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2685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养成教育,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平常和习惯相关的话总是挂在嘴边,说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良好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用”……可是,平常教学中,习惯养成却如空中游丝,看不见,抓不着,难落实。
  看看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就更清楚了,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就用“嗯嗯”两声含糊带过,全班找不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没养成。作业写一半漏一半,很多同学一个答案:自主、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没养成。听老师讲课和同学发言,书本上干干净净,不留一点痕迹:随手做笔记的习惯没养成。一篇课文读一两遍就算学过,浮光掠影:熟读成诵的习惯没养成。书写随意,字迹潦草,笔画模糊,难以辨认: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没养成……
  其实一个人自觉养成某种好习惯并非易事,有时不“强迫”一下,恐怕难以形成“条件反射”。我在具体实践中就采取了另类措施——“强迫”,我发现原来“强扭的瓜”也甜。
  
  一.培养学生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字典,它是一个无声的小老师。但我发现班里大多数学生认为整天带着它是个很大的负担,每每碰到一些“拦路虎”,他们只好干瞪眼、瞎着急、胡乱读。
  有一次,我真的动怒了,采取了“杀鸡儆猴、痛打落水狗”的狠招,即不带字典者一律罚抄课文。此招果然灵验,学生们一时被我吓住了。第二天检查时,结果令我感到十分满意。但好景不长,总有个别学生不长记性,我于是严格按规矩办事,学生不敢再偷懒耍滑了。为了让学生们把这种好习惯长期坚持下去,预习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字音,读通课文;讲读课文时,遇到重点词、多义词、不理解的词,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翻阅字典、词典来解决;作业练习中也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来完成。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就经常得到了字典这位不会说的“老师”的帮助,尝到了使用工具书的甜头,自然地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有的学生作业习惯很差,每次检查作业时,总有不完成作业的“老大难”。为了纠正这种恶习,我采取了“一网打尽、各个击破”的策略,专门把班里那几个有名的“大懒虫”“请”进了我的办公室,责令其现场保质保量地完成。在这种“严盯死守”下,这帮小家伙个个吓得都把作业写完了。后来,再有随便不完成作业的,一律请进“班房”,享受我的“特殊优待”。久而久之,到我那儿写作业的人不再成群结队,反而越来越少了。班级有个学生叫孙晓风,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她写作业时喜欢玩笔,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我就陪她写作业,一看到她有小动作就及时提醒。我又发现她的字写得很工整,就在班级公开表扬她,很少被表扬的她又害羞又激动。尝到了被表扬的甜头,从那以后她都能积极主动完成作业。
  
  三.培养学生勤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勤读课文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好习惯,但个别后进生总是不用心背,有时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得不成样子。有一次,我布置了读课文的任务,而且明确要求家长配合、监督签字。结果第二天早上检查时,发现几个学生读不好课文,更没有家长签字。看来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根本压不住这股歪风邪气。你不是不读嘛,我就采取“故意找茬、相互竞争”的策略,即要求那些不认真读书的学生,只要一下课,就必须拿着课本迅速来办公室报到,轮番读背后再进行一对一的“PK”,每组的优胜者再进行“PK”,直到我满意才可“PASS”。否则,你就得跑来跑去的,整天不得安宁。“PK”胜利的同学沾沾自喜,“PK”输了的同学暗中卯足了劲。自从用了这一招,班级一些落后生也能说出一些自己在书中看来的妙词佳句。看到了没,这就是被强迫出来的“良好效果”。
  
  四.培养学生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
  
  练好钢笔字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有的学生能自觉临摹字帖,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的学生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姿态应付差使。后来,班里明显出现了“书写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了弥补这一差距,让落后生生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我采取了“魔鬼训练、日积月累”的策略,即专门为他们成立了“书法小组”,要求每天放学后,必须认真临摹一张字帖再回家。我会亲自坐阵监督指导。此举一出,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从前那种乱涂乱画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书面,规范的字形。我班的学生书法有了整体性的提高,在学校举行的钢笔字书法比赛中,我班获奖者最多。看着自己的学生登上领奖台,我的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班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得以提升,很多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信心倍增。你瞧,原来“强扭的瓜”真的很甜。
  
