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古诗文自主课堂模式微探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虽然我市新课程的实施已达三年之久,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很多教师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近年来,笔者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运用“自主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有了一点收获,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商榷。
  
  一、“渐进式”自主预习法
  
  根据定势理论,对古诗文预习宜采用“渐进式”自主预习法。则把预习的过程分为七项内容(即七个步骤):①题目;②作者;③诗文的出处;④基本内容的理解;⑤涉及的重要史实;⑥写作特点;⑦作者的主要观点。每次预习古诗文时都顺着这七项内容去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就在脑子里形成了“定势”。这七项内容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并查找有用的信息、资料。
  在渐进式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每节课都利用课前五至十分钟时间进行检查或提问。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预习的自觉性。用这种方法去预习古诗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速度,而且也能大大提高他们理解文章的能力。
  
  二、“体验式”自主学习法
  
  古诗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体验式”自主学习法,旨在加强学生过程性、体验性目标教学。
  
  1.营造情景,交流情感
  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活动全过程中,“师”与“生”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经过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体验,真正做到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作者情感、思想的“感染”作用下,产生共鸣,达到“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的最高境界。
  
  2.将诗文配以音乐、图画,增强形象性
  古诗文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创作的瑰宝,都在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三者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诗可谱曲,可作画;画又可题诗。故在古诗文教学中,以图像、乐曲等多媒体配合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
  图画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是“以画配诗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一个重要条件,更何况有些诗即是画,画即是诗,“诗画一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诗文想画,并见画想诗,是极有益处的,教学效果显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图画、动画,在图画中,苍茫大海辽阔无涯、波涛汹涌,配以登高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劲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体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另外,教材所提供的插图也是可充分利用的资源,在教学时可以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国有着优秀的古典诗歌,也有着优秀的古典音乐,两者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表现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以乐配诗文”,可引入古典音乐这一资源,在乐曲的氛围里学习古代诗歌,可收到预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播放《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充满了整个课堂,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则可播放王菲的现代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品味这两种不同的滋味,来更好地感受词人的情怀。让音乐走进古诗文,用音乐来诠释古诗文,烘托情景、渲染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古曲中放飞想象、尽情联想,自然进入诗文中的意境。
  
  三、研讨式合作阅读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古诗文研讨式合作阅读教学”就是一种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激发兴趣的新型古诗文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合作研讨。因此,在古诗文教学方法上,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从言语体式的整体感知出发,通过整体观照下的局部分析,达到对全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正确理解、综合。
  其实,“古诗文研讨式阅读教学”就是要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边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再由教师适时点拨,然后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交流阅读心得的一种新型古诗文阅读教学方法。
  “古诗文研讨式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只强调基本阅读方法的自由选择和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可采用“粗读诗文—感知初探—感悟互动—局部突破—审美鉴赏”的策略步骤。其基本形式如下:
  (1)粗读诗文:即通览全文。
  (2)感知初探: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来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3)感悟互动: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在课前或课堂开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来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4)局部突破:针对学生的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可以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阅读能力的练兵。
  (5)审美鉴赏:古诗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情感思想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四、探究式延伸法
  
  “教为不教”,故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应该大胆鼓励学生自学,大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探究式延伸法”就是教师让学生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之后,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一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探究延伸,使之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古诗文教学形式。在设计教学形式时,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之不仅能真正学懂课程标准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延伸到阅读课外古诗文中。
  总之,古诗文的教学,只要我们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我们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开最坚实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3.《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唐喜花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中学)
其他文献
美无处不在,我们在品味一篇佳作的语言美时,大多去留意动词、形容词的生动传神,却往往忽略虚词特别是象声词的修辞效果。实际上,几处象声词的精妙运用都会产生精奇空灵,绕梁三日的艺术效果,从而表现出高深的语言造诣。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对这些象声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能进一步感知人物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笔者现就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几个简单的例子来浅析一下象声词在文章表达中的作用。    
考察了在使用氰戊菊酯的条件下,小菜蛾抗药性对菜蛾绒茧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在杀虫剂作用下,用抗性寄主饲养的菜蛾绒茧蜂RRC品系对抗性寄主RRP品系幼虫的寄生率达89%,寄主幼虫死
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新理念的提出,为初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具体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了不少误区。这或多或少地阻碍了新课标理念的进一步的贯彻落实,粗略统计主要的有这么三点:  误区一:重视作文,忽略评讲  中考分成三大块,作文占有不小
现代学校德育在功利追求的影响和科学主义的桎梏下慢慢睇异化了自己,导致自己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给予学校德育应有的地位,使它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实现理论与
新课标的实施,确实如一股春风吹进荒芜的原野,给应试教育下沉寂的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新的理念、新的教法不断出现,使人耳目一新,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春天。可是,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一些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不能不令人深思。  一、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新课标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于是不少语文课在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却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如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