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妙论画圣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jxb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熙年间,有个御用画师叫禹之鼎的,自小苦练丹青,又融汇各派之长,学识渊博,当时有“禹画圣”的称号,于是他自己颇为自负。
  “禹画圣”供职内廷,常听众官称康熙帝天资聪颖,志趣高尚,艺事无一不精,且擅画工。“禹画圣”却不以为然,心想,康熙是皇帝,你们当然要捧他了,我就不信皇帝啥都懂,我“禹画圣”以自己才艺立身世界,岂能与阿谀奉承之辈合污。
  话说清圣祖玄烨,听到有此心高气傲的画师,也有心去看看这人倒底有多大能耐。
  一日微服来到内廷,见禹之鼎画的《王士桢幽坐篁啸图卷》颇具在野文人那种豪放不拘、精研细绘的画风,看后心自欢喜。
  却说皇上驾到,早惊动了众官,都诚惶诚恐地跪拜于阶下,高呼:“吾皇万岁!”
  康熙帝笑盈盈地摆手说道:“朕来此观画,不必多礼了。”
  “禹画圣”见皇上兴致很好,心想,何不趁此时机试试皇上对画艺的修养,也可在皇帝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
  于是出得列来,朗声奏道:“臣禹之鼎叩见圣上,愚臣才疏学浅,画工粗犷,请圣上指教!”
  康熙帝一边说:“免礼平身。”一边端详着禹之鼎。
  心想,这分明是要看我有没有赏画水平啊!亏这老儿还有个性,于是高兴地说道:“你这画,章法严谨,行笔坚硬,用量圆润,浓淡相宜,浑厚而滋润,一山一石,一竹一水,随意挥洒。虽受尺幅之限,却含‘拂云擎日之态’,王士桢独坐幽篁中,两眼迷离,虽有避世厌俗之意,却露孤芳自赏之情吧?”
  禹之鼎听得目瞪口呆,微露羞赧之色,忙跪下说道:“在下之画技,与名人相差甚远。”又双手呈上一幅画卷,“圣上精通画意,请万岁爷观赏此画之意境,小人聆教之!”
  好个“聆教之”,原来禹之鼎听到康熙帝评画中暗讥他“孤芳囱赏”,虽微赧于颜,但不甘就此罢了,便来个“以攻为守”。
  禹之鼎呈上的是一幅很少为人所知的古画,他心想你皇帝如没点真才实学也难论此画了。
  康熙帝一听,暗想,不知这“怪才”拿什么画来考联,心中也很好奇,就说道:“你将画悬挂于壁,朕与尔等共赏之。”
  内廷众官,见康熙帝赏画论艺,就攘挤一堂倾听受教,此时见“禹画圣”拿古画来考皇帝,都惊得倒吸一口凉气。
  画卷徐徐展开,只见一幅奇崛豪放的泼墨山水呈干眼前,章法实在出奇,突兀的山岩如铸铁所成,或云或泉,因其形似,犹如水自天而泻,自然天成,不见墨污之迹。这种磅礴灏翰的画面气势逼人,观者都惊得鸦雀无声。
  康熙帝缓缓地端起茶呷了一口,寻思着,内廷秘藏无数历代名画,此画却第一次见得,就凭这“怪才”呈上的这张画,朕也该恕他无罪了。
  “禹画圣”见皇帝端杯寻思,心里暗自高兴,在旁用踌躇满志的眼光扫了一眼冥思苦想的众官员,自负地用二根细细的手指捻着稀疏的胡子。
  这时康熙帝轻轻放下茶杯说道:“朕纵观此画,由近及远,山石嶙岣有次,造型迥异,可谓鬼斧神工:涓涓细流统贯全画,有来有去,可逐流溯源,淡骨浓色的云霭推着苍郁的松涛,如闻其声,又添几分神秘的色彩,美也!”
  众官员听到康熙帝生动的评画顿时活跃起来,用钦慕的眼光注视着皇帝。“禹画圣”却在旁把嘴一撇,意思是,就章法、笔触、款式论画,只算程式化语言,说清画的出处才算“雅韵博古”呢!
  康熙帝看在眼里,心想“好啊!这才叫‘棋逢对手’。”于是兴致盎然地站起来踱了几步,说道:“自古画有六法三品之说,古人云,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傅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此乃三晶。”
  “禹画圣”听到此,头也不晃了。双眼瞪着康熙帝。只见康熙帝微笑着又说:“朕曾闻,唐末有王墨者,落魄不拘世故,多放邀于江湖问,蔷以泼墨作出山水松石,世人无不叹其精妙,朕观此画即王墨神品也!”
  众官员都为康熙帝渊博的谈吐所折服,赞声哄然四起,禹之鼎却羞得满面通红,慌忙跪拜于地连连说道:“万岁爷天聪多能,臣等莫及也!”
  这时康熙帝心想,现在待朕试他学识如何了!于是反问道:“禹学士见识深广,可知王墨奇特的画风如何作成?”
  这一问,不少官员瞠目结舌,惊慌地望着禹之鼎,但见禹之鼎小心地说道:“圣上学识渊博,愚臣岂敢‘班门弄斧’!”
