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能等于多少?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cafe_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班级为单位的整本书阅读共同体构建,通过指定阅读,搭建交流的平台;通过自由阅读,有效拓展选择的视野;通过共同阅读,构建多角度阅读交流网络。50位学生加上一位教师,一年多来的阅读经历,师生收获颇多。“50”+“1”能等于多少?答案藏在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成长中,期待指向无穷。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班级 阅读共同体 构建
  从2017年2月到2018年6月,共计16个月,我在任教的高中一个班,自高一下学期至高二全学年三个学期的时间内,初步完成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整本书阅读共同体构建。
  一、指定阅读,搭建交流的平台
  开书单,向学生推荐需要阅读的书籍,这是所有语文教师都知道的。不过,不少教师喜欢借鉴别人的书单。参考没错,但完全照搬就不妥了。给学生讀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要读这几本而不读那几本?阅读的目的何在?这就关系到阅读推荐的目的性问题了。
  身边很多同行都明白,课外阅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有效与必要的补充。但他们往往忽视了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选择什么样的书,是与你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相关的。成天空喊提升文学素养、增加见识、拓宽眼界的无力宣传口号,是无法在高中学习阶段立得住脚的。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要面临心理上从低幼到成熟、思考上从感性到理性等方面的转变;而目的明确的阅读推荐,可以有针对性地促进这种转变的达成。2017年2月,我的第一批书单是:周濂的《正义的可能》,陈嘉映的《价值的理由》,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正义的可能》每周读25页左右,一个半月读完;从4月开始读《价值的理由》,每周50页左右,4周读完;4月底读《娱乐至死》,1周读完。2017年5月,我的第二批书单是:徐贲的《明亮的对话》,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的话”系列的第一本《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正义的可能》是一本哲学普及类读物。作为班级阅读的开始,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颇具挑战性的。所以,每周我会开设一节阅读交流课,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一起当堂讨论解决。这样的交流课与阅读指导课不一样,没有侧重点,没有主题,没有计划,完全是随机的,什么样的问题都可能出现。这对我提出了要求:对书本内容以及相关知识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一般说来,给学生推荐的书籍,我都要反复阅读两三遍甚至四五遍,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才行。
  阅读课的开设,不仅是为了解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分享与交流的意识和习惯。到了《价值的理由》时,学生在阅读课上不仅质疑解惑,也开始了心得体会、感悟思考的分享与交流。等到《娱乐至死》的阅读,一气呵成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明亮的对话》与《自由在高处》的阅读,基本上就不需要再开设阅读课了。学生养成了互相交流与分享的习惯,也会在课下找我交流。《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本书是一段时期书籍的精华选段的合辑,除了收录一部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彩言论,还选取了与西蒙诺夫、沈从文、君特·格拉斯、陈丹青、西川等人有关的书籍的精彩章节。在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及其思想作品、历史言行的同时,鼓励他们根据各自的兴趣,“按图索骥”,找相关的原著去读。
  有了几本书的共同阅读经历,后面的推进就越来越顺了。哲学社会学的阅读基础打好后,我们读了张维迎的《理念的力量》,这本书引发了班上同学更为广泛与深入的讨论与交流。我们又读了胡适的《容忍与自由》、张玮的《历史的温度》等书。为了让学生对过去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我们还读了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哈金的《南京安魂曲》等;为了解决一段时间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的问题,让学生的理性思考中多一些温度,我们还读了董桥的《董桥七十》、白先勇的《树犹如此》、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
  未成年的学生,往往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盲目相信甚至崇拜。但经过一年多的阅读,班上的学生慢慢学会了客观地看待历史、理性地思考问题,逐渐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理性思辨意识,懂得包容,学会理解,愿意担当。从2017年2月到2018年6月,我们指定阅读的最后一册书是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所有教师都明白,开书单容易,引领学生真阅读、真思考是件不大容易的事。落实,比计划更重要。
