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莓,学名笃斯越橘(Vaccinium spp.)。属杜鹃花科越橘属灌木。果实呈蓝色并披一层白色果粉。果肉细腻,果味酸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果实中除了常规的糖、酸和VC外,富含VE、VA、VB、SOD、熊果苷、蛋白质、花青苷、食用纤维以及丰富的K、Fe、Zn、Ca等矿质元素。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极具营养保健作用,被誉为“21世纪功能性保健浆果”和“水果中的皇后”,据美国农业部预测,蓝莓将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果树树种。
蓝莓种植业具有其它种植业无法相比的利润空间,国际市场需求空间巨大,这些因素为林区发展蓝莓种植业提供了契机。
1 发展蓝莓种植的重要意义
随着森林资源减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已提到日程上来。蓝莓种植业作为一项长效益、高回报的经济果木种植业,一次性栽培可受益40--50年,不仅可满足本地生产、生活需求,鲜果及附加产品还可出口创汇,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发展蓝莓有利于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大兴安岭具有高寒禁区之称,土层瘠薄,冻土广泛分布,森林生态系统是在多年冻土制约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受气温和土壤条件限制,植物生长缓慢,树木成材在70年左右。从另一角度讲,森林植被一旦破坏,恢复期长,恢复难度大。因此发展蓝莓种植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的要求,对于保护我国唯一的寒温带针叶林和冻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保护当地的野生蓝莓资源。
2 蓝莓种植的现状及经济效益分析
蓝莓适应性强,喜酸性土壤,一般要求土壤pH值为4.5-5.5;土壤应松软,有机质含量一般为8%-12%,喜湿润,抗旱性差。林区拥有丰富的酸性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大规模开发蓝莓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林区现栽培的均为矮丛蓝莓,主要品种是美登。株高0.5米,可抵抗-40℃以上的低温,一般每亩定植的600-800株,适合于寒带栽培。新林区从2008年开始进行蓝莓种植试验,至2009年底已上山定植6万株,成活率达90%以上。2009年7月份以来,在苗圃又分四批完成扦插蓝莓苗60万株,计划于2010年春、秋两季完成上山定植。
在全球蓝莓市场上,蓝莓50%以鲜果供应市场,50%用于加工原料。蓝莓的经济价值极高,目前国内市场上蓝莓鲜果价格为每斤20-50元不等。蓝莓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为冷冻果,用于制作冰淇淋、蛋糕、蓝莓派的配料,同时可提取高花青素含量的蓝莓色素,还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和制作果汁、果酱等。蓝莓加工附加值高,以蓝莓浓缩汁为例,国际市场价格每吨达3-4万美元,相当于苹果浓缩汁的30-40倍。
蓝莓的种植成本。在露地栽培上,每亩定植种苗600-800株,土地改良、挖穴定植费、土肥、栽培管理、灌溉费每年每亩1500元;管理费用每年每亩500元。定植后,收果前4年每亩合计费用8000元左右。盛果期,在每年每亩需500元管理费的同时,收获时还需要大量劳力摘果,按一个人工每天50元费用,每天摘40公斤果子计算,每亩地需付出人工费500元。因此,在持续丰产期间,每亩需付出1000元的费用。
在产出上,如果以10年为核算周期。每年每亩收获400公斤蓝莓,每公斤按最低批发价20元计算,每亩可获得8000元的收入。在生产的前10年实际盛果期仅为6年,累计每亩收入可达4.8万元。扣除结果前4年每年每亩8000元的投入以及盛果期每年1000元的费用后,10年的生产期,每亩实际纯收入共计3.4万元。一次性栽培5年达产,可受益40-50年。按其受益30年计算,每亩价值可达24万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3 发展蓝莓产业存在的问题
林区蓝莓种植刚刚起步,还处于初始阶段。种植面积较小,发展壮大这一产业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百姓的积极性不高。因蓝莓从种植到盛果期需5年的时间,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见效较慢,影响百姓种植的积极性。
2)资金不足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蓝莓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农业项目,资金不足成为制约蓝莓生产发展的最大瓶颈。包括苗木、土壤改良、施肥和节水灌溉等在内通常每亩前期投资在七八千元左右,令一些农户望而却步。
3)相应的扶持政策、机制、体制不完善、不配套。蓝莓种植在我区刚刚起步,相应的扶持政策、体制、机制没有建立。蓝莓种植后的加工、销售体系还没有建立。
4)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蓝莓是高科技农业种植项目,从种植、园地管理到采收加工都离不开科技支持,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上没有按照技术要求来做或者做的不到位,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4 做大做强蓝莓产业的几点建议
1)搞好宣传,调动农户的积极性。要通过各种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方式,大力宣传蓝莓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经济价值及优惠政策。要尽快在林区建立多处蓝莓种植基地,使他们发挥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辐射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
