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行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于开展探究活动。从灵活运用教材的目的出发,笔者试从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探究内容等方面阐述了对教材特点的认识,时教学策略谈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科学、用科学。只有灵活运用教材,才能产生有效的教学活动,开辟学科学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生活化;活动化;开放性;探究
现行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创造性地落实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落实《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构筑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要线索,以引领他们亲历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过程活动化、评价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开放性、发展性教材。”教材努力追求使小学生的童年生活充满好奇和情趣,成为他们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真诚“伙伴”,对他们的终身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令他们终生受益的科学教科书。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教材的粗浅认识。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青岛版科学教科书各单元内容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在精选小学生典型生活经验案例的基础上,构建起他们生活经验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为“切入点”选择教学内容,循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如《阳光与生活》单元,从学生身边与阳光有关的生活实例人手,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方法研究阳光与生活的关系,了解平面镜、潜望镜、太阳能热水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新科技对生活产生的影响。其他单元内容也与本单元类似,均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策略分析:围绕教学的知识点选取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和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事例引入教学,以引起学生探究其中科学道理的浓厚兴趣,触景生情、触景生疑,让学生进入自觉、主动的探求状态。例如在《钢笔吸水的奥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想一想,怎样用钢笔吸墨水,为什么捏一捏、松一松,墨水才会进入笔管内?本是习以为常的事,此时做起来就展开了关于“大气压力”的研究,这个例子是最贴近学生生活且最有说服力的。再如教学《饮食与健康》一课,上课前一天,每位同学都统计一下自己一日三餐的食物,组内同学相互交流:1.每一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2.自己的饮食习惯是怎样的?3.我们的饮食合理吗?4.怎样搭配食物才会更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5.根据营养学家的提示和自己的喜好,设计《我的一日三餐》。6.编写科学饮食小歌谣。教学活动以自己的一日三餐为主线,在交流与辨析中,建立科学饮食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活动化
过程活动化是指教科书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方式,为学生选择和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学科学、用科学。如《灯泡亮了》一课,以手电筒为研究材料,通过拆开手电筒研究它的结构,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通过实物连接电路,让灯泡亮起来。整堂课就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度过的,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策略分析:1.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准备,这是顺利开展富有实效的探究活动的前提。课前准备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度,探究活动不再是铃声响过之后才开始,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准备,有利于学生对探究内容有心理准备和必要的知识积累,有利于提高探究质量。课堂是主阵地,但只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例如教学《弹簧的学问》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弹簧以及与弹簧性质相似的各种材料,能让学生认识到弹簧等一类物体在生产生活用品中的广泛用途,对弹性有一个初步认识,仅靠课堂上40分钟是不够的。再如《灯泡亮了》,教学之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可以点亮小灯泡的材料并尝试点亮小灯泡,有利于课堂上把握探究的深度,进一步提升探究的质量,突破难点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自主探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不同的材料对同一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方法并不唯一。例如找空气的方法可由学生自由设计,方法越多越好,点亮小灯泡的材料可多可少,看有哪些不同的连接方法。二是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可以自主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使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喜欢的充满情趣、快乐的活动。例如教学《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时,制作和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充气玩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随便玩,可独自玩,也可以合作玩,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并能在玩中有所发现。3.重视探究中思维活动的培养。具体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亲历和体验;二是引导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三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动手、动脑和谐发展。4.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探究的结果,也就是以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如记录、设计表格、画图、粘贴等展示自己的成果,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科学素养的形成就这样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一点一滴培养起来。
三、探究内容具有相对的丰富性
青岛版科学课教材,在强调学生动手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学生动脑的引导。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这包括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定的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处理,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与他人之间的交流等等。
