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生本教育”思想引领下的专业课程改革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rri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教育的本体,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改革与学生本体相统一是实现教育职能的科学理念和本质回归。文章通过对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提出了“终结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统一:“体系完善”与“点的突破”相统一;“大专业”与“小课程”相统一的专业课程改革观点。
  关键词:生本教育;教育思想;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与学生本体相统一的本质回归
  
  学生是教育的本体,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即最大限度地实现广大学生的教育利益,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之根本。在生本教育思想指导下,教育的出发点可定格于“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一切学生”;教育的价值观可体现于充分尊重学生和真诚关爱学生:教育的方法论可落实于全面依靠学生和积极服务学生。当前,我们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积极倡导生本教育思想,对于全面提升教育对象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彰显特色和发展壮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时下,各级职业院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以工作过程为专业课程设计基础,以任务引领课程为基本取向,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收到了可喜的成果。这些都有力地证实了课程改革与学生本体相统一,是实现教育职能的科学理念和本质回归。
  
  二、课程改革与学生本体相统一的实践反思
  
  课程改革与学生本体相统一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和取向,更重要的是需要彻底解决实践层面的落实问题。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生本教育的思想并不容易。
  
  1 课程设计多传统,少系统
  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的专门教育,其课程改革目标应追求职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发展要求相统一的理论定位。然而。现实中的专业课程改革目标往往在“胜任某种岗位需求,形成较强岗位能力”和“既让学生具有某一岗位能力,又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两者之间产生碰撞。前者以胜任某种岗位需求为出发点,致力于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但多在原有的学科体系课程个体“中间开花”,或仅进行教材内容中动作技能的强化和凝练的“局部改良”,较少探求该课程的设置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是否与职业需要相吻合。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教材开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课程要素及专业设置之间系统的、科学的设计不够,即使是部分“精品课程”也未能完全摆脱“独家经营”的偏向。
  后者在“给学生终身发展以牢固基础”的口号下,存在片面强调学生文化基础扎实的问题。由于当前中职的文化与德育课程有了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而高职(五年制)的基础文化课开设缺乏标准与指导,对“牢固基础”的“度”的把握取向模糊,专业课程改革往往在“巩固基础”和“增强就业弹性”的思想指导下又回到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老路。结果是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改革遵循各自的轨迹,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管理又自觉或不自觉地阻碍其寻找交叉点而使得系统设计不够。可能造成学科知识没有牢固掌握,岗位能力也难以达到要求,当然也难以体现充分尊重学生、真诚关爱学生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宗旨。
  
  2 教材编制是教本,非学本
  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得一些具有职教特色的好教材脱颖而出。但沿用原有的专业课程教材的现象还较普遍。相当一部分专业课程教材“学科型”、“学府式”的印记还很深,内容接近的专业课程教材版本较多,同质化程度较重。一些教材在缺乏理论指导和信息交流的情况下竞相“移植”课改实验教材的体例框架。而在职业针对性、实践应用性、发展动态性、学习自主性等方面缺少创见,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业课程教材设计及编制的低水平重复。
  教材内容的编制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注意方便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执行,却极少考虑如何将教材作为一个信息载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技能,体验成功,完善人格,进而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材设计没有预设的空间,打开教材遍布知识点,或者是经教师深思熟虑后以思考题形式呈现的重点与难点。或者是按照固定体例编制的技能训练与实训指导。教师忙于将固化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却极少有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反馈、加工等施展才华的余地,难以将学生潜在的学习天性、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思想的今天,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材是为教师好教设计,还是为学生好学设计,或者是在两者之间谋求一种融合,是我们应该深度思考的问题。
  
  3 课程实践亲全体,疏个体
  囿于职业教育的自身条件,各校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动态过程很不平衡。如在有效推行全新课程过程中,学校需要添置更多的教学设备使得教学成本变得十分昂贵:全新课程实施给传统的教学秩序带来冲击,也使得教学管理在操作上变得异常复杂;更有长期以来师生双方都习惯于在传统模式下教与学,一些学校更多地考虑自身的资源与资金条件,使得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在主观和客观上趋向于亲“全体”而疏“个体”,具体表现为:
  传统的全日制教学有固定的假期制度与学期安排,以学时式与课堂式的学校教育和应试式的学业考核为主。一个“刚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了不同地域的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指导了同类专业的不同学生的课业进程,将全体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课程实施,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个体”设计还不多。
  
  三、课程改革与学生本体相统一的推进策略
  
  1 “终结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统一
  传统的职教理论认为,职业教育是针对某一职业岗位的“终结教育”。现代职教理论认为,学校不但要使学生在职业生涯的阶梯上成功迈出第一步。而且应使其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考虑学生的可继续发展和“终身教育”。
  作为职业教育,它必须针对一定的职业范围。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岗位专门能力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舍弃了这一点,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然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职业岗位及其工作的内涵变动频繁,受教育者必须具有本专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学习的基础。可见,“终结教育”满足的是学生“就业的境况与需求”,“终身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理想的发展与需求”,两者理应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下实现统一。为此,我们应该走出改革实践中认为强调“突出技能”就是否定“终身教育”,“加强基础”就是舍弃“终结教育”的误区。
  问题是我们需要梳理出哪一类课程支持职业适应能力,哪一类课程针对岗位专门能力。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直接反映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并在工作实践中频繁应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如动物医疗技术、宠 物美容技术、动物外科手术等课程。需要研究的是这一类课程的开发必须融入产业、行业、企业的因素,保证专业的终结教育。满足企业和就业需求。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专业技术的基础,也是相近专业的专业技术的共同基础,这一类课程支持着职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如动物生理、动物病理、动物营养等课程。重要的是需要研究职业综合素养中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在课程中的内化,并加强基础和实践两个课程体系的融通,以实现职业针对性与职业适应性的统一。
  
