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矿区生态修复规划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长期过量的煤炭开采使得宿州市蕲县镇地表大面积整块塌陷,减小了当地农民的耕作范围,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并且对矿区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结合蕲县镇白陈村采煤塌陷地块,从生态景观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怎样结合塌陷矿区各方面的实地现状进行合理规划,以期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 塌陷矿区;生态修复;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號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2-11452-02
  Discuss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ning on Subsidence Mining Area—Taking Baichen Village of Qixian Town in S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Yu, MAN Duo, LIANG Xi, WANG Xuejuan* et al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Anhui 233100)
  Abstract Excessive coal mining for longterm makes large surface subsidence of Qixian Town in Suzhou City, reduced the scope of local farmers, imped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ics, the mining area and the surround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d a devastating eff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ombin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bsidence mining field in terms of rational planning, so as to achieve well ecological benefits,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Key words  Subsidence m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Landscape planning
  中国有95%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1],由此可见我国是能源使用大国,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不言而喻。但是,矿产资源具有有限性,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众多的矿业城市均出现了资源枯竭的情况,同时因为采矿引发的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也愈加突出,采矿塌陷面积逐年递增。面对这种状况,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有相关部门采取了各种经济、技术措施进行生态环境的重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绝大部分都以土地农业复垦为主,很少有景观生态规划方面的指导策略。随着我国逐渐引入景观规划的思想并在各种领域得到广泛的响应,如何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塌陷矿区并结合当地情况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正逐渐地为人们所关注。而如何将塌陷矿区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与生态修复规划、植被规划结合起来,为当地的人民谋发展更是当今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1 对于矿区生态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
  1.1  关于矿区生态规划的理论研究
  王仰麟等认为矿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构建一个协调、稳定、效益好的景观生态系统,使其成为结构协调(城乡、产业、空间单元之间)、功能完善(环境、文化、生产)、具有维持自调节特征的景观生态系统[2]。将景观规划设计这一理念引入塌陷矿区的生态规划修复中不只是简单的植树造林以营造绿化效果,或者是以往的复垦与造林结合的无序集中种植模式。而是在塌陷矿区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将景观生态规划与当地各方面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自然、人文优势,使得景观效果可持续化、经济效益化。
  景观策略在改善塌陷矿区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够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种不同景观产生的活力和创造出的财富能给采煤塌陷区的再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矿区的各种景观在功能置换后,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可以改善区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整个城市也因此受益,景观策略为采煤塌陷区的恢复提供了新的可能[3]。
  1.2  国内外对于采煤塌陷区进行的研究与实践
  英国和美国矿业与环境委员会将采煤沉陷洼地开发为草地、林地、农场、娱乐场所、野生动物栖息地;德国科隆市西郊在采煤沉陷的人工地形上造成既有沼泽也有林地的环境,目前已经聚集了野生水鸟和动物[4]。山东省济宁市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转变过去以复垦为主的治理观念,确立矿区塌陷地治理的总体科学思路,编制了《济宁市矿区采煤塌陷地治理专项规划》、《关于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实行了塌陷地治理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了塌陷项目申报、论证、审批、验收、奖励、归档等一整套科学管理机制,使得全市采煤塌陷地治理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治理轨道。由此可见,采煤塌陷地的生态恢复不仅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塌陷地的复垦和再利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促进煤炭企业转型,激活当地滞缓的经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5]。
  1.3 生态农业与景观的结合   利用自然的田园农业生态景观等环境资源,引用科学技术加以引导发展,形成一系列的从农业景观、乡村景观等的景观效益,到乡村文化、休闲观光、农家乐体验等的社会、经济链条,带动塌陷矿区的整体发展。而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它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理环境[6]。