教学策略分析:1.精心设计探究过程中的问题。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始,切忌太笼统。例如学生观察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之后,若问为什么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呢?你能设计个实验来证明一下吗?这个问题能让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如果提出“同是一块橡皮泥,你能设计个实验让一块沉,另一块浮吗?研究一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学生有了一定的材料依托和活动指向,做起来兴趣大增,既动手又动脑还解决了问题。2.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提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情况,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比较复杂,教师要及时提供知识经验或方法支持,不能冷眼旁观,让其“自主”活动。相信学生和放手探究不能等同于“放任自流”,教师该讲的还要讲,该做的还要做。3.不必苛求探究过程的完整,要讲究探究的质量,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靠一、两节课完成是很不现实的。我们的建议是每堂课都要围绕教学目标确定一个训练点,展开了,挖下去,只要符合课标理念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体验,这样的课就是好课。因为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从平时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不能操之过急,为完成规定课时而设计教学,如《灯泡亮了》一课的教学,用一课时就不如用两课时教学效果好,第 一课时:学会组装简单电路,会用符号画电路图;第二课时:组装串、并联电路并分析两种电路的特点,继续学画电路图,这样处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
四、教材凸显了科学学科的综合性
教科书努力突破了传统的以科学知识点为中心和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体系,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较好地融入了精心设计的各类活动之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和形式除具科学研究本身的特点外,还兼容了数学、人文、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探究活动更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调查、访问、考察、种植、养殖、科普宣传、辩论会等形式,尝试着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应用和服务于社会和生活。
教学策略分析:1.应尽量鼓励学生形式多样地展示探究成果。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或诗歌、或绘画、或答辩、或讲解,让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亲身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2.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一个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或能展示才艺的多面手,如科学辩论会的组织艺术、辩论技巧都要潜移默化地去点滴渗透和培养。
五、探究指向明显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探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探究内容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和不同爱好的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上,还表现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中。灵活性是指探究内容、探究手段等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少了过多的限制和束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教学策略分析:1.灵活处理教材。选择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探究的教学内容,既可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的活动内容,也可重新设计活动,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2.注意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有新意,不可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不同的知识点要依据客观实际,采用不同的探究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探究能力,老是一个腔调,一个模式,容易使探究走向形式化。
小学科学课是提高孩子科学素养的一门启蒙课程,《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青岛版科学教材的灵活性和多元化为教学提供了方便,只有灵活运用教材,才会开辟出科学教学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 李雪虹
关键词:生活化;活动化;开放性;探究
现行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创造性地落实了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落实《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构筑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要线索,以引领他们亲历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过程活动化、评价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开放性、发展性教材。”教材努力追求使小学生的童年生活充满好奇和情趣,成为他们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真诚“伙伴”,对他们的终身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令他们终生受益的科学教科书。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教材的粗浅认识。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青岛版科学教科书各单元内容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在精选小学生典型生活经验案例的基础上,构建起他们生活经验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为“切入点”选择教学内容,循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如《阳光与生活》单元,从学生身边与阳光有关的生活实例人手,通过观察、实验、测量等方法研究阳光与生活的关系,了解平面镜、潜望镜、太阳能热水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新科技对生活产生的影响。其他单元内容也与本单元类似,均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策略分析:围绕教学的知识点选取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和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事例引入教学,以引起学生探究其中科学道理的浓厚兴趣,触景生情、触景生疑,让学生进入自觉、主动的探求状态。例如在《钢笔吸水的奥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想一想,怎样用钢笔吸墨水,为什么捏一捏、松一松,墨水才会进入笔管内?本是习以为常的事,此时做起来就展开了关于“大气压力”的研究,这个例子是最贴近学生生活且最有说服力的。再如教学《饮食与健康》一课,上课前一天,每位同学都统计一下自己一日三餐的食物,组内同学相互交流:1.每一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2.自己的饮食习惯是怎样的?3.我们的饮食合理吗?4.怎样搭配食物才会更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5.根据营养学家的提示和自己的喜好,设计《我的一日三餐》。6.编写科学饮食小歌谣。教学活动以自己的一日三餐为主线,在交流与辨析中,建立科学饮食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活动化
