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成就无法预约的精彩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A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使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许多非预见性的各种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动态的课堂,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如何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本文从预设“四点”,处理“一点”两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围绕文本的“思维点、动情点、交锋点、疑难点”这四个点进行巧妙预设,孕育生成;二是智慧处理“生发点”,通过巧利用、善点拨,促进有效生成,必要时进行冷处理,让生成不断,精彩不断。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设;文本;有效生成;智慧处理
  叶澜教授曾说:“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使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许多非预见性的各种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动态的课堂,促进课堂有效生成,从而点燃学生激情,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课堂充满智慧和灵气。
  下面先让我们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特级教师盛新凤在与学生演绎《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老师对描写狮子形态各异的第二段课文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读得情趣盎然。当老师请一个男孩朗读时,他头一昂,大声地说:“我什么都不读,我就读懂了这个省略号。”这真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但盛老师用赞赏的眼光注视着他,说:“果然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请你说说对省略号的理解吧!”这下他可来劲儿了,说他从省略号中读出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狮子。于是,老师就顺势诱导全班学生:那你们能想象出,在这美丽祥和的气氛中还有些狮子会怎么玩、怎么闹呢?这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精彩的语言伴着丰富的想象一起迸发……
  【案例二】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我的战友邱少云》公开课上,当播放“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视频剪辑,随着画面的呈现和音乐的响起,老师深情地旁白,然后问:“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连叫三个学生发言,个个感人至深。正在他期待着新的精彩来临之际,一个男孩却一语惊人:“邱少云,你真是一个傻瓜。”所有人为之愕然,老师也本能反应:“傻瓜?你才是傻瓜!坐下!”
  以上两个案例产生的诱因都是老师预设之外的,对于这些突如其来的“横炮”,处理方法不同生成的效果就截然不同。盛新凤老师因势利导,使课堂化险为夷,成就了无法预约的精彩。而王崧舟老师瞬间反应就是斥责学生,可想而知,后续的课堂还会和谐吗?用王老师自己反思的话说:“自己将‘傻瓜’的帽子强扣在学生头上的那一刻,自己的头上不也已经扣上了比‘傻瓜’还要‘傻瓜’的帽子吗?”
  确实,课堂教学过程常常因为学生间、师生间在认识上,在与文本情感上的差异产生了丰富的生成性资源,是学生、教师与文本思维碰撞、情感撞击的结果。这些意外情境,独特体验,甚至是极端的见解,如果我们利用智慧将其转化成有效的生成,充实、深化、拓展课堂教学,将会成就无法预约的精彩。那如何促进语文课堂有效生成呢?
  一、巧妙预设“四点”,孕育生成
  新基础教育强调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课堂预设是以学生为本、富有弹性的动态预设,这种预设不断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我们可紧扣“四点”进行预设。
  1.思维点——启迪心智
  我们要认真钻研文本,找到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探究点。如,教学《将相和》,笔者让学生探究这样一个问题:廉颇说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你同意他的说法吗?找出依据来说明。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自主阅读、合作探讨,在交流时充分联系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摆事实、说看法、品句段。在深入读悟文本中,同学们都悟出了蔺相如能耐大得很:多谋善辩、胆略过人、顾全大局、勇敢爱国。
  又如,《半截蜡烛》,笔者预设的问题为:绝密情报始终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想想根据在哪里?然后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从剧本的人物对话、动作探讨了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的贡献,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其中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学生的语文思维与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提高。
  2.動情点——三情共振
  文本的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要通过挖掘文本中的动情点,以教师之情感调动学生之情感悟文本,体验文本内涵,使教师之情、学生之情与文本之情相击相生。
  如,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笔者在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了自豪赞叹、诗情画意、舒缓深沉的不同感情后,笔者设计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随着熊熊烈火不停地吞噬着圆明园,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重。在伤感的配乐中,屏幕上出现一行字:这把火,烧毁了……(学生在乐声中写)
  随着大火的燃烧,学生的血在沸腾、心在绞痛,爱国之情喷薄而出,写出了内心的呐喊,课堂瞬间丰盈起来。
  教师是学生与作者、编者之间沟通感情的桥梁。教师要乐于也要善于给学生搭建情感交流、情感体验的平台,营造情感气氛,让学生浸润其中,兴味盎然地亲近文本,研读文本,使文本情、教师情、学生情达到三情共振。
  3.交锋点——智慧碰撞
  新课程需要多元的对话,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迸射出火花。作为引导者应抓住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感人至深,尤其是“爸爸疯狂挖掘废墟寻找孩子”的行为似乎失常。于是,笔者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后,抛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辩论:当人们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万分悲痛,而精神失常了。你认为他失常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从文章中寻找答案,阐述自己的观点。正方的理由:父亲在同一个地方拼命挖了这么久,有点失常了;父亲独自一人连续挖了38小时,一个正常的人很难做到,说明他失常了……反方的理由:父亲心中有一股超凡的力量,始终有一个信念支撑着他;有信念的人会坚持到底的……让我欣喜的是学生在“唇枪舌剑”中,碰撞出智慧火花,父亲那超凡、伟大的爱,以及阿曼达那坚强的意志全盘展现在眼前。   4.疑难点—— 催生“火花”
