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过程,动态生成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stlaview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第二次教学,对第一次进行了调整,收获了实效。遴选教学活动:根据文本特征确定教学方法。优化问题设计:增强主问题意识,讲究对话策略。关注教学过程:遵循课堂“主体性”与“生成性”原则。凸显学科价值:拓展学科文化价值,关注学生发展空间。
  关键词:文本特征 主问题 动态生成 学科价值
  笔者曾执教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公开课。当时的设计思路是:从诗题入手,确定时间为“早春”,事件是“游望”,写诗的缘起是“和晋陵陆丞”;由“游望”二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寻找、品读“早春”意象,带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动词和虚词使用的妙处,进一步深化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接着从“晋陵陆丞”的身份入手,解读“和诗”的形式特点和情感特征;最后指向“宦游诗”的文化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意蕴。这是典型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课堂氛围略显沉闷,笔者对课堂效果不太满意。课后,笔者在南京市鼓楼区教研室曹茂昌主任、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刘宏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第二次教学设计,立足重构教学过程,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第一单元是“‘风神初振’的初唐诗”。“风神”可以理解为“风采、神韵”,“风神初振”标志着初唐诗开始从南朝绮靡婉媚的诗风中走出,走向天地开阔、格调高远的新境界。初唐诗人给诗坛注入了情思浓郁、气势雄伟的气息。作为选读的首篇,《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是如何表达作者浓郁的情思,如何展现风采和神韵的?让我们一起在学习中体会。
  (出示作者背景资料: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是格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二)赏读诗歌
  1.初读感知,推敲吟诵。
  首先,请学生自由诵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尝试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求遇到疑难之处,与同学交流观点、讨论解惑。
  此环节为“一读”,即初读感知,并在讨论中不断回到文本细读,给予学生充分的感知时间。经过讨论,学生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教师集中处理学生讨论后仍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学生对课本中“物候:指自然现象变化反映出的气候不同”这一注释存疑,笔者鼓励学生通过查询工具书,结合语境,重新给诗歌中的“物候”做注释。学生认为:“物”指自然风物,“候”指气候。在本诗中,“物候”可以指气候变化下自然景物呈现的变化与特点。学生的自主释疑活动,解决了问题,并有助于在后面的环节中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接着提问:你最喜欢诗歌中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喜欢的诗句主要集中在描写春天景色的中间两联。原因之一,在于所选意象能引发关于春天美好景象的联想。在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还原诗中情境时,学生的语言都很优美,例如:
  云霞:江南水乡近海,春风吹过,冰融化为水,春水暖和了,升腾而为漫天云霞。云霞就是春天,所以“云霞出海曙”写出早春初阳最新鲜的美好感受。
  梅柳:初春时分,北方还是踏雪寻梅,遥看柳色,而江南已草木葱茏,充满盎然生机。“梅柳渡江春”,看似写江南,实让江南与北国的风光相见。
  “淑气”是春天温暖的气候;“黄鸟”即黄莺,是春天的精灵。温暖的气候让黄莺感到时序的变化,忍不住声声啼叫,鸟鸣中春光在悄然流逝。“晴光”是明媚的春光,照在随波逐流的点点浮萍之上,明明灭灭,可喜又令人感动,就像此时的春光照在作诗的他乡游子身上一样。
  学生比较颔联和颈联写景的区别,一般能体会到两联由宏观到微观、由声势浩大的春天场景到细节摹写时光流逝的细微情感变化。
  學生会对诸如“出”“渡”“催”“转”等字进行赏析。此时,补充俞陛云的《诗境浅说》等助学资料,引导学生炼字,赏析其妙处。学生还提到:描写了光线的变化,显出景物的颜色鲜明光亮,体现了空间的转换,赋予自然景物人格化的特征,等等。并能结合诗歌表现手法,对诗句进行贴切的赏析。
  此环节为“二读”,即赏读品味。把课堂交给学生讨论、表达;教师适时点拨,及时点评,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学生梳理鉴赏思路和方法,拓展赏读深度。
  随后,请学生带感情诵读诗歌的颔联和颈联,用声音来表现美好春光的变化,同桌之间互相聆听、指导。此环节是“三读”,即入情美读。
  2.见微知著,以景观情。
  师 同学们赏析了诗中描写的美好景色,可诗人为什么说“物候新”,而非“物候美”?
