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物质的量》说课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说课是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是教师应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本文通过对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物质的量”进行说课设计。
  【关键词】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物质的量;说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O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269-02
  说课是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口头表述将如何实现某一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来体现述者教育教学思想的一中集体教学科研活动[1]。本文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分析,说学法指导,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物质的量》的进行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无机与分析化学基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十二五”规划教材,这门学科在药剂专业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初中化学,为以后学习《药物分析》奠定基础。《物质的量》是本课程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掌握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物质的量概念,物质的量与粒子数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来理解物质的量概念等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理解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的出现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培养热爱化学情感,感受到宏观和微观的完美结合。通过分组讨论,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与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运算关系。
  难点: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运算关系。
  二说教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1.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知道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普遍学生化学理论基础较薄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2.活泼好动,表现欲强。
  (二)教学设计理念
  我所依据的理念是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它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創设教学情境,类比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新知识,通过分组讨论,完成学习。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构建主义教学理念,确立如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讲述法。
  三、学法指导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我制定了类比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台上准备一堆散粉笔和两盒十根装粉笔,让一位学生先从散的粉笔中数出二十根,下面同学为他计时,再从两盒十根装粉笔中数出二十根,同样计时。引导学生注意前后时间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第二次比较快。我再进行提问为什么第二次比较快?第二次快是因为我们把散的粉笔十根集合在一起,放在盒子里面,这样更方便我们统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集合体,我列举了生活中一些例子。例如:1打铅笔12只。1打,就是属于集合体的概念。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总结出外观越小的物质,用集合体来计量会比较方便。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
  (二)讲授新课
  1.物质的量
  把物质的量的符号、单位和表示方法与质量、体积符号单位和表示方法放在同一个表格进行类比。
  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新引进的物理量与熟悉的物理量质量、体积放在一起产生类比,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低心理难度。同时为下一次课学习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第二节溶液的浓度会用到这两个物理量做铺垫。
  2.阿伏加德罗常数
  以我们熟悉的水为例进行提问可以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低了心理难度。为了更好地理解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粒子这句话与一打任何物质都是12进行类比。
  (1)提问:1打铅笔12只,1箱啤酒16瓶
  1molH2O到底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1mol任何物質都含有6.02×1023个粒子
  类比:一打任何物质都是12
  1molH2O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
  1molFe含有6.02×1023个铁原子
  1molH+含有6.02×1023个水离子
  (2)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表示:NA=6.02×1023/mol。
  3.关系式
  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推导出nB,NA,NB之间的运算关系,增加学生学的成就感和信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运算关系,我通过课堂练习来攻克。
  提问:1打啤酒是12瓶,那2打啤酒是多少瓶?
  给出表二,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进行讨论如何填写表格。填写好后,每组派代表说出本组的答案和算法,我再进行点评总结。最后再给出表三,让学生类比表二的做法,填写表格三并推出粒子数NB、物质的量nB、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下转12页)(上接269页)者之间的关系式。
  关系式:NB=nB×NA
  4.课堂小结
  小结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对本节内容作一个简要回顾。
  5.课堂练习
  (1)物质的量是表示( )
  A.物质数量的量 B.物质质量的量
  C.物质粒子数目的量 D.物质单位的量
  2.2molFe含有( )个原子
  A.12.04×1023 B.6.02×1022
  C.12.04×1022 D.6.02×1023
  对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作简短评价,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2]。
  6.布置作业
  针对三维目标布置作业,并安排预习内容。
  参考文献
  [1]蒋鹤生,计惠明.教师说课的意义及主要内容[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1):60-61.
  [2]徐双泉.《物质的量》一节的说课[J]教育学报,2009,(6):51.
其他文献
【摘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一切都应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275-0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5章第2节的内容,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的教学设
期刊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或者其他资源途径,初步认识国防,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或者课外活动,形成对国防较为全面的认识,强化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随着孩子词汇量与英语水平的逐渐增长,学生也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语法知识,比如时态的学习、词法的运用,在刚开始时我反复讲解,但孩子们掌握得却不好,错题率很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好,更谈不上高效优质。英语单词记忆是学习的另一大难题,”从《标准》所规定的词汇学习目标看,数量并不算太多。但小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面对一个全新的语言系统,词汇记忆依然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记不住”
【摘要】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出错的问题时常困扰着广大师生,本人就这一现象做了详细分析总结,结合本人教学经验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小学生计算错误大致是知识上,技能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并详细寻找了相应解决办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251-01  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个问题时常困扰着老师和家
【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继承中华文化的途径。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氛围,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当前很多教师都较为关注的问题。良好的氛围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养成,由此以下对如何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良好气氛进行阐述和分析,希望能够给小学语文教师带去一定参考。  【关键词】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良好气氛;建议  【中图分类号
【摘要】现在的初中学生感觉数学是无聊,缺乏学习的乐趣,原因是在数学,这与数学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单调。我们应该显示一个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充分为学生从事数学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沟通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社会生活、工作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这几年我国也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进行和完善着新课改的活动。正是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该从小抓起,所以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老师、家长和学生对它都不重视,从而导致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所以需要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以达到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的效果,全面发展学生的各方面
【摘要】对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化学1(必修)》中“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的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可同时检验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酸性,增加了简易尾气吸收装置。分析了实验过程中上层溶液呈绿色的原因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棕黄色的热浓硫酸与蓝色水合铜离子混合导致上层溶液呈绿色。  【关键词】铜;浓硫酸;实验改进;绿色溶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