  叶澜教授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所以应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求知、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疑者,觉悟之机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领进问题空间,让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催生“思的火花”,催生课堂新的生长点,促进有效生成。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江雪》时,有学生质疑,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个老人能钓到鱼吗?鱼儿不会上钩的。老师马上抓住机会问:那老人既然知道钓不到鱼,这么冷的天,他是在干什么?学生沉思后,回答让人惊喜:“老人是在欣赏雪景,万里江山,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于雪景之美也!”“因为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把每一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是‘千万孤独’。”“这位老人高洁,不与人同流合污隐含其中。”“老人是在钓一个春天!”学生的诠释真让人震惊,课堂上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表现出的活力,成就了无法预约的精彩。
  要想让预设具有生成性,在备课时我们必须细读文本,从文本的文学、文化价值和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建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发展联系,从而预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并提供空间,展开多重对话,生成资源才会蓄势待发。
  二、智慧处理“生发点”,有效生成
  现在的课堂,当遇到学生远离教师的预设时,有的老师会冷眼旁观、置之不理,有的会以老师的尊严令其噤声,有的会冷嘲热讽。如此一来,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待,想学生之所想,真切地感受他们学习的困难,感受到他们认知上的偏差,倾听学生,智慧处理“生发点”。
  1.巧利用
  课堂上出现的“小意外”,如果利用得当,往往成为课堂的亮点。《蟋蟀的住宅》赞扬了蟋蟀刻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这已深入师心。然而,一位老师的课堂“意外生成”给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原来在老师进入最后环节的质疑时,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蟋蟀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一个小小的洞,竟从初冬忙到初春!看来不肯随遇而安并不好。”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由得争论起来。老师干脆就组织起辩论,学生的辩论有理有据,但该怎样给学生满意而正确的答案呢?老师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故事让学生去评判蟋蟀,(故事大概讲的是自己与同事去旅游,因为自己没有适应环境,结果头昏脑涨,而同事因为随遇而安,结果精神饱满)让学生体会到: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应持不同的看法,对之正确看待理解,并做到“不肯随遇而安”而又能够“随遇而安”。如此地辩证看待“随遇而安”,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 “小意外”:一天,笔者一走进课室准备上课,班长就怒气冲冲地向笔者投诉:“老师,刚才读第15课《落花生》时,小轩故意大声读成‘落班长’。” 哦,原来是调皮的小轩在课前读书时又捣蛋了。笔者看看小轩,他若无其事,其他同学则等着看好戏。笔者不动声色,开启新的一课:“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16课《珍珠鸟》,刚才小轩把《落花生》读成‘落班长’,我们把《珍珠鸟》改为‘成轩鸟’看行不行?”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小轩也羞红了脸。笔者请他回答,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向班长道了歉。笔者趁机送上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大家共勉。接着,笔者问:这种鸟为什么叫珍珠鸟呢?并出示了珍珠鸟图片,大家很快就发现了鸟背上布满了珍珠似的白斑点,得知了名字的由来。我利用了这小意外,不但教育了当事人和全班学生,还理解了课题,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因为有几个学生把这件事写成了有趣的日记。
  2.善点拨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困惑、认知错误、情感偏离,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点拨引导。前文提到的王崧舟老师,无独有偶,继“傻瓜事件”后,他又一次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当面对《打击侵略者》的视频剪辑,一个男生站了起来,铿锵有力地说道:“邱少云,假如我是你,我就打几个滚先将火灭了,说不定这个时候山上的敌人正在睡觉呢。”
  又是全场一片愕然。但这次王老师不露声色地沉默了一会儿,声音缓慢而低沉地说:“孩子,你不希望邱少云死,是吗?”男孩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
  “我理解你的心情,将心比心,谁想死啊?谁不希望自己能好好地活着,是吧?”男孩再次点头,脸上泛起一层被人理解的幸福和得意。
  “这样的希望,不光你有,大家也有。不光大家有,我相信,在邱少云的内心深处也一定有——我要活下去。”男孩对视着王老师,他的情感之门正在敞开。但老师话锋一转:“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一名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此时此刻,面对残酷的戰斗形式,面对自己危险的处境,我相信,一定还会有另一种声音在他的内心深处。大家听,另一种更强烈,更坚定的声音在对他说……”随后,学生发言精彩纷呈,将课堂推向高潮。
  笔者在教《山中访友》板书生字“汩”时,一位学生说:“老师,你的‘汩汩溪流’的‘汩’右边写成‘长日’还是‘扁日’?”我仔细一瞧,“扁日”写得不够规范。但我灵机一动,问:右边是‘长日’‘扁日’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说:“当然不同。”笔者趁机说:“那我们来写写。”结果,我们当场就用比较法学习了“汨”“汩”“泪”,有学生还分享了屈原与汨罗江的故事。老师智慧的点拨,促进课堂生成不断,精彩不断,提高了课堂效益。
  3.冷处理
  有时课堂上横生的“枝节”,会对课堂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老师未找到解决方法,或是不必面向全班学生解决,我们可以暂放一旁,进行冷处理,留待课后解决。
