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不只是课堂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ident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第一周,便遇到了苏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一块“硬骨头”——“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形成”,这是学生最怕、最难理解的地方。因为这部分内容触及细胞内部有关染色体的形态及数目的变化,涉及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等多个概念的学习,学生缺乏相关的感性认知础。笔者先用了2课时和学生先学习了“精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减数分裂有了整体的认知。接下来,要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了,这是开学第二周的重要教学任务。
  紧张忙碌中,第二周如期而至。上课时,笔者打破了以往的教学常规:结合现代媒体一步一步讲解过程,特别强调两次“不均裂”……然后教师上课强调了很多次,但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对这一过程还是不理解,原因何在?一届学生这样,二届学生还是这样,教师应该更多地要去思考自身的教学问题了!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没有触及学生的“神经”,没有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原来,卵子是这样形成的!于是,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尝试:
  教学引入:上一周,我们学习了雄性生殖细胞——精子的形成,感受了减数分裂的过程,摸索了染色体变化的基本规律。生命的延续源于精子和卵子的相逢,这是前生的约定和今世的必然(教师富有煽情的语言极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得知:原来每个人都是父母今生不可复制的延续和精彩成果,感谢父母给我们生命,感谢那一场邂逅!)。那么,卵细胞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接着教师借助实物投影,投出班级学生的课后优秀作业(图1)。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卵子是不是这样形成的呢?
  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依次类推,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形成了四个卵细胞!
  教师切入主题:其实,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只形成了一个卵细胞!
  学生惊惑: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辅垫:受精卵形成之后进行有丝分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开始时能量和营养物质不能从外界吸收,这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交给了卵细胞,因此卵细胞必须在细胞质中储存着大量的营养物质。
  此时,教师及时“扔石子”,在学生的脑海激起“层层涟漪”:那么,卵原细胞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如果你是卵原细胞,你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开启思维,在草稿上上画图、探究、相互探讨……(学生此时的场景,那种主动切人、小组合作的情景,让笔者感动)。
  通过学生的探究、模型构建,学生在黑板上画下了这幅模式图(图2)。
  通过这幅图,学生自然而然地绘出了两次“不均裂”,笔者反问学生:为何要两次不均裂?这样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这样才能保证卵细胞有充足的营养。此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行大字:“有一种智慧叫——舍得”,然后从这一过程和学生谈了几句:3个“极体”可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学生大笑),“极体”被生物界称为“感动生物界的细胞”(学生又大笑)。人生也是如此,有舍才有得,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达到和谐,达到统一。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
  回到办公室,笔者还沉浸在和学生交流的场景中,并思考: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给学生更多是的什么?理科教师在注重逻辑关联的前提下,是不是要融入人文的精华,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联姻,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生命、体悟人生……多年以后,学生可能不会再记得“卵细胞是如何形成的”的一些细节,但是课堂上教师富有智慧地将人生的哲理、将抽象的道理与世间万象巧妙结合起来,这应该是学生多年以后保存在脑海里的记忆,而这种记忆有时会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一生。课堂理应成为下面这种课堂:课堂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发展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思想交流、智慧碰撞和心灵接触的一个“场”。但看看现实的课堂,以追求升学为唯一目标,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欢声笑语,代而替之是一叠叠试卷、讲义重复操练下发出的痛苦的呻吟;课堂上,那些所谓的“优秀教师”变的那么“现实”——高考考的内容反复讲,与高考不考的就不讲!那些理应充满智慧的课堂导人、课堂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探究、学生的即兴表演等,均隐退于课堂,让路于应试。其实,教育原本简单而清晰,却由于疯狂地追逐功利而迷失了自我,跌跌撞撞地身陷功利的泥沼而不能自拔,从而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健康的课堂不仅能看到知识的魅力,更要看到思想的力量和生命的悸动。课堂不仅仅是课堂,它应该是师生不断丰富、丰盈的人生旅程,它应该承载着对人生的理解和幸福的追求。一堂课有时就是一段人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分析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方法,探究了提问艺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提问艺术 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方式。同时提问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比较常用的交流方法。教师在课堂进行提问,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独特思维具
摘 要 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例,从分享学习目标和实现指标、根据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根据任务选择评价方法、评价信息的解读和反馈等方面,分享运用学习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学习性评价 学习目标 生物学教学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学习性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基础科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学习性评价是指发生在课堂互动中的
在学习“整式的加减”这一章时,小伟根据老师的建议积极准备了错题本,并且在记录错题时,没有写上正解,只记下了分析过程,等过一段时间,再独立完成这些错题的正确解答,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的错题本吧!  1. 识别单项式、多项式出错  例1下列式子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  0,3,-,,-,,x5 0.2x2 1.  小伟的错解:-,,-,是单项式;0,3,x5 0.2
摘要结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把染色体结构变异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概念与实例相结合,呈现给学生,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相应探究活动让学生竞猜,设计小组合作制作模型,通过学生的充分展示交流,教师引导鼓励,适当评价。整节课体现为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充分动手,充分表达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会学生从身边做起,热爱环境、热爱生命、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染色体结构变异 染色体
摘要:以佐野(1998)对日语比较性程度副词的分类研究作为基础,将ずっと类中的“ずっと”“はるかに”“よほ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从它们与日语语气表现(モダリティ)关系的视点出发进行一系列的探讨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ずっと”“はるかに”“よほど”作为比较性程度副词,“ずっと”和“よほど”的主观性表现居多,主观性较强,其中“よほど”的主观性又超过了“ずっと”,而“は
摘要:以“人体內废物的排出”为例,阐述了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概念引入、概念建立、概念梳理、概念深化四个方面提出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更好地促成了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构及生命观念的形成。  关键词:生命观念,概念教学,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摘 要 对传统微格教学模式和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微格教学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后者更具有个性化、规范化、评价及时等特点,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对教师的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微格教学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1 前言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4年我国推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为
摘要:对“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实验说课活动”中展示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案例进行分析,以探讨目前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并提出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实验教学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实验教学 生物学教学 核心素养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促成学生达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4个方面。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以关键问题做引导,使学生通过科学史、实验为载体,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  1教学设计背景  笔者在以往教授本节课和听其他教师教授本节课时,大
一、填空题    1. 七(5)班的座位有7排8列,李聪的座位在第3排第4列,为了方便记录,用有序数对(3,4)表示,刘慧君的座位所对应的有序数对为(4,5),那么刘慧君的座位在.  2. 点P(3,-4)到x轴的距离是,到y轴的距离是.  3. 一只蚂蚁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为A(3,-2),它先从A点沿y轴正方向前行2个单位长度到达B点,再从B点向x轴负方向前行4个单位长度到点C,则C点的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