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与技术领域的组织教学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de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与技术领域的活动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经历多种劳动与技术实践,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基本的劳动与技术素养,为今后的生活与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劳动与技术的课堂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激发兴趣、实践操作,评价交流三个阶段,其中的评价交流环节是劳动与技术的课堂的价值升华过程。学生在评价交流环节中,对活动的过程、结果、经验、体会、困惑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总结、交流与反思,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提炼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从而得到他人的认同,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增强实践操作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多次的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观课活动中,发现很多教师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创设现实情境激发兴趣的环节,精心设计了很多图片影像资料,时间安排过长;抑或在实践操作,合作探究环节,由于对制作的难点,工具的使用等方面指导不够到位,使得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耽误了过多的时间,因而在活动总结,交流评价阶段便只能草草收场,削弱了评价交流对课程实施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导向激励作用。
  为了克服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更好地实现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组织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优化课堂结构,保证评价交流时间
  为了保证评价交流的时间,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合理安排时间。在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环节切入要快,不能拖沓,只要能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就行了。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因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和研究方法的局限,实践操作活动需要教师细致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一些常见工具的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认识和掌握工具是开展劳动技术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实践操作之前,有了教师细致的指导,师生精细的构思,能够降低学生制作的难度,缩短制作的时间,从而保证交流评价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教师指导,培养参与评价的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结果或完成作品情况做出适当的评价,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不多,他们对于如何进行评价,评价什么有点手足无措,评价环节与合作操作环节相比得很冷场。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价,比如可以从参与程度,情绪反应,合作程度,经验体会,质疑解难等方面对自己或对他人进行评价,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设计简易的评价方案,帮助学生确定评价的内容,培养积极参与评价的意识。
  三、面向全体实施,增强评价交流的实效
  由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存在差异,课堂时间又很有限,往往只能保证大多数学生完成作品,设计完成难度较大的项目或作品时也许一组只能共同完成一个。我们常常发现一部分未完成作品的学生进入交流评价环节时,注意力仍停留在作品的制作上,没有真正参与到交流评价中去。所以学生在依据大家共同设计的评价方案进行评价时,教师要集中全体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吸引少数未完成作品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评价交流中来,让评价交流环节面向全体实施,引导学生在交流评价中深化体验,提高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概括提炼的思维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及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评价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的作用。
其他文献
阅读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终身学习能力重要指标,其实人类从婴儿就开始了阅读,只不过这时的阅读尚处于初始阶段,由于幼儿还不识字,他们主要依靠图画和色彩来获得图书上的知识信息,其次也可通过家长、老师等其他媒介来阅读、讲述图书上的信息让幼儿倾听、表达,时间久了,幼儿也能独立地进行自主阅读,能够说出书中的事物,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书中的故事。因此幼儿时期的阅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能够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倾听
[摘要]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最主要的任务,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客观的需要。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地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够不断地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所以,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不断地增强小学体育的教学效率。  [关键字]小
对某实桨在均匀流场中的空化现象进行模拟,采用基于混合网格的Ansys/CFX对流场进行求解,结果显示,由于所处位置的静压力不同,不同桨叶的空化程度差异显著,空化面积出现周期性
【摘 要】 小学教育是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还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让他们学会善待他人,懂得感恩,养成懂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德育;渗透;道德素质;知行合一  随着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
县级民办教育管理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整个民办教育管理中起着轴心作用。  一、充分认识县级民办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民办教育就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活动。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跟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与公办学校一起,共同承担着“奠基国家基石,塑造民族未来”的重任。县级民办教育管理,就是按照
教学必须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认识活动中来,积极地从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发展开拓创新的能力和个性特征。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把数学知识结构转化成认知结构、数学技巧的形成及能力的培养,都必须由学生这一认识主体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来实现。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