  2 “系统完善”与“点的突破”相统一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与教育观念的更新结合起来,用教育观念的更新来引导课程改革尤其是教材改革。同时,教材的改革必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起来,用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教学管理的改革。可以说,教学理念是导演,教学能力是演员,教学条件是舞台,教学管理是舞美,四者缺一不可,否则专业课程改革将不能实现最佳功效。为此,“系统完善”需要职业学校从领导到教师的“全员”教育观念更新,需要专业教师具备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水平,需要校内外资源条件设置的匹配,更需要教学管理机制来激励与保证。
  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是一个渐进过程,又必须有重大突破与创新,即实现“系统完善”与“点的突破”的统一。我们仅以课改实验教材《饲料质量检验、配方设计与营销》(以下简称教材)编制为例来阐述观点:
  “教材”参照《饲料检验化验》、《饲料营销》国家职业标准,将其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转化为满足“饲料质检”、“饲料配方”、“饲料销售”三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的教学目标,将原《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化学》、《配合饲料学》、《市场营销》等课程知识进行整合与重组,并通过“饲料”这一养殖业的物质载体,服务于“饲料检验化验员”、“饲料配方设计师”和“饲料营销员”职业岗位和从业人员。这样,课程内容已不是原有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所能覆盖的。当然,原学科体系《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课程中也有关于饲料检验化验的内容,但它只是为验证饲料的营养成分,并独立于饲料检验化验职业以外而设计的实验操作。“教材”将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嫁接”于岗位工作任务,产生了新的职业工作过程一体化知识结构,避免了学科知识浓缩化,或者是将职业工作过程一体化、知识元素化的传统做法,即尝试了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致性。
  当然,教材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专业实训课程教材的系列化等都是我们应力求突破与努力创新的重点。
  
  3 “大专业”与“小课程”相统一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目标是职业岗位。而社会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大系统,职业教育不可能为每一个职业都设置相应的专业。同时,生产一线实践中的技术应用问题往往较为复杂并涉及较宽的专业知识面。为此,改革过窄过细的专业结构体系,淡化专业的专一性,增强专业弹性,模糊专业界限,建立社会职业覆盖面较广的宽口径的大类专业结构,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竞争、职业迁移交替等应对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专业结构体系决定了课程结构体系。宽口径的大类专业结构适合于专业分支型的课程结构,即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课程为多个专门化方向服务。我们可以采取“小课程”的形式来满足多个专门化方向的要求。“小课程”可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小课程”的职业针对性,以学生获取“多证”来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适应性。如将原来的畜牧兽医专业变更为应用生物专业,学生在完成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以后,可选择动物医疗、畜禽养殖、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宠物训导或者园艺技术、农产品发酵、食用菌生产等方向。同时,大量开设跨专业的选修课,这样既充分挖掘了受教育者的个人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和主体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也体现了“为了一切学生”的生本理念,对于职业学校教学设备与教师资源的科学利用也大有益处。
  
  文摘
  
  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公民教育的思考
  公民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教育。包括了“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意识、公民美德以及公民实践能力的习得与发展”,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自觉、积极、主动、效能的社会成员”。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公民教育很有必要性:职业院校学生的群体特点要求对其实施公民教育;职业学校学生的时代特点有利于公民教育的实现;职业院校师生的意识偏差亟须实施公民教育;职业教育中德育的困境迫切要求实施公民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公民教育的现状如下:(一)职业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有待提高,职业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补课。(二)以德育和“两课”代替公民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有偏差,-不利于他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三)学校中实施公民教育的活动类型不多,重形式,实效性不强。
  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公民教育有以下启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必须认识到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公民综合素质;在学校中建立系统的公民教育体系;创新职业院校公民教育途径与方法。例如开设专门独立的公民教育课程,通过德育和其他学科教学实施,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等等。
  (庄丽丽《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气象病理反应是转地疗养或旅游时,由于机体对新的环境气象因子(包括气压、温度、湿度、风速等)及其所形成的气候条件不适应而产生的一系列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和功能障碍。
一、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原则    项目课程设计是在项目课程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行为。伴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项目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医学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设计不仅要重视生物化学检验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要关注该职业领域内学生可迁移的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应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各部分,
期刊
一、目前院系二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规范二级管理的制度不完善,管理重心并没有真正下移,管理内容有形式主义倾向,且缺乏计划性和实效性。第二.系部缺乏办学与管理自主权。系
期刊
课程改革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过程,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是省教育厅周稽裘老厅长勉励职教人常讲的一句话。老教育家发自肺腑的强音告诉我们: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刻不容缓。  自2005年以来,江苏省职业教育正是本着这种精神,全体职教人解放思想,领导引领,专家示范,教师跟进,企业支持,大力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目的评价艾迪注射液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艾迪注射液100ml,静滴,第1-14天;CF200mg/m^2,静滴2h,第1、2天;5-Fu 400mg/m^2,静注,第1、2天;5-Fu 600mg/m^2,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SABC免疫线化法,对54例手术切除的原发食管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蜡块进行p16基因蛋白表
<正> 93年以来我们用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性痴呆63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性,51例,年龄:58~75岁;女性,12例,年龄:56~70岁。发病时间:11个月~3年。
目的:降低燃气电厂的机力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运行时的气动噪声。方法:针对冷却塔风扇因叶尖涡以及叶尖回流而产生的气动噪声,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和计算声学(CAA)相结合的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测定在诊断及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用生化比色定量法及单向免疫扩散法分别测定46例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