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肝脏形态学改变及意义

来源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zj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并讨论其意义。

方法

用高脂饮食诱导成肥胖大鼠12只(实验组,Ob组),同时设对照组(Con组)8只。共观察14周。分别检测血糖、血脂、血尿酸、胰岛素。计算体重指数,稳态模型评估法(HOMRA-IR)估测组织胰岛素抵抗及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

结果

Ob组与Con组各基线参数比较,包括性别、体重、身长、尾长,Lee’s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4周时Ob组体重、身长,Lee’s指数明显高于Con组[(367.92±88.88)g vs(252.5±59.47)g,(23.14±2.18)cm vs(20.81±1.71)cm,(328.18±9.82)vs(265.00±38.17),(P<0.05)]。Ob组与Con组比较空腹血糖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7.00±1.81)mmol/L vs(4.21±1.13)mmol/L,(1.24±0.14)mmol/L vs(1.41±0.15)mmol/L,(P<0.05)]。血清胰岛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b组与Con组比较HOMA-IR及ISI均无明显差异,Ob组大鼠肝脏组织光镜下可见气球样变及脂肪变性。

结论

肥胖大鼠肝脏组织光镜下可见气球样变及脂肪变性,同时伴有血糖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肥胖导致脂肪肝及糖脂代谢异常的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4月至2018年7月连续收治的10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患者资料,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39.0~71.0岁,平均年龄55.1岁。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和生存期。结果10例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均经术后病理确诊。3例超声检查肝弥漫性回声改变,7例病灶呈低回声,边界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NDC5/Irisin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后诊断为胰腺癌的64例患者存档蜡块和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术中采集的30例组织样本,所收集样本均包括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2 cm)。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
目的探讨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计算SII数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SII的最佳临床分界值,并将患者分为低SII和高SII两组,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进行分析,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术后生
目的分析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TREM-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油酸处理后的HepG2细胞,分为模型组、过表达组、干扰A组、干扰B组和阴性对照组。制备NAFLD小鼠模型,随机分成核因子-κB(NF-κB)抑制组、蛋白酶B(AKT)抑制组、敲除A组、敲除B组和空载体组。PCR检测各组肝组织炎症因子和TREM-1的表达,油红O染色检测脂肪积聚。Western印迹检测TR
患者男性,35岁,因"上腹疼痛不适10 h"入院。查X光片示上腹部异物。CT示肝左叶异物可能。查体未见腹膜炎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0.7×109/L,中性粒细胞8.6×109/L,其余未见异常。遂行腹腔镜下肝脏异物取出术,见左肝外叶与膈肌局部粘连,超声刀分离粘连见一针状金属异物,用分离钳完整取出。患者术后无并发症。
期刊
目的回顾性分析三级甲等医院非内分泌科高血糖患者检出率、分布特点及ICU患者发生高血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非内分泌科高血糖患者共4364例,统计高血糖患者检出率、分布特点;对ICU患者高血糖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一般情况: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高血糖检出率为7.57%,平均年龄(60.2±16.14)岁,男女比例为1.
目的比较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后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直接行LC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23篇文献。对于纳入的文献采用荟萃分析法,对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PTGD联合LC的手术各项指标均好于直接行LC(均P≤0.05):手术时间:95%CI(-27.24,-9.27);术中出血量:95%CI(-50.25,-40.19);术后住院
本文报道了3例2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并与年轻(35岁以下)乳腺癌患者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为该疾病的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胰肠双吻合技术在预防胰腺中段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均实施胰腺中段切除,近侧残端缝闭、胰肠套入式吻合术;同时,远侧残端行胰肠套入式或胰管对黏膜吻合,既改良胰肠双吻合技术。手术时间为(240±6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00 ml。胰瘘发生率30%(3/10),为A级瘘;没有B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1年内新发糖尿病(post-transplant diabetes mellitus, PTDM)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93例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Non-PTDM组和PTDM组,统计PTDM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