  生 “新”比“美”更能体现蓬勃的生机和新生的力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了,用“新”这个字准确地指向了时间,扣住了题目中的“早春”。
  师 这位同学认为“新”比“美”更准确地传达了诗歌的时令特点和景色特征,还有其他角度吗?
  生 从诗人的情感角度看,他看到的不是“美”而是“新”。可能是因为诗人是宦游人,江南之景是新鲜体验,和故乡的早春风物不一样。这里的“新”,应该是“新奇”“新鲜”。但“新奇”的背后是作者思念家乡,情感还未宣泄出来、郁结于心时透露出的一点“天机”吧。
  师 这位同学觉得“新”比“美”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诗缘情,从利于抒发情感的角度来咀嚼诗歌的表达,是很重要的。
  师 面对这样崭新美好的春天,你喜欢吗?诗人喜欢吗?
  生 我很喜欢。但诗人在“物候新”前用的是“惊”字,他的情感是吃惊。
  生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因为诗人的身份是漂泊在外做官的人,所以会对崭新的春天感到吃惊。
  师 如何理解?你能否化身作者,说说此时的心情?   生 只有像我们这样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外漂泊的为官之人,才会特别敏感于气候的变化、自然风物的变迁。江南的春天真是美好……啊呀,万物新生,我竟然在外面又待了一年,新的一年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来了。
  师 也就是说,真正让诗人“惊”的是什么?
  生 是时间流逝,时光短促,岁月推移!
  ……
  师 同学们,请耐心重读诗歌,同时思考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受在诗中是否有体现。
  这一环节是“四读”,即回读、找读、深读。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可以答出:诗中的“出”“渡”“催”“转”四个动词都写出了时间感。如“出”既写出了太阳缓缓露出海面的过程,也紧扣了“早”这个全诗的时间节点。“渡”写出了春光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路向北,气势宏大,不但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有广大的空间观感,也有时间的迁移感。而“催”字,写出了春的气息日益蓬勃,催着黄莺歌唱,一声一声,一次比一次急促,把匀速的时间挤压得充满了张力,把春天赶来的不可遏制的紧迫感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而“转”字则更有视觉效果,日光流转,水中的萍草渐渐变得翠绿鲜艳。这些字词,把时间带来的变化描摹得细致入微,使诗歌呈现出流动的美感,诗人对春天的审美体验跃然纸上。
  师 “忽闻歌古调”,正沉浸在春景中的诗人,被同是宦游人的陆丞诗歌中的情感所打动,在大好的春光前流泪了。原来,景因情而惊。
  师 中国诗歌有抒情传统,本诗主要通过写景来抒情,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抒情的?
  通过讨论,学生能答出选取典型景物营造氛围、烘托情感,以乐景衬哀情,用动词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变化。再追问,学生能意识到动词传达出的是时间变化。作者在面对大自然的广阔空间时,被不断流逝的时间唤醒了,时间意识激发了作者深藏的生命意识。他感受到自己在时光里碌碌无为的生命状态,他渴望生命的绽放、亲情的温暖和生命价值的实现。
  师 同学们能否回忆一下,读过的诗歌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生 如《氓》,桑叶由“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隐喻了女主人公在不幸的婚姻生活中如同桑叶一样枯萎的生命。
  生 杜甫的《登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落木”是秋天之景,“萧萧下”写出深秋的凄寒。这首诗写于作者去世前三年,看似写景,实际上抒发的应该是生命晚秋的体验。后一句更是表达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常用方法,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如此。
  生 还有“艰难苦恨繁霜鬓”,“繁”字写出年复一年的困苦让作者的鬓发越加花白,越来越潦倒的痛苦和无奈。
  生 还有《短歌行》,还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3.同声相应,比读鉴赏。
  师 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这里还有杜甫的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看祖孙二人诗中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无相同点。
  (出示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见图1。这是“五读”,即对照比读,体悟感受。)
  绝句二首其二
  杜 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生 很相似,都是用美好的景色来表达作者思归而不可得的伤感情绪,这种表现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表达效果是倍增其哀情。
  生 相似的还有将一种重要的因素附着在景物之上,加深感情的表达。这个因素就是时间、时序,以及背后的生命的喟叹。比如“花欲燃”,是春日盛景,更是蓬勃的生命力,而这是为抒发自己作为时光洪流中的漂泊过客的伤感作反衬的。
  师 两首诗中都有让诗人心惊的“时间意识”。景物变迁的背后是时间意识,时间的背后是生命意识。正是因为杜审言在美好的春景中感到了时间的急速流逝,他的生命意识被唤醒,才会在美景前泪流满面。
  (三)总结提升