  1.4 特殊的产业景观效益
  采煤塌陷地作为一种采矿迹地有着矿区特有的景观内容,包括排土场、矸石地、废弃的工业厂区等。同时,大大小小多块沉陷地,加之当地的水热条件,因此形成了大面积的积水区。而对于这些积水区,可以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对其进行改造发展。
  2 蕲县镇白陈村概况
  2.1 自然条件
  宿州市蕲县镇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土质系沙土、黑土、青白土。现有林木多为人工营造的次生林。主要为桃、苹果、泡桐、杨树等人工栽植的夏绿林,和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山芋、棉花、油菜、花生等栽培作物,以及当地的乡土植物。
  蕲县镇为历史上黄泛区的淤积平原,区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沟渠纵横。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在800 mm以上。地下水储量除消耗于潜水蒸发和农田灌溉外,其余仍储存在地下。受冬夏季风强弱影响,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容易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
  2.2 社会经济状况
  蕲县镇白陈村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南部,與市区距离较近,四周均有村镇围绕,是安徽省最好的优质煤产地,目前有蕲南煤矿和蕲东煤矿两大煤矿区。蕲县镇白陈村是一个耕地面积大,水资源丰富的农业耕作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农业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
  2.3 塌陷矿区现状成因
  蕲县煤矿采用地下开采方式,采用分段空场法和房柱法回采嗣后填充的采矿方法,只确保了顶板不发生大规模的岩移和崩塌,但这造成了该地区地表大面塌陷、下沉。
  3 塌陷矿区带来的系列问题
  3.1  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该地区煤矿地下采矿结束时,原煤层不存在,造成了地表塌陷,破坏了地表土壤和地表植被,使得农地塌陷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直接影响当地农民的收入,人地矛盾凸显。而且地表塌陷影响当地居民的住房安全情况,破坏建筑物、居民住房以及部分基础设施,同时也对矿区周边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3.2 塌陷地积水,出现洼涝
  由于该地区夏季雨水较多,冬季积雪融化,加之塌陷地地表下沉使得塌陷地的海拔地形低于周边地区,因此极易形成洼涝的情况,这也造成了该地区夏春季时出现夏汛与冬汛,农民的农产品与住房受到损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家庭经济收入等,给当地的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3 煤矿开采带来的地表问题
  煤矿开采后,产生各种地表问题,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大量流失,导致土壤硬化。煤矿开采活动扰动了地表、破坏农田植被和耕地,减少了区域内农作物覆盖率,自然植被数量减少。区域内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植被如地表草地塌陷后,地面破裂,即使没有被雨水冲刷,表土仍被破坏,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到地表植物的栽培与生长。
  3.4 煤矿开采对水环境的影响
  煤矿目前所有外排水(主要是坑内涌水)均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其中矿坑涌水经沉淀处理后排出,生活污水采用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外排,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但塌陷水域内依然存在有机物含量多, 耗氧量大, 有机物污染状况较严重的状况[7]。
  4 白陈村塌陷区修复规划
  矿区生态修复是指对采矿引起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通过重整地形和表土,采取植被和其他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其生态平衡的过程[8]。在白陈村塌陷矿区修复规划,结合景观与生态的理念策略,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满足农地复垦的同时力求最大程度改善当地环境状况,促进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发展。
  4.1 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实现景观转变
  在进行白陈村的塌陷矿区修复规划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地块的规划,而应将其放在与全镇、全市的整体影响中进行思考。若将塌陷地定位于为城市提供一片净土,将水产养殖与景观开发相结合的水塘,林草植被保护与园林景观林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整治塌陷区与积水区,并将农林景观纳入生态规划,增加该地区的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可实现白陈村塌陷矿区的景观转变与生态改善。
  4.2 水产养殖与景观开发相结合
  白陈村独特的水热以及地形条件使得该地区有着相当面积的洼涝地区和积水区,而对于这种情况,当地有些农户已经就近实行河塘养殖,种植莲藕、鱼或水产品及水禽等。在此基础上,当地有关部门可以进一步组织当地居民进行水域景观规划,以整块的水域为面,以在水域周边设置的游步道为线,中间穿插各色景观小品或当地特色景点等,建立水景观赏区,形成独特的乡村水域景观风貌,使市民能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仅可以发挥其经济效益、还可以更好地提高环境效益。
  4.3 林草植被保护与园林景观林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矿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想目标是建立一个协调、稳定、效益好的景观生态系统。理想景观生态系统的建立,首先是其功能的完善和协调,景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功能三类,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保证这三大功能的实现[9]。白陈村的原生林地,可以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规划原则形成规模、高效的防护林地种植,在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林及农业经济,弥补塌陷矿区景观绿化风貌不足的缺陷。
  白陈村对于塌陷地的处理办法,绝大部分是当地有关部门或农民自发进行复垦,主要以种植小麦等农作物为主,也有少部分人工栽植的夏绿林。因此在对原生林地保留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以本地乡土树种为基调,配合景观小品和观赏树的点缀,使其成为一个个具有观赏价值的游园;将各个原生林地又连接成绿化带甚至于绿化面,增加其生态景观效益。同时可以在林地周边配合规划建设观光采摘农园、农家乐、休闲农庄、渔业设施等,开发现代服务产业场所,改变当地经济结构单一的发展模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5 小结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好区域发展与