  王平,教师,现居江苏灌南。
其他文献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时代,要想有所建树,“兼济天下”,“治国平天下”,天下寒士们大多都必须走那条寒窗苦读,及第入仕艰辛多舛的路。及第者自是得意,但机率小之又小,多数文人穷其一生,寒窗苦读也未能将名字写在皇榜上,没有取得这张门票,谈何“治国平天下”,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呢?所以,多数文人是“不得志”的。就是有了这张门票,也常常因种种原因被贬被流放,不被重用。所以在那个心怀天下为己任的价
笔者有幸参加了2007年度湖北省语文优质课课堂教学大赛,大赛涌现出了如《沁园春·雪》等大批精品课例,这些课例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反映出湖北语文的教改成果。“一花一世界”,在这里,笔者撷取课堂大赛中的几个细节来谈谈自己观摩本次大赛的收获与思考。  之一:《沁园春·雪》教学片段  师:认读了生字和多音字,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要求流利、字音正确。  (生读)  师:这位同学不仅读得正
那一刻,我走过特拉法加广场  风很大,鸽子从云端冲向地面  喂它们的玉米,黄得像我的皮肤  异乡,在围剿我的孤独  我告诉鸽群,不要搅拌月光  打扰我迎风而落的泪  这一次,不是湘西的小米椒辣的  不是川东的红花椒呛的  是中秋,东伦敦的月亮照见了  洞庭湖那座名楼的影子  照见了,巴陵古城父母头顶的晚霜  我漂泊得太远了  只能从不露声色的梦境  打马回乡。只能把血缘的闸门拧开  顺着血流的方向
这是一部衡量人物心理记忆的作品。尽管小说叙事起步于一个青涩少年的懵懂内心,但随着故事进程的发展,少年对于哲学和生活关系的思考却开始悄然退隐,取而代之的,则是小说女主人公内心风景的不断绽放。几乎可以肯定,那些马基雅弗利式的哲学片段,不过是作家虚晃一枪的叙事伎俩。而小说真正的叙事方向,实与女主人公“她”复杂暧昧的内心之旅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述女主人公纠结缠绕的生命记忆时,作家并未执持于单刀直入式的
从字面上分析“语文”的“语”:左面一个“言”,右面一个“吾”,就是用口说话的意思,“文”就是作文。可见语文教学的两大功能——教会学生说话,教给学生写作文。说到这里,有人会感到好笑,说话我从小就会,还用学吗,其实,说话与会说话是两码事,“说话”说明你具有了这方面的功能,“会说话”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难怪有人说,说话需要你一辈子,并且是活到老学到老,到老还学不到呢。而作文呢?是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明确地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要求语文教师正确地处理好学生基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重视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也越来越注重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沟通关系,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而学生恰恰在这个方面显示出来的情况令人
《收获》杂志2007年第2期刊载的晓苏小说《我们应该感谢谁》,是一篇不可多得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底层有关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的好作品。  作品通过我们常见的一件事、两组人,揭示了一种传统美德的延续,一种夹杂着私欲的和谐。晓苏在作品中用大众最常见的事情和最能接受的场景描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赡养老人,感恩尽孝,是我们每个子女成人后思考最多的问题,谈论最多的话题,类似的场景睁眼就可以看到,张口就
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早在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 “现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今天我就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    一.教师转变角色,培养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教育观把学生当成了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使学生丧失了
一、“多元智能”评价体系的缺失    我们常常为一些教学问题感到疑惑,例如:为什么学生喜欢听歌、能大段的背唱歌词却无法完成一首诗歌的背诵?为什么有的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中,却能将班级卫生安排处理得井井有条?为什么学习成绩困难的学生能将一台元旦晚会办得有声有色?为什么在课堂上学习戏剧他们昏昏欲睡,而在排演戏剧时可以主动放弃午休时间?为什么有的教师认为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  美国著
游戏和戏谑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讽刺,这也是我们时代的文学态度,不管带有多少现代民主的成分,后现代主义贡献给我们的革命资产都包含着一种内在的敌意,那些诸如“私人性”、“世俗化”等等具有颠覆性的口号背后都隐藏着“憎恨学派”的面孔,它们在颠覆统一意志的同时也树立了自由意志的新王权,而讽刺则往往是这种转折时代的主要表情。  不过,《天边的情人》首先还是一种世态讽刺,它通过人像描摹的方法勾勒社会世相:作品讲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