  首先,是阅读计划推进的有效性问题,就是要接地气。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很重,阅读计划要可行:一是把阅读作为作业布置,只能在语文作业允许的时间内;二是教会学生利用课间片段时间,积少成多(这也是我高中阶段很少推荐长篇连续作品的原因,学生很难有完整的阅读时间)。
  其次,是转之以文字形式的作业。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活页的阅读笔记,每周完成4页。每页由“摘抄”“思考”与“再思考”三部分组成。“摘抄”就是从书中摘录下好的语段,“思考”就是阅读的体会与感悟,“再思考”先空着,等一段时间后回过头再读再思考再写。
  第三,是把阅读与写作充分地结合起来。从高一到高二,是学生作文训练从记叙文到议论文转化的重要过程。高一的学生常常不会思辨、不会分析,而阅读可以有效地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在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把阅读的进程与写作的训练进程有机地呼应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写作。
  二、自由阅读,有效拓展选择的视野
  如果说指定阅读可以为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打下一定的基础的话,那么自由阅读就是为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打开更宽广的视野。高中的学习任务繁重,若缺少兴趣的激励,指定阅读的任务都很难完成,更不用说其他了。
  2017年3月开始,我布置了另一个任务:每天按学号的顺序,由一名学生从自己所阅读的书籍中挑出一部好书推荐给大家,准备一份演讲提纲,制作一个演讲需要的PPT。演讲内容,除了简介作者与作品,主要是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推荐理由。演讲时间3~5分钟。全班50名学生,差不多一学期能完成一轮的阅读推荐演讲。   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一个阅读活动?其一,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作一个阶段性的回顾与总结,从中找出更有意义的作品来;其二,是让所有学生在演讲与听讲的过程中反思自我,学习先进,取长补短;其三,是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激情。
  在阅读推荐演讲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慢慢提升,互相的良性攀比也形成了。介绍一册什么样的书?演讲的内容怎么样?演讲的呈现方式如何?介绍的书在班上有多少人读过?介绍过后有没有人愿意读你的书?会有多少人找你借阅,与你分享阅读的体验?这些都构成了一个演讲是否成功的复杂因素。三个学期三轮阅读推荐演讲,除去重复的,还有个别学生因故没有演讲,一共介绍了142册书。班级一度掀起了东野圭吾、太宰治、石黑一雄、毛姆、加西亚·马尔克斯、张爱玲、严歌苓、米兰·昆德拉、索尔仁尼琴、白先勇、阿尔贝·加缪、乔治·奥威尔等人作品的“阅读潮”。
  在这种良性的攀比氛围中,全班的阅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第一轮阅读推荐演讲中,一位男生上台后,腼腆地说他平时不怎么读书,只能给大家推荐一本初中读过的丁立梅的《风会记住一朵花的香》;到了第二轮演讲,他推荐的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的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第三轮,他推荐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在此,我愿意不厌其烦地把第二轮演讲的书目列出,与大家分享:
  张宏杰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自立》(爱默生随笔集)、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斯蒂芬·金的《四季奇谭》、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雷克的《徒步中国》、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克莱儿·斯沃特曼的《重返19次人生》、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罗伯特·沙因费尔德的《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朱秀海的《穿越死亡》、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梁实秋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陈忠实的《白鹿原》、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若泽·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漫记》、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丹尼尔·凯斯的《24个比利》、尤金·扎米亚京的《我们》、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余秋雨的《空岛》、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马克·吐温《百万英镑》、J·M.埃尔的《福尔摩斯症候群》、王芳芳的《大好河山可骑驴》、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杨绛的《我们仨》、普里莫·莱维的《元素周期表》《周易》、东野圭吾的《时生》、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乔治·奥威尔的《1984》、严歌苓的《陆犯焉识》、瓦尔特·本雅明的《柏林童年》、三毛的《温柔的夜》、乔斯坦·贾德的《纸牌的秘密》。
  这不是学校、教研组或者某位语文教师的推荐书目,而是由全班50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共同开出的一份或许更有借鉴意义的阅读书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下高中生在阅读中的兴趣方向。