2)开展技术培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我们要继续和农林科学院搞好合作,寻求蓝莓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营林、农委以及各个生产单位都要培训技术骨干,对蓝莓种植户要给予现场技术指导和跟踪技术服务。
3)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蓝莓生产在林区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尽快制定蓝莓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种植蓝莓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或优惠政策,调动农户种植蓝莓的积极性。对蓝莓种植大户,要给予政策倾斜、资金支持。
4)继续加大蓝莓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经过试验种植证明,蓝莓的抗寒品种适合在大兴安岭林区栽培,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苗木的需求量也增多,而苗木常规的无性繁殖,成本高,生产能力有限,因此,种苗繁育基地要加大科研力度,积极探索利用组培方法进行生产,才能保证苗木质量和数量。
5)科学规划,建立蓝莓示范基地。要对大兴安岭林区现有适宜种植蓝莓的土地进行调查,做好总体规划和土地检测,要按照调查的土地数量和检测土壤的结果进行合理规划,做到科学规划和种植。要使责任和效益挂钩,以此来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
6)做好野生蓝莓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大兴安岭林区是野生蓝莓的天然分布区,分布广泛,资源储量大,发展蓝莓产业,目前主要是依赖野生蓝莓资源。我们在进行人工栽培探索过程中,也要进行野生蓝莓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应该从基础研究开始,研究它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探明资源的分布,储量,对退化的群落进行实施恢复技术,对不同野生类型群落实施优化增产技术措施。为蓝莓产业化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提高蓝莓产业的经济效益。
7)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链条。要使蓝莓产业在林区实现长足发展,我们就必须在蓝莓的精深加工上抢占商机。要做好蓝莓果汁、果酱、果干和蓝莓色素等产品的研发,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要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林区积极探索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牵动,引领农户联合建立生产基地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龙头带动、基地示范、公司加农户,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等为一体的规模化经营模式。
蓝莓种植业具有其它种植业无法相比的利润空间,国际市场需求空间巨大,这些因素为林区发展蓝莓种植业提供了契机。
1 发展蓝莓种植的重要意义
随着森林资源减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已提到日程上来。蓝莓种植业作为一项长效益、高回报的经济果木种植业,一次性栽培可受益40--50年,不仅可满足本地生产、生活需求,鲜果及附加产品还可出口创汇,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发展蓝莓有利于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大兴安岭具有高寒禁区之称,土层瘠薄,冻土广泛分布,森林生态系统是在多年冻土制约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受气温和土壤条件限制,植物生长缓慢,树木成材在70年左右。从另一角度讲,森林植被一旦破坏,恢复期长,恢复难度大。因此发展蓝莓种植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的要求,对于保护我国唯一的寒温带针叶林和冻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保护当地的野生蓝莓资源。
2 蓝莓种植的现状及经济效益分析
蓝莓适应性强,喜酸性土壤,一般要求土壤pH值为4.5-5.5;土壤应松软,有机质含量一般为8%-12%,喜湿润,抗旱性差。林区拥有丰富的酸性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大规模开发蓝莓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林区现栽培的均为矮丛蓝莓,主要品种是美登。株高0.5米,可抵抗-40℃以上的低温,一般每亩定植的600-800株,适合于寒带栽培。新林区从2008年开始进行蓝莓种植试验,至2009年底已上山定植6万株,成活率达90%以上。2009年7月份以来,在苗圃又分四批完成扦插蓝莓苗60万株,计划于2010年春、秋两季完成上山定植。
在全球蓝莓市场上,蓝莓50%以鲜果供应市场,50%用于加工原料。蓝莓的经济价值极高,目前国内市场上蓝莓鲜果价格为每斤20-50元不等。蓝莓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为冷冻果,用于制作冰淇淋、蛋糕、蓝莓派的配料,同时可提取高花青素含量的蓝莓色素,还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和制作果汁、果酱等。蓝莓加工附加值高,以蓝莓浓缩汁为例,国际市场价格每吨达3-4万美元,相当于苹果浓缩汁的30-40倍。