  我校一位语文老师在执教《鸟的天堂》将要结课时,突然一个男孩子说:“老师,课文骗人的,我去过鸟的天堂,哪有那么多的鸟?”一个女同学也马上附和:“对呀,我也去过,也是只看到很少鸟。”“真的吗?难怪我叫妈妈带我去,她说不值得去。”………眼看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老师马上制止:“巴金爷爷是著名的作家,怎么会骗人呢?下面,请同学当导游介绍鸟的天堂。”学生在老师的权威下都停止了发言,顺利进入下一环节教学。显然老师没有关注学生、呵护学生,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老师先要肯定学生的质疑,然后将问题推移:“为什么你们看到的与巴金爷爷看到的不同呢?是不是现在环境发生了变化呢?观鸟最好是哪个季节、哪个时间段呢?请同学们上网搜索一下,再回来把答案告诉大家。”这样热问题冷处理,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也引导了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我们都可以看到许多特级教师上课之所以精彩,是源于处理“生成性问题”成了他们课堂的亮点,看似顺手拈来,实际里面蕴涵着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雷玲.名师教学机智例谈语文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伙伴式课堂,引导学生展开古诗词学习。针对学生鉴赏能力差,阅读不够深入,对意象和典故的探究不深刻等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在交流中深化思想,通过练笔活动体现个性。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突破古诗词学习的瓶颈,提高赏析能力。  【关键词】伙伴式课堂;古诗教学;小学语文  伙伴式课堂指的是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对话,通过小组互动讨论等方
2019年9月起,小学语文已全部使用统编版教材(简称新教材)。新教材的解读,课堂教学的实施等问题,成为各层级教师教材培训、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教学现状如何?为促进教学与研究,中山市石岐区于2019年12月初举办了第七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经过校赛选拔,共13位老师参赛。老中青三代同台,任教未超三年半的新教师占了一半。每一位参赛老师的背后,都有一个研究团队,从对教材的分析,目标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现当下,教育教学不仅要教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审美的建构。语文学科中,从阅读文章出发,教会学生语言审美,也是美育的内容之一,不可缺少。本文立足于教育教学知识论中的美育原则,从实际教学案例出发,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为落脚点,探索审美建构的新方法,提出新理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构建  目前,在许多学校中,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与考试学科,并不注重学生的全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它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有效的提问能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自由遨游,充分调动学生闪现的思维火花,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它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精彩的提问能开启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通常是一种“传输作业”——教师把已有的知识经验“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一种“接受模式”。这种被动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极为不利。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提升个人自身魅力影响学生,挖掘学科“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愿,指导他们自主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成长的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魅力;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摘要】培养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最基本素养,而导学案是近年来课改的新手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两者有机结合,让导学案成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导学案;核心素养  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大潮之下,有两个词语成为了“网红”——历史学科核心素養和导学案。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历史科高考改革的新思路,从2014年首次在我国亮相之后其内涵有过几次变迁,但其中的“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中,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锻炼学生解答省考综合题的思路,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学科针对性思维是重中之重,教师通过自己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精心教学,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是行之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学;思维教学;途径  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一般都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在此过程中,学生约12-15岁时会出现“飞跃”或“质变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现阶段我国课程教学理念开始进行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大量多样化教学模式的涌现,为高效课堂教学实现提供了重要帮助。在眾多教学模式中的情境教学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等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于传统教学模式革新的基础上,促使
【摘要】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不同层次的知识网络,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综合题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考查,教师要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思维导图可贯穿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本文主要总结出了在高三地理复习课堂中如何应用思维导图,以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答题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三地理教学;知识网络体系  高三地理教学过程中通常存在如下问题:知识碎片化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可见,在幼儿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在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爱玩游戏,尤其是户外自主游戏。以户外自主游戏为抓手,不仅能让幼儿开心地玩,还能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快乐、自主地学习各种行为规范,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户外自主游戏;行为习惯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