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xleo3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残留消解规律。[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30%乙酰甲胺磷乳油在辣椒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中的初始沉积量因不同施药剂量存在较大差异,施药剂量越大,初始沉积量越高;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1 000倍液和500倍液2种施药量的降解速率基本相似,半衰期分别为1.6和1.7 d;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最大残留量(MRL值)推荐值为1 mg/kg,1 000倍液和500倍液茎叶喷雾后,农药残留量降解到该值时所需时间分别为1.5和2.3 d,符合蔬菜质量安全标准。[结论]为乙酰甲胺磷在甘肃河西走廊及相似地区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乙酰甲胺磷;辣椒;残留;消解动态
  中图分类号S4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9-10177-02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GS04521)。
  作者简介陈恩祥(1962- ),男,甘肃民勤人,农艺师,从事农药残留检测和植保工作。*通讯作者,农艺师,从事农药残留检测监管工作。
  乙酰甲胺磷又名高灭磷,属低毒杀虫剂。该制剂在辣椒上使用重点防治蚜虫、白粉虱和蓟马,具有内吸、胃毒和触杀作用,并可杀卵。辣椒是一种营养丰富、四季皆宜的大宗蔬菜品种。甘肃省武威市2012年日光温室辣椒栽培面积已超过2 660万hm2,每年露地种植面积超过5 330万hm2。因此,研究乙酰甲胺磷在日光温室栽培辣椒中的残留降解规律,对于辣椒生产规范化、标准化栽培及制定安全使用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对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中残留的研究报道很少。为此,笔者研究了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残留消解规律,旨在为该农药在甘肃河西走廊及相似地区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药剂。30%乙酰甲胺磷乳油由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农药标准品由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检测所提供,浓度100 μg/ml;有机试剂购自天津红岩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经2次蒸馏后使用。
  1.1.2主要仪器。Agilent 6890N气相色谱仪(配FPD检测器),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生产。
  1.1.3供试作物。辣椒品种为陇椒2号,日光温室栽培。
  1.2试验设计设2个浓度处理,即以乙酰甲胺磷推荐的用药高剂量(540 g a.i./hm2)作为残留试验的低剂量(1 000 倍液),其2倍剂量(1 080 g a.i./hm2)作为残留试验的高剂量(500倍液)。小区面积28 m2,每个处理3次重复。2013年2月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村于辣椒采摘结束前30 d,按照用药量由低到高的顺序,用当地使用的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常规喷雾施药法在辣椒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洒药液。喷洒药液量为1 125 kg/hm2。喷等量清水做对照,并设空白做校正。详细记录试验期间耕作措施(如灌溉、施肥等)、气象条件(如外界气温变化、天气过程等)、物候期及其他农药应用情况等。
  1.3样品采集与处理
  1.3.1样品采集。采用在同小区同处理一次施药多次采样的试验方法。按农药残留试验准则[1],施药后分别于当天(2 h内)、1、3、5、7、14 d采集果实样品。平行线式取样。避免在地头、试验区边缘取样(留0.5 m边缘),避免采集有病、过小或未成熟的样品,按规定采集所有可食用的部分。先采集对照区样品,再按剂量从小到大顺序采集其他处理样品,每次每样品采集量为1.5 kg。
  1.3.2样品处理。采集、包装运输和处置过程中尽量避免样品表面残留农药的损失,粘附的土壤等杂物可用软刷子或干布擦抹,并避免交叉污染和暴露。采回样品在12 h内打浆冷藏,写好标签,并完整、正确记录资料。
  1.4分析方法
  1.4.1样品的前处理。称取25 g试样,加入50 ml乙腈高速匀浆2 min后用滤纸过滤,滤液收集到盛有5 ~7 g 氯化钠的100 ml具塞量筒中,收集滤液40~50 ml,盖上塞子,剧烈振荡1 min,在室温下静置30 min,使乙腈相和水相分层。从具塞量筒中吸取10 ml乙腈溶液,放入150 ml烧杯中,将烧杯放在80 ℃水浴锅上加热,杯内缓缓通入氮气或空气流蒸发近干,加入2 ml丙酮溶解样品,并转移至15 ml刻度离心管中,再用约3 ml丙酮分3次冲洗烧杯,并转移至离心管中,最后定容至5 ml,在漩涡混合器上混匀,供色谱测定。
  1.4.2气相色谱分析条件。色谱柱HP5(30 m×0.32 mm×0.25 μm);柱温130 ℃保持1 min,然后以10 ℃/min升至205 ℃保持1 min,检测器温度240 ℃,进样口温度280 ℃;载气:N2,流速10 ml/min;燃气:H2,流速75 ml/min;助燃气:空气,流速100 ml/min;进样量:1 μl;进样方式:不分流进样;峰面积外标法定量。
  2结果与分析
  2.1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残留消解动态
  2.1.1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残留降解动态[2-3]。由图1可见,施药后2种使用剂量的初始沉积量差异较大。使用的剂量越大,初始沉积量越高。施药后第5 天 1 000倍液和500倍液的残留降解率分别达71.74%和78.06%,具有明显的降解拐点;施药后第14天残留降解率分别达92.20%和93.29%。
  2.1.2降解模型。表1表明,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消解过程符合动力学一级降解模型[4]。喷洒1 000倍液和500倍液后,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初始沉积量分别为1.359和1.819 mg/kg;动力学一级方程分别为C=1.388 4e-0.243 5t和C=1.867 5e-0.284 3t,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2 3和0.993 4,降解系数(k)分别为0.243 5和0.284 3,半衰期分别为1.6和1.7 d;对辣椒茎叶喷雾后,农药残留量降解到辣椒上乙酰甲胺磷限量标准(MRL 1 mg/kg)以下的时间分别需1.5和2.3 d,符合乙酰甲胺磷登记试验所推荐的7 d安全间隔期。
  2.2乙酰甲胺磷在辣椒上的最终残留量[5]由表2可知,施用乙酰甲胺磷1 000倍液和500倍液在辣椒上第3和第7天的残留量分别为0.622、0.298和0.768、0.314 mg/kg。茎叶喷雾3 d后,2种浓度残留量均完全降低到限量标准(MRL 1 mg/kg)值以下。
  3结论与讨论
  喷洒30%乙酰甲胺磷乳油在辣椒上的初始沉积量高低与施用剂量密切相关,剂量越大,初始沉积量越高。1 000倍液和500倍液2种使用浓度残留降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关系。不同施用剂量的降解速率基本相似,半衰期为1.6~1.7 d。
  我国于2012年新修订的乙酰甲胺磷残留限量(MRL)标准规定,乙酰甲胺磷在蔬菜(辣椒通用)中的最高残留限量为1 mg/kg。根据该标准,使用30%乙酰甲胺磷乳油1 000倍液和500倍液对辣椒茎叶喷雾后,其残留量降低到限量标准以下的时间分别需1.5和2.3 d。因此,在生产中使用30%乙酰甲胺磷乳油 1 000倍液和500倍液进行茎叶喷洒防治辣椒生长期害虫,残留符合蔬菜质量安全标准。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