  师 中国古典诗词中,与宦游经历相关的并不少见。中国的读书人深受“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因此,这条路“人满为患”,这条路也充满坎坷。敏感多情的文人看见他乡风物,想念故乡和家人,想起自己的怀才不遇、年华空老,个人命运在浩大的时间长河中如此短暂而无奈,因此,才有了“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的伤感。与杜审言的遭际相似的晋陵陆丞,正是同病相怜,所以同游唱和,所以才有了这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师 邵毅平先生说:“中国诗歌与时间意识具有多么紧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不同于其他诗歌的一贯根本特征。”人的生存和命运、荣辱和沉浮,都以时间的形式呈现。好的文学作品中一定有生命,一粒菜籽、一片竹叶,都会通过作者的视觉、听觉和突然间的感知,引起作者刹那间的心理震动,引发作者生命中最强烈的共鸣。所以,在注重抒情的诗歌作品中,这样的表达手法不少见。
  (四)拓展练习
  师 请同学们阅读拓展材料中的诗歌,自选角度,谈一谈对这些诗歌的理解。
  (出示孟云卿的《寒食》、李白的《日出入行》、谢榛的《秋日怀弟》,学生交流。)
  二、教后反思
  《和晉陵陆丞早春游望》的第二次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教学活动的遴选:根据文本特征确定教学方法。针对诗歌教学,笔者设计了多种读法,如初读感知、赏读品味、入情美读、对照比读、拓展泛读等。让学生能在阅读活动中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思维之美和文化之美,并能迁移到其他篇目进行自主阅读,给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提供助力。又如,课堂中使用适合古典诗词鉴赏的“微探究”法,对诗歌意象的挖掘和品味、对诗歌写景艺术的鉴赏等。这些教学方法都适合诗歌文本的特征,也符合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用语文的方法引导语文学习的思维,是有意义的尝试。
  第二,问题设计的优化:增强主问题意识,讲究对话策略。初次教学设计中,教师提问细碎而芜杂。重新设计教案时,笔者设计了三个主问题:“你最喜欢诗歌中哪一句,为什么?”“诗人为什么说‘物候新’,而非‘物候美’?”“面对这样崭新美好的春天,你喜欢吗?诗人喜欢吗?”教学语言简练、指向性强,课堂因之主线明确、流程清晰。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的启发更注重策略,当学生情感把握不到位时,及时提供助学资料;当学生回答思路不清晰时,及时引导学生改变观点的角度和表达的层次;当学生的回答浅尝辄止时,不断追问,在对话中引导学生接续思路,不断接近问题的核心。
  第三,教学过程的关注:遵循课堂“主体性”与“生成性”原则。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只把握课堂的大方向和节奏,让学生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提出疑惑,教师指导方法,由学生探索出解决之道;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分析文学之美背后的规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发现阅读感受与诗人情感之间的矛盾,探索其中的原因,进而找到打开一类诗歌理解的钥匙。课堂上,知识的推导与获取、思维方式的总结、学习方法的掌握都尽可能由学生完成,让学生真正在课堂实现成长。
  第四,学科价值的凸显:拓展学科文化价值,关注学生发展空间。这节课没有满足于打造富有生机的课堂,而是一路陪伴学生研读语言、欣赏诗歌之美,触摸诗人的思维,直至发现诗歌深层的文化密码。笔者启发学生寻找让诗人心惊的“时间意识”,并提示“景物变迁的背后是时间意识,时间意识的背后是生命意识”,让学生能理解杜审言面对美景心惊和流泪的原因。通过唤醒学生的记忆,鼓励他们从阅读过的诗歌中找出类似的表达方式,加强对课堂新知的理解。最后,拓展到宦游诗这一文化现象,以少驭多,帮助学生去触及中国古典文心,提升课堂品位。笔者还设计了练习,课堂有引导有拓展有练习,丰富而立体,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思考,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条,更能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广阔的阅读世界。
  课堂是教育教学最宝贵的平台,是帮助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田地。教师若能好好经营一方小小的课堂,对自己、对学生都是善莫大焉。
  参考文献:
  [1] 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英语阅读中可增加报刊阅读的内容,将其作为教学的必要辅助。带领学生研读21st Century上选登的英国作家伯特兰·罗素的散文Three passions,在深入解读、合理改编文本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报刊阅读文本解读文本改编流程设计  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教师
期刊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任务,实施的难点在于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从哲学视角理解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价值内涵,探求用价值观标准强化政治认同、用辩证法思维孕育科学精神、用意识能动性涵养法治意识、用实践决定论指导公共参与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思政教学 核心素养 哲学视角  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
