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为什么这样画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79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绘画活动是幼儿运用画笔在二维平面上表征三维物体的一种造型活动。由于幼儿是从自身的思维水平出发去解决造型时面临的问题的,所以他们的绘画造型样式往往比较独特。而成人从自身的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难以理解这些样式,常常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它们。儿童绘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绘画造型样式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分化到分化的发展过程。教师可运用儿童绘画心理学理论。从幼儿绘画作品入手深入解读幼儿的造型样式,仔细分析幼儿的造型特点和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指导、支持幼儿的绘画造型活动。
  案例一:画到头上去的手
  中班美术区里,萍萍快速地在一张纸上画了个人:伸开的两手画在头部的两侧、耳朵的下方(见图1)。教师走过来问:“萍萍画的是什么呀?”萍萍笑着回答说:“一个小朋友,她在做操呢。”教师指着画上的手说:“你画错了,手怎么长到头上去了呢?重新画。”萍萍收起开心的笑容,尴尬地低下头,默默取了另外一张纸,在教师的注视下,小心地先在纸的当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作为头,接着在下面画了个小圆作为躯干,然后把油画棒移到小圆的一边却没有落笔,而是看了教师一眼,见教师正微微地点头,她才肯定地在小圆的两边画了两个半圆作为手。教师见萍萍纠正了错误,就满意地离开了美术区。脱离了教师视线的萍萍松了一口气,快速地给这个人画上了脚和五官,还涂上了颜色。她对边上的同伴说:“这是妈妈,她在舞台上跳舞。”她没有停下来,继续在纸的一边画了一个小人。这个小人没有躯干,手仍旧画在头部的两侧。萍萍自言自语地说:“宝宝看妈妈跳舞。”(见图2)。
  分析:案例一中出现了三种人物造型样式,其中的宝宝是一个典型的蝌蚪人。蝌蚪人由一个代表整个人体的圆形和作为手脚的线条组成,是幼儿笔下早期的人物样式。此时,人的躯干尚未被幼儿从圆形整体中分化出来。随着幼儿知觉水平、表征水平的发展,他们逐渐发现可以在头下面再画一个圆形表示躯干。幼儿能画出有躯干的人(案例中的妈妈样式),说明幼儿的人物造型能力进入了比蝌蚪人更高一级的水平。新的造型样式从旧的样式发展而来,幼儿通过添加圆形改变了蝌蚪人的结构,对蝌蚪人进行了重构。但重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幼儿需要经过反复的探索、运用才能完全摆脱用惯了的旧样式,掌握新样式。案例中的萍萍正处于这一重构阶段。由于对有躯干的人的结构还不是很清晰,她有时虽然画了躯干却仍然把手画在头部,有时仍画蝌蚪人,有时忘记画手或者脚。这是样式重构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不能简单地认为幼儿画错了,并满足于从表面上纠正幼儿的“错误”。案例中教师的态度使萍萍感到紧张、拘束,使原本主动积极的创造活动变得压抑、被动。萍萍在教师权威的压力下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其实,教师可顺着萍萍的思路,对图1的人物造型提出疑问,以引发萍萍主动思考,而不必急于“纠错”。
  案例二:为什么总是呆呆地站着
  大班家长开放日,佳佳妈妈指着作品袋中佳佳的一幅绘画作品(见图3)不满意地对教师说:“佳佳画的人怎么总是这样横平竖直傻呆呆的?跟她说过好多次了,手、脚可以弯来弯去做动作,应该画点动作出来,她就是不听!”佳佳这幅画的主题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她画出了自己和爸爸妈妈笑眯眯地站在草地上的情景,画出了爸爸、妈妈、自己在服饰、发型、身材方面的细节,画出了周围环境,是幅不错的绘画作品,只是人物的姿势有些呆板。
  分析:案例二中正面直立、横平竖直的静态人物造型样式。在幼儿绘画作品中普遍存在。幼儿在绘画中遇到的困难是: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物体只有两维可以在画面上直接被表现出来。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幼儿用垂直方向的那维表现物体的上部和下部,用水平方向的那维表现物体的左部和右部。运用这一原则,他们把人体的头、身体、脚安排于垂直轴,把手臂安排于水平轴。他们并不在乎实际的手臂与身体之间究竟成什么角度。而只是运用“垂直——水平”这一简化原则,把手臂与身体之间方向上的差异表现出来。垂直水平样式是幼儿为了表达形象组成部分之间简洁有序的关系而发明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模型。除了人物造型,这一模型还被普遍运用于幼儿的其他造型样式中。运用垂直水平关系画出的人物造型不可能达到优雅生动的水平,也无法表现动态,在成人看来未免呆板、僵硬,但幼儿对这类形象情有独钟,他们乐此不疲。