  三、共同阅读,构建多角度阅读交流网络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外围促进力量,从第一轮推荐演讲开始,我每天在家长QQ群中发一段学生演讲的视频、三张照片(演讲人近拍、远拍和班级全景),另外还根据视频内容和自己的记忆,整理出当天学生演讲内容的概述。家长们不仅期待自己孩子演讲,还可以了解其他孩子介绍的书籍和演讲的内容。一段时间后,相当一部分家长也加入了我们的阅读圈。他们与孩子同步阅读我们的指定书目,与孩子交流阅读的心得感受,甚至还会与我探讨阅读过程中孩子以及家长自己的疑惑。一位女孩子在阅读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时,非常不能接受父亲放弃对女儿治疗。孩子家长和我多次交流,反复商量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开她心中的这个结。以下是2017年9月25日我发在家长群中的演讲概述:
  ××今天给我们带来了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的女儿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为了不让女儿在这个世上受病痛的折磨,周国平选择放弃治疗,尽心陪伴女儿度过了一岁半的生命,作品就是留住了作者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留下了满纸的冷峻与温柔。
  ××在阅读这本书时,最初是充满了不理解。她与父母交流,与我交流,都谈到她的一个最大的困惑——为什么父母要放弃对女儿的治疗?这是不是对生命的漠视与不尊?但最终她还是善意地保留了对周国平一家选择的尊重,她也读到了周国平对女儿诚挚的爱与深深的痛,她也为妞妞死后周国平夫妻婚姻破裂而惋惜,她更为周国平后来又有了一个女儿而高兴。××说,周国平的第二个女儿,或许是上天对他失女之痛的安慰,对他爱女之诚的鼓励。
  一些家长也会把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向我反馈,对我在阅读內容以及阅读计划的及时调整与优化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以班级为单位的阅读共同体建设,除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家长的阅读参与,还有一个重要的构成,就是语文教师自我的真阅读。为什么我要强调真阅读?这里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一是语文教师的阅读与其他学科不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储备与学科能力的提升,会有更深厚与更广阔的要求,不能局限于学科;二是语文教师的阅读应是一个持续增补、不断更新的过程,而不是过去读了不少就一直可用;三是基于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阅读更强调精读细读,要努力解决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问题。说实话,这样的阅读要求很高。
  在第一轮阅读推荐演讲中,我给自己提了一个苛刻的要求:学生不用提前告诉我介绍什么书,我听完演讲后当场点评;如果没读过的,几天之内读完后再点评。这一轮50名学生,有4名学生重复讲了2册书,一共48册。我当堂点评了40册。有8册未读过,包括格里什卡维茨的《蛮荒故事》、葛瑞格·摩顿森的《三杯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太宰治的《斜阳》、理查德·巴赫的《海鸥乔纳森》、 查克·温迪格的《知更鸟女孩》、杰克·伦敦的《海狼》、程玮的《少女的红围巾》,除了最后一部是国内作家的儿童文学外,其他都是国外的作品。《蛮荒故事》一直没找到,就买了格里什卡维茨的另一部小说《衬衫》补读。这说明我在外国文学,尤其是当代外国文学的阅读上,有着很大的不足。   到了第二轮阅读推荐演讲,我已经有一半的书没有读过。于是在这一学期中,我拼命地读学生推荐的书,然后再点评。一学期读了近20册书,还有几册没读完。等到第三轮阅读推荐演讲,我就变得非常被动了,全班49名同学(有一位因故此轮没演讲)介绍的书,我竟然只读过不到10册;我也不敢说等我读完后再点评了,因为一个学期内无法完成。
  其实,从第二轮阅读推荐演讲开始,我就面临学生的挑战了。他们在用心拓展阅读视野,以介绍我没读过的书为乐;他们还会提前约我一起读一本书,给我几天时间,读完之后和我讨论,然后再准备演讲,制作PPT;他们还会和我抢书,第三轮阅读推荐演讲,我只能从学生介绍的书中挑一些感兴趣的来读,他们就事先推断我会读哪一本,然后得意地告诉我,这本书我在您之前先预订了,请排队;他们还会隆重地推荐一些书给我读,比如说班上有三名女孩子都极力推荐我读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让我有了一段非常沉重的阅读体验。
  从第一轮阅读推荐演讲开始,我每天在家长群里图片文字转播。第一轮共写7532字,第二轮共写了18648字。因为第二轮的阅读推荐演讲比第一轮精彩了许多。可到了第三轮阅读推荐演讲,我只写了1000多字就停止了,因为我很多都没读过,根本就来不及读,更来不及写。家长也就看不到这第三轮的文字转播了。
  2018年6月26日,是我给这个班50个学生上的最后一节课。因学校教学工作调整,我和这50名学生一年多的阅读告一段落了。我临时设计了一张阅读统计表,让他们把这一年多来除了指定阅读的十多册书之外的其他读过的作品做一个现场的回忆性记录,填了一张表格。最少的学生,只读了4册;最多的学生,读了39册;全班平均21册。
  50位学生加上我,一年多来的阅读经历,收获最多的是我。尤其是到了后期,是他们在带着我读书。这样的一种班级阅读文化的形成,除了我们51人的相互促进与影响,还有一大批家长,还有我们年级的其他同学。去年的一次家长会上,我们班指定阅讀的书目被推荐到全年级,不少同学在和我们一起阅读,私下里找我,找我们班同学交流。
  从第一轮阅读推荐演讲结束后,我们就着手把演讲稿改写为千字左右的书评,然后编印成册,学生自己校订,自己设计封面,自拟书名,自己写序言。加上我们平时写作训练的文字,印了《种学篇》《绩文篇》两个小册子,留存纪念我们这一段美好的阅读与写作的岁月。
  以班级为单位的整本书阅读的共同体构建,“50”+“1”能等于多少?答案藏在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成长中,期待指向无穷。
