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文言之桥,激发学生之趣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cyatwa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似乎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顽疾。文言文教学,是重“文”还是重“言”?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应有怎样的突破?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重视“言”,即重视语言点的学习,但是这样做会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把握文章的精华所在,也使文言文阅读成为“鸡肋”。“言”与“文”都是古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优秀传统。学生理解了文字也是为了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情感、文章的魅力,因此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掌握上,而应该深入文章,感情悟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这是语文教学之旨归。
  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提出所谓“绿色文言教学”,认为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在于“熟读精思”。而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实验中学的韦学军老师在他的文章《文言教学“趣”中求》中提出了“导入激趣”“竞赛生趣”“编演剧本”等有趣的方法。这些观点对笔者颇有启发。
  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鸿门宴》这篇课文为例,探讨如何在“言”的基础上扬其“文”,使文言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一、情境导入,初识英雄
  列夫·托尔斯泰曾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良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强烈兴趣,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笔者在《鸿门宴》中是这样导入的:
  (PPT展示)“彼可取而代之!”“嗟乎!大丈夫当如此!”
  师:面对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出巡的车马仪仗队伍,项羽和刘邦脱口而出,分别说了这两句话。请大家结合自己对项羽和刘邦的了解,猜一猜这两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呢?
  生1:“彼可取而代之”应该是项羽所说。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轻时志向便极为远大。在项羽看来,项家的没落是“拜秦始皇所赐”。这个与生俱来的结,在秦始皇威风豪华的车队的刺激下,会更加激发出项羽内心的野性,所以话中带着咬牙切齿的恨。而泗水亭长刘邦,身为秦朝的一个地方小吏,吃着秦始皇给的俸禄,用着秦始皇给的权力,跟秦始皇没有仇恨,只有对更加富足和更大权势的向往,所以只会说出羡慕的话。
  生2:刘邦比项羽大24岁,他在各方面都要比项羽成熟老道,而且日子过得悠闲,不像项羽那般压力大,所以他会基于美妙幻想,而说出“当如此”这样轻松的话。
  师:你们说得很有道理。荣格曾说:“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和刘邦的不同性格在鸿门宴中可见一斑。那么鸿门宴到底是一次怎样的宴会?项羽在宴会上又呈现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下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二、精读文本,初品英雄
  欣赏文学作品,往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事件,捕捉关键词语,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因此,在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后,笔者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品读,合作讨论,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的解读和赏鉴。
  师:在鸿门宴前、宴中、宴后,项羽到底有何表现呢?
  生:1.项羽接到曹无伤密报。2.项羽设宴招待刘邦。3.项羽赞扬赏识樊哙。4.项羽默然接受玉璧。
  问题一:项羽接到曹无伤密报,作何反应?这可以见出什么端倪?
  学生讨论后发言:项羽“大怒”,因为当时项羽兵力四十万,刘邦兵力十万,力量悬殊。加之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出身又高贵,怎能容忍一个混迹市井之人王关中呢?由此可见,项羽不仅性情火爆,而且心性很高!
  这一举动无疑暴露了项羽英勇有余、智谋不足、独断专行、缺乏政治远见的性格。作为一方的最高军事统帅,面对军情密报,本应与重要谋士、将领细商策略,他却一人独断,目中无人,逞匹夫之勇。
  问题二:在宴会上,项羽为何如此安排座位?
  教师提示:古代座次尊卑有序,君臣相对时,君主南面,臣下北面;宾主相对时,则宾东向,主西向:长幼相对时,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按此理推断,宴席座位,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位次最下。
  生:在鸿门宴上,作为东道主的项羽和项伯东向而坐,居最上位,而作为宾客的刘邦却北向而坐,位次还不及项羽的谋士范增,而虽是谋士却也是宾客的张良则西向坐,位次最下。项羽自高自大的性格于此显露无疑。
  问题三:项羽“留沛公与饮”是他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生:不能认为这是项羽精心策划的阴谋。席间,范增一再以玉珏暗示项羽,要他借机除掉刘邦,项羽却“默然不应”,由此可见项羽并未作此打算。
  问题四:如何看待项羽对范增举玦、项伯出面保护的“默然”?
  生:在杀刘邦的绝好机会面前,项羽本该当机立断,但他却不予理会。项庄舞剑,项伯出面保护,而项羽亦不做表态,说明他对自己的叔父不能觉察,任人唯亲,从而错失了良机。由此可见项羽不仅不善于用人,而且优柔寡断。
  师:对于樊哙闯帐,项羽不仅不加责怪,反而大加赞赏,他当时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生:项羽大概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唯恐留下“不义”之名,而损其“威”,伤其“信”。
  问题五: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如何,为何会有不同?
  生:项羽接受白璧,置之于坐上;范增则是受而置之,并用剑撞而破之,还说了一番气话。可见项羽对刘邦借故逃脱尚未醒悟,因为他太相信自己的实力了;而范增深知纵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谏言未被采纳而恼羞成怒。
  问题六:如何理解项羽的“义”?
  生: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可恰恰是这个“义”,导致了他的悲劇结局。古人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见,只要行为恰当,就可称为“义”。但是,“义”也是没有固定标准的。从报恩的角度,项伯向张良通风报信,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可称为“义”,但此举却纵虎归山,又可谓之不“义”。
  两军对峙,项羽不忍杀刘邦,终使他逃脱,最后却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因此,对敌人的“义”,就是对自己的不“义”。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造成他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问题七:鸿门宴一节被公认为司马迁《史记》中写得最好的部分,它预示着项羽由成功逐渐转向了失败。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这种变化的趋势,或者说是项羽悲剧结局的预兆?