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反复运用是一种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它使幼儿感到自己能胜任,对绘画活动充满自信,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在这一阶段,幼儿不会为自己画出的人物样式太呆板而感到烦恼,佳佳就是一例。佳佳妈妈提出的动态描绘需要较高水平的造型能力,代表了相对较晚才能达到的水平。因此,妈妈的意见并不能使佳佳作出改变。阿恩海姆曾指出:“我们可以看到,那一步一步逐渐成熟起来的心理,越来越要求(创造和欣赏)更为复杂的形式样式。然而,要达到高级阶段,就必须经由低级阶段,只有对某一阶段上的形象掌握了以后,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要求。”所以。教师对佳佳妈妈说:“如果您提醒了却没有效果,那说明佳佳还没有理解或意识到这一问题,您不如等一段时间。只有等佳佳对自己把入画成横平竖直的样子感到不满意了,她才会想办法换一种新的样子。教育有时需要等待。”
  案例三:海洋球是连起来的
  在大班绘画教学活动“我玩海洋球”中,教师为了引起幼儿的回忆,便于幼儿观察,提供了一张孩子们玩海洋球的图片(见图4)。经过一番联系自身经验的观察、讨论后,孩子们的自主创作开始了。这时,哗晔突然站起来问:“老师,海洋球怎么画?”教师一愣。显然,这个问题超越了她的预设: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表现人物的动态,画圆形的海洋球是小班幼儿就可以掌握的内容。还好,其他幼儿来替她解围了:“画一个一个圆形呗。这还不知道,哈哈哈!”谁知晔晔不依不饶:“不对,它们看上去不是圆形的了!”尽管教师并没有理解晔晔的意思,但没有打击他,而是说:“那你仔细看看它们是什么形状的,然后把它们画下来,好吗?”晔晔点点头。活动结束后,晔晔很积极地把自己的作品送到教师眼前(见图5),可是,教师只是淡淡地扫了一眼说:“好的,去把它放好吧。”晔晔很扫兴地拿着自己的画朝作品袋走去……
  分析:幼儿通常采用最简化、最典型的二维形状来表征三维物体。海洋球是一个圆圆的球体,幼儿就用圆形来表征它。可是许多海洋球堆放在一起时就出现了重叠和遮挡的关系,海洋球看上去就不是单个的圆了。案例中的晔晔敏锐地观察到了海洋球的变化,并努力想使自己的作品忠于自己的观察。其他幼儿并不是没有发现海洋球之间的遮挡重叠关系,而是这一年龄段的幼儿为了画出一幅简单而清晰的画。往往喜欢把各个视觉对象分离开来,尽力保证每个形状的整体性,避免一个形状侵入另一个形状。因此,大多数幼儿仍旧把海洋球画成一个一个分开放置的圆形,每一个圆形都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重叠和遮挡(见图6),很少有幼儿能画出有相互遮挡关系的写实主义样式(见图7)。实际上,案例中的晔晔也没有脱离大多数幼儿遵守的这一“图形分离性”原则,因为他创造的海洋球样式仍旧是三个一组为单位分离开来的。作为教师,我们可能会高度赞扬图7,因为这一样式符合成人的写实标准;我们也会肯定图6。因为画面体现出简洁的几何风格;可是对于图5,恐怕大多数教师都会摇头:这是画的什么呀!案例中的教师虽然没有直接否定晔晔,但态度上的冷淡给晔晔一种消极的暗示。哗哗花费了极大的努力才创造出那几个海洋球样式,其间包含着他对外部世界的敏锐感受力和可贵的探索创造精神,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因此,当我请求晔晔把他的作品送给我作纪念时,他高兴极了,一遍又一遍地对我解释说:“老师,海洋球是连起来的,海洋球是连起来的。”
  总之,幼儿的绘画活动表现出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教师应抛弃成人的评价标准,从幼儿绘画心理的内在发展规律出发解读、评价幼儿的作品,对幼儿的创造表现给予理解和尊重。
其他文献
集体数学教育活动“我们喜欢的玩具”(见本期第19页附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导入主题并让幼儿确定自己喜欢的玩具;第二部分,幼儿分小组统计每样玩具有几个人喜欢,并交流分享记录和统计的方法;第三部分,大组统计,拓展幼儿的统计经验。  本次活动总的来说氛围比较轻松,幼儿比较感兴趣,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意犹未尽。我们觉得这可能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活动材料贴近幼儿生活。本次活动的材料是从幼儿日常生活