其他文献
摘要  以洞庭湖平原区域津市为例,用GIS软件确定耕地待整理区进行分析,采用典型田块调查法确定净增耕地系数以及净增耕地数量,最终确定津市农用地整理潜力区待整理农用地总面积Ⅰ级为6 890.32 hm2,Ⅱ级为10 195.82 hm2,Ⅲ级为3 672.15 hm2。从案例得出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确定耕地待整理区,采用典型田块调查法确定耕地标准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测算耕地整理潜力,其结果要比传统的方
期刊
摘要 以南京滨江公园为例介绍了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本土树种的应用现状、造景优势及注意事项,探讨了加强科学运用本土树种,构建更具特色、更符合人们需求、生态结构更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观点。  关键词 本土树种;城市园林;养护管理;以人为本;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 S6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1788-02  作者简介 张文豹(1980- ),男,江苏南京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传统,从业者的教育背景等方面诠释了农产品中农药污染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采取的相应对策,给今后农业生产中正确使用农药和避免农产品的农药污染提供了有益信息。  关键词 农药污染; 农产品;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1882-
期刊
摘要 以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为例,在总结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原则的基础上,归纳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的主要方法。最后以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多个实例说明了单一绿化、园林景观、湿地公园、绿地矿山、地质公园、矿山公园6种景观营造模式,为消除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隐患,改善环境并有效利用废弃地提供了有效思路。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景观;营造模式  中图分类号 S181.4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从行动研究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安徽省巢湖市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农村居民就医现状与合作医疗制度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 农村居民;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医行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1927-03  Analysis on Rural Residents’ Hea
期刊
摘要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总结湖州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特别是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确保农民普遍持续稳定增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增收;产业升级;农民财产保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1925-02  作者简介 何国华(1984- ),男,浙江湖州人,从事新农村建设研究。  收稿日期 20
期刊
摘要 以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为例,从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开放的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手段和多元化考核体系相结合几方面探讨了生命科学领域本科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加强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  关键词 生命科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3-11998-02  The Culture o
期刊
摘要 我国现行农地评价体系有农业部的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体系和国土资源部的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体系。该研究以吉林省九台市为代表样区,依据《耕地地力评价指南》和《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对其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分等。通过比较分析耕地地力评价和农用地分等的评价结果,得出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分布趋势相同,一致性较强,通过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达到极
期刊
摘要 以《梧桐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规划》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项目建设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规划园区基本现状的分析,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实施“生态人居”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生态经济”工程和“生态文化”工程四大支撑工程的建设,全面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旨在通过支撑工程的建设,将园区建设成为体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特征和
期刊
摘要 基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农户沼气废弃物、种养殖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的处理为重点调查内容,对金所乡目前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金所乡户用沼气废弃率高且利用率低;生活垃圾集中后焚烧和露天堆放造成二次污染;种养殖业废弃物利用方式粗放。最后提出了废弃沼气池改建水窖、沼气池残余物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沼气集中供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