其他文献
摘要:生成,意味着不断地增值、变化和创造,蕴含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和创新性。课堂上,为凸显生成学习的价值,教师可从四个方面把握课堂生成资源的处理艺术,即听到不同声音时要适当慢,发现无关因素时要及时转,遇到特殊问题时要勇于变,抓住关键细节时要深入挖。  关键词:威特罗克生成学习历史课堂生成资源  《教育大辞典》中对“生成学习”的界定是:“强调学习过程对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
期刊
摘要:以一道平面几何题的解答与推广为例,论述模式观下数学探究的理论与实践。数学教育的重要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像数学家研究数学一样,探索个别问题背后蕴含的普遍模式(知识),并基于模式相似性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特别强调“做数学”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努力寻找揭示问题本质的模式和进一步解决或提出新的问题。  关键词:模式观数学探究模式相似性一题多变  结果基于过程。从过程的角
期刊
摘要:将初三一轮复习课《尺规作图》的教学思路定位在:学生在适当的问题情境中,完成作图任务并说出依据;在思考依据的过程中,从作图的视角整合知识体系并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培育理性精神。由此获得对促进数学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的认识:聚焦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深度学习的重要目标;在联想迁移中应用创新是数学深度学习的重要标志;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数学深度学习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高阶思维
期刊
【编者按】 本期继续分享曹勇军高中语文工作室围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再推介5篇工作室成员的研究成果,以及主持人曹勇军老师的“编后”——《读起来,读进去,读出来》。  摘 要:不少教师认为高一的阅读不必从《红楼梦》开始,因为太难了。换一种策略和心态,学生读着读着很快就喜欢上了“红楼”。具体的推进策略是:阅读指导,眼到笔到心亦到;课堂研讨,共赏奇文析疑义;拓展活动,出乎其外入其内。  关键词:整本书
期刊
摘 要:学习《论语》,应把握几个原则:其一,作为经典,不要求标准答案。其二,学习,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其三,从开展生命的角度诠释经典中的智慧。其四,英译对读,发现(古代)汉语的词语特色以及语法特色。其五,关注语文的多重意蕴。  关键词:《论语》 文言文 经典阅读  一、经典,不要求标准答案  这两节课讲《论语》。我将《论语》首章抄在黑板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上次跟班上学生谈这句话,是
期刊
摘 要:《瓦尔登湖》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基于文本特征,要感受、认知文本多变的语言和清晰的结构;要透过繁复的内容,理性思考梭罗对简朴生活的追求的意义与价值。基于学情视角,要静下心来,慧眼识珠,溯“流”而上,存疑精进。  关键词:《瓦尔登湖》 整本书阅读 文本特征 学情视角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把《瓦尔登湖》中《湖》的几段文字,编排在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这是学生初步接触《瓦尔登湖》。
期刊
摘 要:六年来的探索实践,整本书阅读成了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提出的阅读问题从琐碎繁复到清晰简洁,阅读的视角从片面单一到多元立体,读与写从割裂对立到自然交融。整本书阅读还成了教师的一种职业自觉,促进了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方法的转变和生活态度的改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价值 学习习惯 职业自觉  六年前,我就带着全班学生一起读名著,整本书阅读早已进入我和学生的生活。梳理六年来的探索实践,我和学生都
期刊
摘 要:对比2016~2018三年扬州中考化学试卷的结构,理清2018年扬州中考化学试卷的命题思路:基础与情境的融合、化学与生活的融合、实验与创新的融合、循规与破矩的融合。总结相应的教学启示:注重情境教学,关注生活实践,渗透学科思想,提升答题规范。  关键词:中考化学试卷 命题思路 教学策略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建构了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
期刊
摘要:传统的英语阅读中可增加报刊阅读的内容,将其作为教学的必要辅助。带领学生研读21st Century上选登的英国作家伯特兰·罗素的散文Three passions,在深入解读、合理改编文本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报刊阅读文本解读文本改编流程设计  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教师
期刊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任务,实施的难点在于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从哲学视角理解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价值内涵,探求用价值观标准强化政治认同、用辩证法思维孕育科学精神、用意识能动性涵养法治意识、用实践决定论指导公共参与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思政教学 核心素养 哲学视角  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