蓝莓的种植成本。在露地栽培上,每亩定植种苗600-800株,土地改良、挖穴定植费、土肥、栽培管理、灌溉费每年每亩1500元;管理费用每年每亩500元。定植后,收果前4年每亩合计费用8000元左右。盛果期,在每年每亩需500元管理费的同时,收获时还需要大量劳力摘果,按一个人工每天50元费用,每天摘40公斤果子计算,每亩地需付出人工费500元。因此,在持续丰产期间,每亩需付出1000元的费用。
在产出上,如果以10年为核算周期。每年每亩收获400公斤蓝莓,每公斤按最低批发价20元计算,每亩可获得8000元的收入。在生产的前10年实际盛果期仅为6年,累计每亩收入可达4.8万元。扣除结果前4年每年每亩8000元的投入以及盛果期每年1000元的费用后,10年的生产期,每亩实际纯收入共计3.4万元。一次性栽培5年达产,可受益40-50年。按其受益30年计算,每亩价值可达24万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3 发展蓝莓产业存在的问题
林区蓝莓种植刚刚起步,还处于初始阶段。种植面积较小,发展壮大这一产业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百姓的积极性不高。因蓝莓从种植到盛果期需5年的时间,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见效较慢,影响百姓种植的积极性。
2)资金不足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蓝莓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农业项目,资金不足成为制约蓝莓生产发展的最大瓶颈。包括苗木、土壤改良、施肥和节水灌溉等在内通常每亩前期投资在七八千元左右,令一些农户望而却步。
3)相应的扶持政策、机制、体制不完善、不配套。蓝莓种植在我区刚刚起步,相应的扶持政策、体制、机制没有建立。蓝莓种植后的加工、销售体系还没有建立。
4)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蓝莓是高科技农业种植项目,从种植、园地管理到采收加工都离不开科技支持,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上没有按照技术要求来做或者做的不到位,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4 做大做强蓝莓产业的几点建议
1)搞好宣传,调动农户的积极性。要通过各种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方式,大力宣传蓝莓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经济价值及优惠政策。要尽快在林区建立多处蓝莓种植基地,使他们发挥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辐射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
2)开展技术培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我们要继续和农林科学院搞好合作,寻求蓝莓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营林、农委以及各个生产单位都要培训技术骨干,对蓝莓种植户要给予现场技术指导和跟踪技术服务。
3)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蓝莓生产在林区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尽快制定蓝莓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种植蓝莓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或优惠政策,调动农户种植蓝莓的积极性。对蓝莓种植大户,要给予政策倾斜、资金支持。
4)继续加大蓝莓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经过试验种植证明,蓝莓的抗寒品种适合在大兴安岭林区栽培,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苗木的需求量也增多,而苗木常规的无性繁殖,成本高,生产能力有限,因此,种苗繁育基地要加大科研力度,积极探索利用组培方法进行生产,才能保证苗木质量和数量。
5)科学规划,建立蓝莓示范基地。要对大兴安岭林区现有适宜种植蓝莓的土地进行调查,做好总体规划和土地检测,要按照调查的土地数量和检测土壤的结果进行合理规划,做到科学规划和种植。要使责任和效益挂钩,以此来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
6)做好野生蓝莓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大兴安岭林区是野生蓝莓的天然分布区,分布广泛,资源储量大,发展蓝莓产业,目前主要是依赖野生蓝莓资源。我们在进行人工栽培探索过程中,也要进行野生蓝莓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应该从基础研究开始,研究它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探明资源的分布,储量,对退化的群落进行实施恢复技术,对不同野生类型群落实施优化增产技术措施。为蓝莓产业化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提高蓝莓产业的经济效益。
7)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链条。要使蓝莓产业在林区实现长足发展,我们就必须在蓝莓的精深加工上抢占商机。要做好蓝莓果汁、果酱、果干和蓝莓色素等产品的研发,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要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林区积极探索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牵动,引领农户联合建立生产基地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龙头带动、基地示范、公司加农户,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等为一体的规模化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