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动共振式”教学法,就是创设情景,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课堂“互动共振”,形成“教”与“学”的合力,打造“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优质高效课堂。其内涵表现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的课堂活动过程,即“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整体性活动。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超负荷运作的题海战术及“满堂灌”“填鸭式”的严重问题,致使学生陷于应试教育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未得到充分激活,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形成,教师“忙乱”,学生“苦行”,教学质量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长年在低水平、浅层次徘徊。如此教学,说它“误尽苍生”有所过激,但说它并不能有效地应对越来越体现能力立意的高考却毫不夸大。为解决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弊病,适应素质教育基本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践了“互动共振式”教学法。
一、方法的提出依据
1.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既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也是人格与自我个性的充分发展。学习应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自由地求得更充分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各种智能通常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语文学科的多质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因素的多元化特点,因此,课堂应以调动学生的语言智能为手段,调动他们内在的各种潜能。
二、方法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师生备课
1.深挖教材。即挖掘教材创新因素,启迪创新思维。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作家独创性的体现,通过挖掘课文,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别出心裁,另具慧眼。如学习《祭十二郞文》时,我考虑了问题:韩愈在文中透露出的传统思想。学生如果能从当时的时代入手,认识韩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了韩愈内心的哀痛,以及“声声是血,字字是泪”的文章内涵。
2.巧设问题。即学习目标的集中性与问题设计的发散性。这是指在教学中要巧设开放性问题,诱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求答案,之后再进行比较综合,优选出最佳答案。问题设计不宜太小、太窄,可以从一个方面入手,给每位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机会,广泛地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我教“议论文之破题”一课时,讲“破题关键应是做好转化”时,提出了五个题目,让学生思考,自由发言,结合具体事例,较轻松地理解了“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化实为虚,化虚为实;化形象为抽象,化无形为可感”的破题原则。
3.学生研读。即引导学生变课前的预习为对文本的研读。预习是初步感知,研读是更高层级,让学生用心思考,边感知边动脑,就文章内容提出问题。“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学生没有思考,是不可能有互动的。
4.明确学情。设计教学过程时,主动与学生调换角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怎样使学生主动地学,对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喜欢哪些活动方式,想了解哪些知识等情况做到成竹在胸。
(二)课堂互动共振
1.引导、点拨与追问。特别要处理好课前所设问题与灵活追问的关系,把课堂变成即时的创作。所设大问题是整体思路,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大框架;灵活的追问更能针对学生实际,学生调动思维,相机诱导,使学生步步思考,能收到互动共振的功效。
2.灵活地运用想象与联想。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材料运用粘合、扩展、补充、夸张等方法进行组合达到产生新形象的目的,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能够延展学生的知识区域。我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说:月,在古代诗歌中是常见的意象,诗人往往根据自己的情感,赋予其不同的意味,试举几例来分析。学生谈到了李白的《静夜思》、《月下独酌》,苏轼的《水调歌头》,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结合诗歌和作者的情感,理解了“月”在古诗词中意象的丰富性。
3.恰当运用评价给学生信心。在教学中,杜绝以标准答案衡量学生回答的对错,杜绝以考试成绩的高低衡量学生的优劣。对学生回答,应常用鼓励性语言,给予积极性评价,保护其灵性。如“你的回答很有见地”“如果再深入一点思考,就尽善尽美了”“他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了”等等。
4.有效地引进竞争与合作机制。竞争与合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开展研究学习的主要方式。竞赛的形式可在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在竞争中合作,有利于发挥每位学生的长处,同时生生之间相互借鉴、帮助,达到1+1>2的效果。我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首先用个体竞争,让每个人找出描写“群众对伽西莫多的反应”的语句,把握这些细节描写,谈群众的心态与情感,学生回答踊跃,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然后,小组合作竞争,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推出几个译本的不同译法,小组讨论几个题目的优劣,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文章改换题目,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效果不错,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5.注意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作为语文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中的形象,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使他们结合平时所见所闻所感,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哲理,让学生心有所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益。上完《一碗阳春面》后,我说:这个故事很平常,但很令人感动;生活中有很多平常但令人感动的事,你能谈谈吗?学生很快就谈起了在记忆中愈久弥新的事情:亲情、友情、人情。这些体验与感悟,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陶冶了学生情操,同时丰富了课堂的人文内涵。
6.给学生以心理安全与自由。“互动共振式”课堂,关键是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氛围,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中,不利于好奇心、求知欲的产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内因的调动。因此,要尊重、宽容理解每一位学生,打消心理上的顾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后进生引导他们贵在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
7.开展课外语文活动,形成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共振。兴趣如石之击水,改变单一渠道的语文教学观,强化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做到生活处处学语文。如让报纸、杂志、美文进教室;在常规作文课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练笔活动;成立古诗词研究兴趣小组;创办个人手抄报;建立文学社团等。这些活动,开辟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能较好地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三、两点体会
1.优化教学细节。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问题,精确地讲解,巧妙地传授,创造性地展示知识美,要对教学内容做好教法加工,努力提示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学到的是活的理论、活的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同时,注意反馈环节,及时查缺补漏,调整教学法对策与进程,这样,使教学富于探索性、激励性和创造性。