期刊
摘 要:以班级为单位的整本书阅读共同体构建,通过指定阅读,搭建交流的平台;通过自由阅读,有效拓展选择的视野;通过共同阅读,构建多角度阅读交流网络。50位学生加上一位教师,一年多来的阅读经历,师生收获颇多。“50”+“1”能等于多少?答案藏在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成长中,期待指向无穷。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班级 阅读共同体 构建  从2017年2月到2018年6月,共计16个月,我在任教的高中一个班,自
期刊
摘 要:“读书须知出入法。”出入读书法凝聚着前人宝贵的阅读经验,是基于学生立场的阅读方法,是自主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的重要方法。基于出入读书法,整本书阅读可这样开展:调整阅读期待,进入阅读情境;“见得亲切”,成为作者的知音;“用得透脱”,为自己代言。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学生立场 出入读书法  目前,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并不理想。不少教师每年都会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组织阅读活动,进行阅读评价。虽然有一
期刊
摘 要: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实现,开展英语名作阅读活动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极好途径,而整书导读则是英语名作阅读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导读的目的是激趣,教师可以通过导读封面、目录、背景、章节或段落文字来指导阅读方法,激发学生后续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英语名作 整书 导读  阅读是学生综合语言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实现。《义务教育英语
期刊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例题和习题,尤其是习题的内涵和价值,引导学生进行丰富而深刻的数学探究活动,充分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一道“四点共圆”问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凸显了数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环节或步骤):观察、猜想、验证、证明。对此,进一步的体会是,数学教学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以今度之,想当然”,大胆猜想;由“想当然”到“知所以然”,小心求证。  关键
期刊
摘要:以高中遗传学核心概念为研究载体,选择阶段性检测中的相关题目,运用Rasch模型分析软件对得分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监测工具在学生和题目的信度、分离度、单维性检测、学生—题目对应、题目拟合程度、题目气泡图等多维指标上基本符合Rasch模型的预期假设条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关键词:Rasch模型质量监测工具评价高中遗传学  一、 Rasch模型  Rasch模型是由丹麦数学家、
期刊
摘要:“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得精彩,才能“学”得实在。教师可在教学重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一知半解的问题或容易忽视的疑点等关键处,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提问;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有效问题,使其把握提问的度;还要设法拓宽提问的面,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问题意识提问  清朝刘开曾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得精彩,才能“学”得实在。2016年9月,初中学
期刊
摘要:SEC定量分析方法作为常见的一致性分析方法,对监测工具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如果运用到教学质量监测之中,也有效地成为检验和评价学生预期学习目标的重要标准之一。以江阴市2016-2018年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SEC定量分析方法,对监测工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进行研究,发现监测工具与课程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以此研究指向教学的改进,从基础的梳理、能力的提升、知识的关联等方
期刊
摘要:立足“不教之教”思想,构建实验主体、实验行为、实验环境三因素的互动框架,形成数学实验的符号审美、调节反省、替代预见等一般范式特征。其中,符号审美是数学实验环境的思维基础,调节反省是数学实验行为的监控机制,替代预见是数学实验主体的经验获得。  关键词:数学实验不教之教互动框架教学范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应该是教师教学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教”不只是“传道授业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