  生:项羽在绝对优势下,有勇而无谋,刚愎自用,任人唯亲;刘邦在劣势下,知人善任,忍辱负重,随机应变。项羽姑息养奸,又自絕敌营内应;而刘邦有奸必肃,能屈身讨好敌营的人,使之为己效力。
  三、融会贯通,解读英雄
  在司马迁笔下,项羽的形象不仅立体而且丰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自身的矛盾性格。在鸿门宴中,有些人认为项羽看起来是妇人之仁,但在巨鹿之战、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时,项羽又呈现出不一样的姿态。
  为此,笔者向学生提供巨鹿之战和项羽之死的原文材料。不仅让学生了解整个事件的推演过程,而且通过合作赏鉴,使学生对项羽所呈现出的多面性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通过咀嚼品味,教师和学生共同感受到了项羽在巨鹿之战凯旋时的不可一世;在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时的铁汉柔情;为诸君快战时“必三胜之”的自负和尚未醒悟;虽身陷重围,却临大敌而不乱,从容指挥的镇定和勇武;“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的执迷不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的知耻重义……
  师: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怒,而很少笑。在拒渡乌江时,项王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那么作为一个 “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人物—项羽,为何在此一笑呢?
  生: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他下定决心拒渡乌江,为的是守住自己的尊严、人格和血性。当然,项羽也是无可奈何,因为天要亡他,这个笑含有歉意。
  师:有一种英雄,即使受到挫折和苦难甚至在死亡面前,都不能夺走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用他的武功和战绩,在本可以逃脱的时候,却很潇洒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正所谓一个人的生命不允许被别人取走,却任凭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四、合作探究,领会英雄
  师: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笔者引导学生归纳司马迁的观点,使学生对项羽有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再通过小组讨论来评价项羽。
  学生评价得头头是道:
  “在太史公眼里,项羽是一个英雄。他极力描写项羽的个人勇猛,能征善战,有以一敌百之勇。然而,项羽始终只能是个英雄,而成就不了称王称霸的帝王。这与他的性格和处事能力有关系。”
  “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除去辉煌的战功,项羽本身是个十分重情重义的人,哪怕在他英雄末路之时。他虽然自傲,但也确实傲到了骨子里,他宁可痛快战死也不要回到家乡靠同情而称王。他就算是死,也要死得不同凡响。”
  “项羽只能是一个有情有义、有勇无谋、有霸王之力而无霸王之志的英雄,他成不了一个深谋远虑、心怀天下、知人善用的帝王。他连自己失败的原因都搞不清楚,这样的人可以打天下,却做不成帝王。”
  ……
  此外,笔者还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更好、更深入地探究学习。笔者课后还向学生推荐视频《国史演义:盖世英雄项羽》,这个视频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使学生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感受项羽的人格魅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文言文教学“道阻且长”,必须做到“文”“言”并重,通过搭建桥梁,以课文为圆心,向四周辐射,并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或导入,或赏鉴……实现阅得广,思得深,探寻“文”之魅力,如此方能使学生爱学文言、乐学文言,达到“文”“言”相长的目的!
  (本文为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Z170459)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生物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他担负着向学生们普及地球以及地球上各个物种间关系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初中生物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随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高效的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你自贡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高效课堂;问题;教学策略]  近几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物课
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训练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承担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定位不当,考试是唯一目的;二是教学方式失准,串讲串译、落实字句是不二法门;三是学生心理被忽视,死记硬背是单一学法。虽然教师教得辛苦又无奈,学生更是学得艰难又疲惫,但却事倍功半。  在语文学习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阅读理解题型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小学一年级时这一题型就已经出现在教学内容中,随着年级的增加,阅读理解题型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之一,在目前的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阅读理解成为了大部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点,阅读理解能力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就小学高年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的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神态、一句话等,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感受深刻的一种描写方法。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我的作品还比较好的话,那是我不断寻找细节的结果。”我国作家李准指出:“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穆青也认为:“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构建高水平、高效率的语文课堂。  一、当代高中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当代高中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情况还是值得认真分析的。语文教师要了解当代教育的形势,熟悉“大语文观”,然后调查学生的学习现状。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有以下两大问题:  1.学生兴趣降低  随着社会的不断
陶行知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语文课程应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元开放的学习空间,使课堂与生活密切相通,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范导式”的语文教学应该结合教材内容,结合真实的生活情景,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体味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让每一位学生都读懂文本,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爱语文,爱阅读,善表达,让祖国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古今中外多种有意义的教学方
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方向,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也极具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对高考的试题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中能够寻找到突破口,更好地解决问题。所以,本文针对全国卷近五年高考(2013年至2017年)的诗歌鉴赏题进行分析研究,深入思考教学方案,以便让学生在高考中突破自我、稳定发挥,进一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一、关于全国
将吟诵引进课堂,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百年来断代的绝学得以觉醒复苏,继而使吟诵发出她原来的迷人魅力。自2017年2月中旬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中学吟诵课堂的教学实验,不光在学校中开设吟诵社团,同时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尝试吟诵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将前不久开展的《将进酒》吟诵课堂分享给广大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谈一谈自己对吟
[摘 要:当前我国的体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自学,始终关注个体差异,确保个学生都可以受益,在体育教学当中,还要重视学生的运动专长与爱好。通过实施“自定目标、自主发展”教学,可以更加贯彻落实体育课程新理念,本文通过在高中体育笔者在高中体育課程实行“自定目标、自主发展”教学的实验教学研究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分析和探讨了相关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一些
一、对合作学习的简要分析  目前,我国合作学习的发展不如国外,因此,能否有效施这一教学模式,仍然是一个问题。其关键是应该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念,并将其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  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就是在团队中为完成某一个任务而相互协作。合作学习有以下特征:第一,既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又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第二,评判中的奖励还是惩罚以小组成绩为依据,而不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