2.效果明显。“互动共振式”教学法以师生的互教互学、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动口、动手能力,激活了学生思维,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高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法的实践,不仅是语文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精神,进而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超负荷运作的题海战术及“满堂灌”“填鸭式”的严重问题,致使学生陷于应试教育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未得到充分激活,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形成,教师“忙乱”,学生“苦行”,教学质量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长年在低水平、浅层次徘徊。如此教学,说它“误尽苍生”有所过激,但说它并不能有效地应对越来越体现能力立意的高考却毫不夸大。为解决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弊病,适应素质教育基本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践了“互动共振式”教学法。
一、方法的提出依据
1.人本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既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也是人格与自我个性的充分发展。学习应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自由地求得更充分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各种智能通常以复杂的方式共同起作用。语文学科的多质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因素的多元化特点,因此,课堂应以调动学生的语言智能为手段,调动他们内在的各种潜能。
二、方法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师生备课
1.深挖教材。即挖掘教材创新因素,启迪创新思维。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作家独创性的体现,通过挖掘课文,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别出心裁,另具慧眼。如学习《祭十二郞文》时,我考虑了问题:韩愈在文中透露出的传统思想。学生如果能从当时的时代入手,认识韩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了韩愈内心的哀痛,以及“声声是血,字字是泪”的文章内涵。
2.巧设问题。即学习目标的集中性与问题设计的发散性。这是指在教学中要巧设开放性问题,诱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求答案,之后再进行比较综合,优选出最佳答案。问题设计不宜太小、太窄,可以从一个方面入手,给每位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机会,广泛地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我教“议论文之破题”一课时,讲“破题关键应是做好转化”时,提出了五个题目,让学生思考,自由发言,结合具体事例,较轻松地理解了“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化实为虚,化虚为实;化形象为抽象,化无形为可感”的破题原则。
3.学生研读。即引导学生变课前的预习为对文本的研读。预习是初步感知,研读是更高层级,让学生用心思考,边感知边动脑,就文章内容提出问题。“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学生没有思考,是不可能有互动的。
4.明确学情。设计教学过程时,主动与学生调换角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怎样使学生主动地学,对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喜欢哪些活动方式,想了解哪些知识等情况做到成竹在胸。
(二)课堂互动共振
1.引导、点拨与追问。特别要处理好课前所设问题与灵活追问的关系,把课堂变成即时的创作。所设大问题是整体思路,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大框架;灵活的追问更能针对学生实际,学生调动思维,相机诱导,使学生步步思考,能收到互动共振的功效。
2.灵活地运用想象与联想。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材料运用粘合、扩展、补充、夸张等方法进行组合达到产生新形象的目的,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能够延展学生的知识区域。我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说:月,在古代诗歌中是常见的意象,诗人往往根据自己的情感,赋予其不同的意味,试举几例来分析。学生谈到了李白的《静夜思》、《月下独酌》,苏轼的《水调歌头》,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结合诗歌和作者的情感,理解了“月”在古诗词中意象的丰富性。
3.恰当运用评价给学生信心。在教学中,杜绝以标准答案衡量学生回答的对错,杜绝以考试成绩的高低衡量学生的优劣。对学生回答,应常用鼓励性语言,给予积极性评价,保护其灵性。如“你的回答很有见地”“如果再深入一点思考,就尽善尽美了”“他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了”等等。
4.有效地引进竞争与合作机制。竞争与合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开展研究学习的主要方式。竞赛的形式可在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在竞争中合作,有利于发挥每位学生的长处,同时生生之间相互借鉴、帮助,达到1+1>2的效果。我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首先用个体竞争,让每个人找出描写“群众对伽西莫多的反应”的语句,把握这些细节描写,谈群众的心态与情感,学生回答踊跃,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然后,小组合作竞争,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推出几个译本的不同译法,小组讨论几个题目的优劣,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文章改换题目,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效果不错,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5.注意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作为语文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中的形象,还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使他们结合平时所见所闻所感,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哲理,让学生心有所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益。上完《一碗阳春面》后,我说:这个故事很平常,但很令人感动;生活中有很多平常但令人感动的事,你能谈谈吗?学生很快就谈起了在记忆中愈久弥新的事情:亲情、友情、人情。这些体验与感悟,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陶冶了学生情操,同时丰富了课堂的人文内涵。
6.给学生以心理安全与自由。“互动共振式”课堂,关键是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氛围,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中,不利于好奇心、求知欲的产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内因的调动。因此,要尊重、宽容理解每一位学生,打消心理上的顾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后进生引导他们贵在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
7.开展课外语文活动,形成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共振。兴趣如石之击水,改变单一渠道的语文教学观,强化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做到生活处处学语文。如让报纸、杂志、美文进教室;在常规作文课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练笔活动;成立古诗词研究兴趣小组;创办个人手抄报;建立文学社团等。这些活动,开辟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能较好地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三、两点体会
1.优化教学细节。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问题,精确地讲解,巧妙地传授,创造性地展示知识美,要对教学内容做好教法加工,努力提示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学到的是活的理论、活的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同时,注意反馈环节,及时查缺补漏,调整教学法对策与进程,这样,使教学富于探索性、激励性和创造性。
2.效果明显。“互动共振式”教学法以师生的互教互学、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动口、动手能力,激活了学生思维,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高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法的实践,不仅是语文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精神,进而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