  试验期间虽然没有其他农药的交互干扰,但试验前后农药的应用情况以及日光温室耕作措施、气象条件和物候期等因素对残留试验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2)[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 尚艳芬,赵海香,史文礼,等.蔬菜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与色谱法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J].农药,2009(1):39-42.
  [3]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实用手册[K].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4] 邬金飞,庄亚其,徐力斌.毒死蜱在大棚和露天莴笋上残留分解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09(6):36-37.
  [5] 向锋.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参数中若干问题的讨论[J].农村生态环境,1998(3):20-25.
其他文献
摘要 我国现行农地评价体系有农业部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体系和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体系。该研究以吉林省九台市为代表样区,依据《耕地地力评价指南》和《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对其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分等。通过比较分析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分等的评价结果,得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分布趋势相同,一致性较强,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达到极
期刊
摘要 以《梧桐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项目建设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规划园区基本现状的分析,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实施“生态人居”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生态经济”工程和“生态文化”工程四大支撑工程的建设,全面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旨在通过支撑工程的建设,将园区建设成为体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特征和
期刊
摘要 基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农户沼气废弃物、种养殖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的处理为重点调查内容,对金所乡目前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金所乡户用沼气废弃率高且利用率低;生活垃圾集中后焚烧和露天堆放造成二次污染;种养殖业废弃物利用方式粗放。最后提出了废弃沼气池改建水窖、沼气池残余物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沼气集中供气
期刊
摘要  长期过量的煤炭开采使得宿州市蕲县镇地表大面积整块塌陷,减小了当地农民的耕作范围,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并且对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结合蕲县镇白陈村采煤塌陷地块,从生态景观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怎样结合塌陷矿区各方面的实地现状进行合理规划,以期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 塌陷矿区;生态修复;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號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摘要 对特色林果产品品牌形象、消费者感知价值和消费者消费行为倾向之间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三者的关系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利用新疆特色林果产品消费者的大样本调研数据,借助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特色林果产品品牌形象对消费者感知价值有正向影响,消费者感知价值对消费者消费倾向也存在着正向影响,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行为倾向具有间接影响;消费者感知价值在特
期刊
摘要[目的]明确杂交中籼稻机插适宜取秧量,为完善杂交中籼稻机插平衡栽培技术、提高机插水稻产量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两系超级杂交中籼稻徽两优6号为材料,在“机插平衡栽培理念“的稀播条件下,通过调节取秧量来构建不同的群体基本苗起点(1、2、3、4、5苗/穴),研究不同取秧量对杂交中籼稻机插秧栽插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群体基本苗起点在1~3苗/穴时,随着取秧量的加大,整体栽插质量逐渐
期刊
摘要[目的]为玉米产量持续稳定地增长。[方法] 对2009~2013年玉米生产主要科技增粮项目实施进行分析。[结果]玉米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结论]归纳总结了玉米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玉米;集成技术;推广;成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9-10123-02  基金项目云南省粮食生产主要科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烤烟集约化育苗所育烟苗的生产适应性。[方法]通过对集约化立体育苗所育烟苗素质统计分析、3种不同栽培技术的不同栽培试验、营养生长结束后田间农艺性状统计分析对烤烟集约化立体育苗的生产适应性进行探索研究。[结果]烤烟集约化立体育苗较常规漂浮育苗所育烟苗弱。膜下井窖式移栽技术是烤烟集约化立体育苗所育烟苗的最佳移栽技术。采用膜下井窖式移栽技术,烤烟集约化立体育苗能够适应烤烟生产。小苗、弱苗适
期刊
摘要分析了四川省动物包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流行因素,并回顾了包虫病防控现状,最后提出相应防控对策和措施,以期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包虫病;流行特点;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9-10171-02  作者简介文豪(1984-),女,重庆人,中级兽医师,从事兽医公共卫生研究。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或动物体内引起的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盘锦水稻生育期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盘锦大洼气象站1980~2009年水稻生育期观测资料及生育期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生育期变化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水稻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现升高的趋势,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日照时数变化平缓;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内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化与全生育期的变化相似;平均气温与平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