从教学活动过程来看,原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1 过程控制多,自主探究少  原方案从“讲故事、演示教具”导入到“发口令、组织游戏”巩固,教师一直控制着活动过程,幼儿始终处于被动应答或配合完成任务的状态。由于束缚较多,幼儿没有更多的自发学习和主动探索的机会。  2 知识讲授多,生活应用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要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学活动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验证教育理论和观念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是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教师实施的教学活动所达成的教育效能。    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调查结果    当被问及“一群新教师(刚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有效,还是一群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已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数年的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有效”时,人们也许会
材料准备:一次性塑料碗2只,60厘米长的粗铅丝1根,长棍1根,小纸筒2个。不干胶和透明胶带若干。  制作方法:  1.用双面胶将两只一次性塑料碗的底部相粘(如图一)。  2.用粗铅丝依次穿过小纸筒、塑料碗和另一个小纸筒(如图二)。  3.用钳子将粗铅丝两端弯成手柄形(如图三)。  4.用不干胶长条装饰长棍(如图四)。  5.将粗铅丝的两端手柄插入长棍并用胶带粘住(如图五)。  玩法:事先在地面上用
这个活动的主题是“动物朋友”。幼儿会对小鱼朋友的什么感兴趣呢?是它们的行动、繁殖和防御敌人的方式,还是跟别的动物不一样的食性或居住环境?教师应该支持并鼓励他们围绕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假如幼儿对“鱼儿怎样游动”感兴趣,教师不妨引导他们仔细看一看:鱼儿究竟借助身体上的什么部位在游动?背鳍、腹鳍、尾鳍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认真想一想:鱼鳍像什么(船桨)?大胆猜一猜:如果没有了鳍,鱼会怎样……不管怎样,都
上午不是我主班,所以在孩子们自由玩积木期间,我坐在空位子上,准备下午美术活动的范画,很多孩子把小脑袋凑过来看我画画。等我画出轮廓时,有个孩子小声说道:“真好看!”另外几个孩子也议论开了:“濮老师画的是飞机,我坐过飞机的。”“我还见过直升飞机呢!”“还有战斗机。可厉害了,可以打坏蛋的。”我没有打断他们的谈话,继续给飞机涂颜色。孩子们则继续看我画画。过了一会儿,琦琦忍不住说道:“哇,好漂亮啊!”其他孩
摘 要: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学校探索实施融合教育,通过习惯养成教育为促进孩子的融合奠定基础;通过多元活动,促进学生的情感认同;同时,注重整合家庭、学校和社区资源,拓展孩子的生活空间,为实现融合教育提供保障。由此,构建幸福家园,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77-
原方案的活动目标之一是“感受小动物被陌生人打扰后紧张不安的心理”,教师在活动中是通过谈话、表演游戏来帮助幼儿体验的,但是由于幼儿生活经验的限制,这样的活动方式并不一定能够帮助幼儿达成目标。建议选择相匹配的背景音乐来渲染文学作品的意境,可以时而低沉、时而轻快,时而紧张、时而沉静,直至杳无踪迹,使幼儿耳听心动,更容易进入儿歌所描绘的情景,加深对文学作品情感的体验和理解。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刘晓东:  须重视儿童教育学学科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刘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儿童教育改革的方向只能是现代化,而要做到中国儿童教育的现代化,理论工作必须先行,这其中,重视儿童教育学学科建设是当务之急。  刘晓东说,在我国的教育学学科分类中,没有儿童教育学这一学科,只有与学制体系中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基础教育相对应的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基础教育研究等
编者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要关注儿童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关注儿童学习的结果”这一观点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对不少教师来说,要把这一观念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可能不知关注什么,有的可能不知如何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有的虽然关注了但不知如何解读观察中获得的信息,或者有的能够解读但不知如何作出恰当的回应。自2009年9月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周欣教授率领她的研究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