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虽然我市新课程的实施已达三年之久,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很多教师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近年来,笔者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运用“自主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有了一点收获,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商榷。
一、“渐进式”自主预习法
根据定势理论,对古诗文预习宜采用“渐进式”自主预习法。则把预习的过程分为七项内容(即七个步骤):①题目;②作者;③诗文的出处;④基本内容的理解;⑤涉及的重要史实;⑥写作特点;⑦作者的主要观点。每次预习古诗文时都顺着这七项内容去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就在脑子里形成了“定势”。这七项内容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并查找有用的信息、资料。
在渐进式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每节课都利用课前五至十分钟时间进行检查或提问。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预习的自觉性。用这种方法去预习古诗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速度,而且也能大大提高他们理解文章的能力。
二、“体验式”自主学习法
古诗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体验式”自主学习法,旨在加强学生过程性、体验性目标教学。
1.营造情景,交流情感
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活动全过程中,“师”与“生”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经过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体验,真正做到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作者情感、思想的“感染”作用下,产生共鸣,达到“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的最高境界。
2.将诗文配以音乐、图画,增强形象性
古诗文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创作的瑰宝,都在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三者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诗可谱曲,可作画;画又可题诗。故在古诗文教学中,以图像、乐曲等多媒体配合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
图画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是“以画配诗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一个重要条件,更何况有些诗即是画,画即是诗,“诗画一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诗文想画,并见画想诗,是极有益处的,教学效果显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图画、动画,在图画中,苍茫大海辽阔无涯、波涛汹涌,配以登高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劲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体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另外,教材所提供的插图也是可充分利用的资源,在教学时可以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国有着优秀的古典诗歌,也有着优秀的古典音乐,两者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表现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以乐配诗文”,可引入古典音乐这一资源,在乐曲的氛围里学习古代诗歌,可收到预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播放《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充满了整个课堂,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则可播放王菲的现代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品味这两种不同的滋味,来更好地感受词人的情怀。让音乐走进古诗文,用音乐来诠释古诗文,烘托情景、渲染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古曲中放飞想象、尽情联想,自然进入诗文中的意境。
三、研讨式合作阅读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古诗文研讨式合作阅读教学”就是一种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激发兴趣的新型古诗文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合作研讨。因此,在古诗文教学方法上,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从言语体式的整体感知出发,通过整体观照下的局部分析,达到对全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正确理解、综合。
其实,“古诗文研讨式阅读教学”就是要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边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再由教师适时点拨,然后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交流阅读心得的一种新型古诗文阅读教学方法。
“古诗文研讨式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只强调基本阅读方法的自由选择和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可采用“粗读诗文—感知初探—感悟互动—局部突破—审美鉴赏”的策略步骤。其基本形式如下:
(1)粗读诗文:即通览全文。
(2)感知初探: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来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3)感悟互动: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在课前或课堂开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来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4)局部突破:针对学生的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可以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阅读能力的练兵。
(5)审美鉴赏:古诗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情感思想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四、探究式延伸法
“教为不教”,故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应该大胆鼓励学生自学,大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探究式延伸法”就是教师让学生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之后,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一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探究延伸,使之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古诗文教学形式。在设计教学形式时,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之不仅能真正学懂课程标准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延伸到阅读课外古诗文中。
总之,古诗文的教学,只要我们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我们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开最坚实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3.《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唐喜花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中学)
一、“渐进式”自主预习法
根据定势理论,对古诗文预习宜采用“渐进式”自主预习法。则把预习的过程分为七项内容(即七个步骤):①题目;②作者;③诗文的出处;④基本内容的理解;⑤涉及的重要史实;⑥写作特点;⑦作者的主要观点。每次预习古诗文时都顺着这七项内容去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就在脑子里形成了“定势”。这七项内容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并查找有用的信息、资料。
在渐进式自主预习的基础上,每节课都利用课前五至十分钟时间进行检查或提问。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预习的自觉性。用这种方法去预习古诗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速度,而且也能大大提高他们理解文章的能力。
二、“体验式”自主学习法
古诗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体验式”自主学习法,旨在加强学生过程性、体验性目标教学。
1.营造情景,交流情感
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活动全过程中,“师”与“生”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经过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体验,真正做到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作者情感、思想的“感染”作用下,产生共鸣,达到“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的最高境界。
2.将诗文配以音乐、图画,增强形象性
古诗文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创作的瑰宝,都在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三者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诗可谱曲,可作画;画又可题诗。故在古诗文教学中,以图像、乐曲等多媒体配合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
图画的形象性、直观性特征是“以画配诗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一个重要条件,更何况有些诗即是画,画即是诗,“诗画一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诗文想画,并见画想诗,是极有益处的,教学效果显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图画、动画,在图画中,苍茫大海辽阔无涯、波涛汹涌,配以登高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劲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体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另外,教材所提供的插图也是可充分利用的资源,在教学时可以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国有着优秀的古典诗歌,也有着优秀的古典音乐,两者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表现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以乐配诗文”,可引入古典音乐这一资源,在乐曲的氛围里学习古代诗歌,可收到预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播放《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充满了整个课堂,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则可播放王菲的现代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品味这两种不同的滋味,来更好地感受词人的情怀。让音乐走进古诗文,用音乐来诠释古诗文,烘托情景、渲染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古曲中放飞想象、尽情联想,自然进入诗文中的意境。
三、研讨式合作阅读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古诗文研讨式合作阅读教学”就是一种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激发兴趣的新型古诗文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合作研讨。因此,在古诗文教学方法上,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从言语体式的整体感知出发,通过整体观照下的局部分析,达到对全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正确理解、综合。
其实,“古诗文研讨式阅读教学”就是要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边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再由教师适时点拨,然后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交流阅读心得的一种新型古诗文阅读教学方法。
“古诗文研讨式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只强调基本阅读方法的自由选择和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可采用“粗读诗文—感知初探—感悟互动—局部突破—审美鉴赏”的策略步骤。其基本形式如下:
(1)粗读诗文:即通览全文。
(2)感知初探: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来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3)感悟互动: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在课前或课堂开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来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4)局部突破:针对学生的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可以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阅读能力的练兵。
(5)审美鉴赏:古诗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情感思想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四、探究式延伸法
“教为不教”,故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应该大胆鼓励学生自学,大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探究式延伸法”就是教师让学生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之后,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一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探究延伸,使之掌握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古诗文教学形式。在设计教学形式时,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之不仅能真正学懂课程标准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延伸到阅读课外古诗文中。
总之,古诗文的教学,只要我们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我们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开最坚实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3.《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唐喜花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