新技术的应用转化率;其还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产品技术的协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以知识经济为理论依据。以知识创新为基础和依据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由工业经济过渡到知识经济,也是经济发展迈入新时期的典型标志。在新经济发展中,经济的增长需要大量依赖于知识的扩散、传播与应用,知识已不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是核心发展要素之一。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和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是其主要发展要素,新经济所要求的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等的发展都亟须知识、信息和智力劳动的大量投入来形成以高科技为标志的产业经济。因此,以知识经济为理论依据是新经济的重要特征。
  以绿色发展为文化内涵。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环境问题、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是国家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来补齐发展短板的重要措施,也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術创新体系”,而绿色产业的发展正是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绿色经济体系的基础所在。绿色产业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效益优良型产业,发展绿色产业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建立健全低能耗、低污染、资源可高效循环利用的低碳环保型产业体系,是发展新经济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海冰.从工业城市到新经济城市:城市发展的新模式[J].国际融资,2018(11):15-20.
  [2]夏永.“新经济”背景下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8(34):177-178.
  [3]董微微.国外新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8):75-78.
  [4]黄群慧.“新经济”基本特征与企业管理变革方向[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4(5):1-7.
  [5]谢永建.“新经济”基本特征与企业管理变革方向[J].现代商业,2018(21):107-108.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本文中将会针对企业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展开概述,进而针对通过企业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展开财务管理的策略展开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帮助。  关键词:财务;会计;企业财务管理  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可以有效决策数据,这不仅可以有效看出其今后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但在实际开展企业财务管理时若财务管理工作起不到良好的作用,就会对企业在项目运营方面的实际效果产生
期刊
摘 要: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想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企业资产的管理,要结合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财务管理,发挥企业资金的优势。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和现有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了提高企业固定资产全面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固定资产;全金融化;管理;途径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期刊
摘 要:在绿色、低碳、环保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高能耗与高污染物排放量的中石化企业,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开展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减少企业能耗,有必要对中石化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研究。本文在对中石化现有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现存问题的导致原因并提出促进中石化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开展的措施,以保证中石化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中石化企业:节能降耗:控
期刊
摘 要:精细化管理作为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成功地改善了传统管理现状,弥补了传统管理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通过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目标,不仅可以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动力,还有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本文主要对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同时重点分析了运用管理会计加强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措施,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企业向着精细化管理方向前进。关键词:管理
期刊
摘 要:当下,国家逐步加大了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度,这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张与内部管理体制的深化变革,人们对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宗旨是增大资金利用率、压缩办学成本,进而维系院校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高职院校;变革;财务管理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经营发展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国务院“职教二十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信息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并逐渐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电子商务行业也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物流是电子商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就围绕着电子商务环境下运输过程透明化管理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电子商务;运输过程透明化;物流运输  运输过程透明化管理指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对运输过程中的车辆及货物进行监控,以达到减少风险、提高速度及降
期刊
摘 要: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简称新制度)。新制度规定,目前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的医院,自2019年1月1日起执行新制度,不再执行原制度。此制度明确提出要构建统一、科学以及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当前其应当以改革方案为基本依据做好医院会计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  关键词:公立医院;会计制度;政府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湖北七所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创业兴趣较为浓厚,但参加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对毕业后是否创业持观望态度。赚钱、拥有更多的弹性时间、实现自我价值是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主要原因。性别、家庭创业经历、学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有显著影响,而年级、生源来源地无显著影响。多数学生认可学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创业教育的效果并不满意。创业经验和资金不足
期刊
摘 要: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不仅能帮助内审人员遵守准则,还能激励内审人员及时发现差距和不足、不断改进和提高,促进内审部门实现价值增值功能。本文在回顾现有内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财务、客户等四个维度,共选择了28个评价指标,初步探讨了公立医院内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lIA)指出,内部审计绩效
期刊
摘 要:长时间以来,中职学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因此,固有资产无故流失、闲置的情况时有发生,让原本应该为学生服务的资源,不能充分体现出其应有的使用价值。本文主要针对中职学校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相关问题做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以供学习交流。  关键词:中职学校;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探析  随着中职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教育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