过程活动化是指教科书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方式,为学生选择和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学科学、用科学。如《灯泡亮了》一课,以手电筒为研究材料,通过拆开手电筒研究它的结构,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通过实物连接电路,让灯泡亮起来。整堂课就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度过的,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策略分析:1.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准备,这是顺利开展富有实效的探究活动的前提。课前准备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度,探究活动不再是铃声响过之后才开始,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准备,有利于学生对探究内容有心理准备和必要的知识积累,有利于提高探究质量。课堂是主阵地,但只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例如教学《弹簧的学问》一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弹簧以及与弹簧性质相似的各种材料,能让学生认识到弹簧等一类物体在生产生活用品中的广泛用途,对弹性有一个初步认识,仅靠课堂上40分钟是不够的。再如《灯泡亮了》,教学之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可以点亮小灯泡的材料并尝试点亮小灯泡,有利于课堂上把握探究的深度,进一步提升探究的质量,突破难点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自主探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不同的材料对同一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方法并不唯一。例如找空气的方法可由学生自由设计,方法越多越好,点亮小灯泡的材料可多可少,看有哪些不同的连接方法。二是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可以自主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使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喜欢的充满情趣、快乐的活动。例如教学《充气玩具里的科学》时,制作和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充气玩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随便玩,可独自玩,也可以合作玩,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并能在玩中有所发现。3.重视探究中思维活动的培养。具体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亲历和体验;二是引导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三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动手、动脑和谐发展。4.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探究的结果,也就是以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如记录、设计表格、画图、粘贴等展示自己的成果,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科学素养的形成就这样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一点一滴培养起来。
三、探究内容具有相对的丰富性
青岛版科学课教材,在强调学生动手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学生动脑的引导。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这包括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定的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处理,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与他人之间的交流等等。
教学策略分析:1.精心设计探究过程中的问题。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始,切忌太笼统。例如学生观察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之后,若问为什么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呢?你能设计个实验来证明一下吗?这个问题能让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如果提出“同是一块橡皮泥,你能设计个实验让一块沉,另一块浮吗?研究一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学生有了一定的材料依托和活动指向,做起来兴趣大增,既动手又动脑还解决了问题。2.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提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情况,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比较复杂,教师要及时提供知识经验或方法支持,不能冷眼旁观,让其“自主”活动。相信学生和放手探究不能等同于“放任自流”,教师该讲的还要讲,该做的还要做。3.不必苛求探究过程的完整,要讲究探究的质量,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靠一、两节课完成是很不现实的。我们的建议是每堂课都要围绕教学目标确定一个训练点,展开了,挖下去,只要符合课标理念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体验,这样的课就是好课。因为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从平时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不能操之过急,为完成规定课时而设计教学,如《灯泡亮了》一课的教学,用一课时就不如用两课时教学效果好,第 一课时:学会组装简单电路,会用符号画电路图;第二课时:组装串、并联电路并分析两种电路的特点,继续学画电路图,这样处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
四、教材凸显了科学学科的综合性
教科书努力突破了传统的以科学知识点为中心和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体系,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较好地融入了精心设计的各类活动之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和形式除具科学研究本身的特点外,还兼容了数学、人文、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探究活动更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调查、访问、考察、种植、养殖、科普宣传、辩论会等形式,尝试着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应用和服务于社会和生活。
教学策略分析:1.应尽量鼓励学生形式多样地展示探究成果。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或诗歌、或绘画、或答辩、或讲解,让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亲身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2.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一个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或能展示才艺的多面手,如科学辩论会的组织艺术、辩论技巧都要潜移默化地去点滴渗透和培养。
五、探究指向明显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探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探究内容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和不同爱好的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上,还表现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之中。灵活性是指探究内容、探究手段等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少了过多的限制和束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教学策略分析:1.灵活处理教材。选择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探究的教学内容,既可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的活动内容,也可重新设计活动,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2.注意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有新意,不可千篇一律,一个模式。不同的知识点要依据客观实际,采用不同的探究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探究能力,老是一个腔调,一个模式,容易使探究走向形式化。
小学科学课是提高孩子科学素养的一门启蒙课程,《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青岛版科学教材的灵活性和多元化为教学提供了方便,只有灵活运用教材,才会开辟出科学教学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 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