  康熙帝哈哈笑道:“画艺切磋乃是乐事,说说不妨。”
  禹之鼎才开言道:“臣闻,王墨嗜酒成性,每欲作画,必沉酣之后,用髻取墨抵绢上,泼墨作画,盖能脱去笔墨畦可自成一种意度,因兼移其神气,果然妙不可言。”
  康熙帝高兴地听着,一边手扶案上用笔勾绘着什么,待禹之鼎讲完,康熙帝将他画的往上一举,众官一瞧,情不自禁地哎呀一声,原来康熙帝眨眼之间已将禹之鼎维妙维肖地画于纸上,画中禹之鼎虽然仍是自负地撅着两撇胡子,而那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神气已经没有了。康熙帝又一抖手腕,一行圆劲苍秀的行书留于纸上:“艺海无涯,虚怀若谷。”
  从此就流传着康熙论画的佳话。
其他文献
恽寿平艺术天赋很高,早年向伯父恽向(明末山水画家)学画山水,取法元代王蒙、黄公望、倪瓒,并上溯董源、巨然。得名甚早,但中年以后(约40岁左右)转为以画花卉为主。他从明代沈周、陆治、孙隆等人的作品中吸取创作经验,再参考画史文献资料,“酌论古今,参之造化”,从而创造出一种名为“仿北宋徐崇嗣”的“没骨”花卉画法。其特点是抛开院体画先勾勒轮廓后填彩敷色的方法,而以潇洒秀逸的用笔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画。在造型
期刊
提到城堡,可能在人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英国那种庞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堡建筑,其实这种城堡式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南方土地上早就存在着,并仍将继续保持下去。    土楼建筑——城·墙意识的延伸    城堡式宅第的出现与中国的历史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城墙意识的延伸与发展。历史上的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城和墙的国家。城,自创建之初是基于军事防卫目的。天子和诸侯们修城,就是要建立一个能保卫自己和臣民的堡垒、一
期刊
在西南贵州,地无三尺平,沟壑纵横的高原上,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生息繁衍着,这就是布依族。布依族与壮族有着不同寻常的族源,更与西汉夜郎古国有着非浅的渊源,250多万人口,集中散布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阳、安顺地区,跻身贵州第二大少数民族之列。独特的民族必然产生独具特色的风情,布依族婚俗以自有的独到之处,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布依人过去有族内通婚的惯例,婚姻大事尤为注重“父
期刊
殷墟是一座保存无数珍品的“地下博物馆”。如今,殷墟为展示发掘和研究成果,并保护遗址的总体风貌,在洹水岸边修建了一座在地平面以下的“殷墟博物馆”,几百件精美的殷墟出土文物在这里熠熠发光,使人们受到当时高度发达的殷商文明的强烈震撼。来到殷墟,除了可以追忆殷商时代宫殿建筑的伟大外,更能通过一些出土的实物去真实地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手工艺技术。
期刊
中国地域之辽阔,民族之众多,历史之久远,婚俗样式异常丰富多彩,大同又有小异,犹如缤纷万花筒,让人目不暇接。  奇丽弘深的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她和黄河文化南北交汇,澎湃激荡,形成奔涌不息的中华文化之巨流,汇入古代世界文明的海洋。在长江流域,有着许多丰富而又多彩的恋爱婚姻习俗。而长江发源地居住较多的少数民族是藏族,随着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具有独特韵味的藏族婚
期刊
“风水”在古代被称为“堪舆”或“地理”,因此说它是中国传统地理学也不为过。中国传统地理学是指近现代地理学系统传人中国以前发生、发展于中国的地理学。中国传统地理学洗刷掉了风水的神秘外衣,保留了它的合理内核,可被称为“学术风水”或“易经地理”,在中国乃至在东亚的汉文化圈运用了上千年。近20多年来,在建筑学领域,风水学说获得了一些别开生面的评价,并得到了“古代环境工程学”,“环境美学”这样的称誉,这可能
期刊
时至今日,生肖文化流行于民间,更多的是口口相传的民俗文化,似乎已超越了空间,超越了阶层,超越了年龄,融进了每个人的生活中。2008年是农历戊子鼠年,又是老鼠“当政”之年,因此本期专栏就由鼠说起……    十二生肖鼠为首    居中国十二生肖之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古到今有的人总是不服气,不断有人要撤换它,想用猫来换上。1997年生肖集邮研究会成立后,曾有人来信,要求以猫代鼠。但鼠至今仍然稳
期刊
特殊使命    在新中国画院以“时代华章”庆祝建立50周年的时候,地处祖国东南一隅,年轻的深圳画院也走过了20年的探索历程。  深圳画院成立于1986年,在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深圳特区处于当代中国变革的前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产生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正是新时期画院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历史积淀薄弱,被人称为“文化沙漠”的年轻城市建设文化,建设一个
期刊
“金银玉器那是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    在我看央视播映的电视连续剧《玉碎》时,剧中的那些玉器件件都是那样晶莹剔透、煞是招人喜爱,就连我这个原本对玉器不怎么感兴趣的人也直动心:“我要是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玉那该多好啊!”可惜没有,就连一个米粒大小的“玉渣”也没有。我的父亲老舍先生对收藏一直怀有浓厚兴趣,可惜他的前半生没有这个经济能力,直到50岁以后才得以实现了他的这一宿愿。通过收藏不仅可以学到很多有用
期刊
尹光华,江苏无锡人,1945年5月出生。国画家、书画收藏家、鉴定家。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书画鉴定顾问。自幼师从江南画师秦古柳学中国画,后又师从上海画院的朱屺瞻先生。善山水、花鸟,但其主要精力在鉴定方面,著有《朱屺瞻年谱》、《徐邦迟年谱》等。他发现考证了倪瓒的《霜柯竹石图》、仇英《赤壁图》等名作,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传世仇英所作《赤壁图》,目前见有三幅一藏辽宁省博物馆,一藏上海博物馆,再者便是《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