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ao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是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极其紧迫的课题和任务。本文强调一个“活”字,突出一个“用”字,从语言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及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实施素质教育无疑是推动我国21世纪英语教学不断改革的必然选择。英语素质教育的含义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突破了过去“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注重考试结果、忽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做法,转向着重对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自学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知识上强调一个“活”字,在学习目的上突出一个“用”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一)英语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
  英语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果只有语言能力而缺乏另外两种能力,语言便是空壳,学习者充其量是会说英语的工具和机器,或者是完美的模仿者;若只有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而思维能力欠缺,那么学习者则成了水平仅限于达到功能性目标的交际者;如果没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就谈不上正确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只有完全具备了这三种能力,才能成为语言的创造者,在达到交际目标和丰富自身的同时,创造或再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
  
  (二)语言技能诸因素之间的关系
  听、说、读、写、译是语言教学的“专利”,听与看或听与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只有听和读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写及译的能力。可见,五种技能相互依赖,相互统一,又相互推动,须全面发展。但在具体实施时,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起始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高级阶段则应几种能力综合培养,并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泛读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加强语篇教学,采用略读、跳读、细读等阅读方法,改变以往的阅读翻译法——所谓阅读翻译法就是指学生在快速阅读时并不是阅读原文,而是找出每个词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后再理解,此做法不利于英语学习,更不利于英语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抓重点,正确领略文章的中心思想,跳过那些不重要的信息。这样,既可提高阅读速度,又能提高理解能力。
  
  (三)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相互紧密关联。两者之间互为形式,互为内容。语言是外壳,文化是载体;从文化角度看,语言的形式、语义、语法、语用本身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发达程度,制约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只懂语言而不了解文化,无法进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只有文化知识而没有语言基础更谈不上交际。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语言的输入,而且要加强文化的导入。
  
  二、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可能取得教学的成功。由于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在过去较长时间内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主宰着英语的课堂教学。这种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填鸭式”教学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进而发展成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学生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设计听、说、读、写、译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把听、说、读、写、译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可在听说课中加入读写练习,通过读写来巩固听说;在阅读课中渗透听说练习,通过听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练习中设置情景,通过情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进行双人对话或以启发问答式进行个体活动。比如教师在教单词及语法时,应充分体现交际性,把语言点及语法运用到一定的语言情景之中,而不是孤立、机械、枯燥无意义地教学。与此同时,教师需将思维能力渗透于具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过程中。例如在教“content”一词时,我便问学生:“Are you content to admit defeat?What if you arenot?”学生们立刻回答说:“No,I’m not content to admit defeat,I will workhardtowin success,”我便鼓励他们说:“Success be-longs to those who work hard”又如在教“Go ahead”的用法时,时值夏日,烈日炎炎。我便说:“It’s quite hottoday,I’m sweating all over,Shall I turn on the air-conditioner?”学生回答“Yes,please,”或“Sure,Ofcourse,”。我又说“Be-sides the above expressions,I can also say‘Go ahead,please’,”此做法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单词,而且也学会了该词的语用场合。另外,学生在大量运用性的实践中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成就感油然而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决非徒然,故自信心大增。这就形成了强烈的有意义的学习心向,促进了学习潜能的发挥。
  
  三、融德育与知识传授为一体,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因此,英语教学应将思想品德教育与语言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的做人之道。例如《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十单元The Fantastic spurt in Technology一文,作者通过对交通运输业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指出新技术日新月异,正在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学习该文时,教师可通过教学启发教育学生发奋学习,做好准备迎接新技术的挑战,培养其为中华腾飞而献身的使命感。第一册第九单元The Brain——The Most Powerful Compumr in the Univeme告诉人们人脑的潜能只利用了1%,教师可以此激励学生充分利用大好时光,用知识武装自己去探索宇宙中无限的奥秘, 以造福人类。第二册第一单元Is There Life on Earth?的作者以诙谐的笔调向人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人类在毁灭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借此教师可向学生提出What can you do to protect our earth?供学生讨论,以此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如第三册第五课The Day Mother Cried讲述了为供养两个孩子上学而顽强拼搏、不断学习、努力工作的美国母亲的故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说明了母亲那坚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Is it easy for your parents to sup port your study here?Do you understand your mother?What ale you going to dofor your mother and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供学生讨论。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回报母亲,报效祖国。再如第二册第五单元通过一件小事反映了名人爱因斯坦平易近人的美德;又如第六课,通过一个外科医生的成功之道告诉人们自信心的形成及重要性。诸如此类的文章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这一切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无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运用互联网技术,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除听、说、读、写、译外,还包括社会文化能力。我国已是WTO成员国,各行各业都在与国际接轨。21世纪将是和平、发展、信息的时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文化不断汇集一冲突—选择一融合。长期以来,母语文化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沉淀,用母语的逻辑进行思维和表达导致了交际中大量的误识、误句。作为外语工作者,我们除了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化导人外,还应教会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英语国家及其他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使学生能够认识真实的世界,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掌握地道的英语,排除母语文化及母语思维方式的干扰,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误。
  
  五、鼓励置疑,培养创新能力
  
  “授业、答疑、解惑”为教师之责。如何答疑、解惑?笔者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做铺垫。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耐心倾听,仔细分析,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当学生诘难时,教师应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质疑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或下结论。因为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其思维活动正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他对事物的真实性进行着探索,而只有通过探索才能使人获得正确的认识或新的知识,也只有怀疑和探索才会有发现和创新。因此,教师应主动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了解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获得学习机会,同时对敢于设想创新、另辟蹊径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在做翻译练习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多种句式,选择最佳结构进行翻译,不应给出固定的答案,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
  
  六、指导学生自学
  
  常言道:授人以鱼,仅供一餐;授人以渔,终身享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也就是如何去观察、记忆、想象和思考,进行独立、主动的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既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教育”。鉴于这一点,教师除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外,还应引导学生恰当地选择自学方法。拓宽自学思路,正确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做到听、说、读、写、译齐头并进,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并根据学生的水平、身心特点、个性差异帮助学生拟订切实可行的自学计划,利用学生自学的成功经验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自学局面。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指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还应包括对学生思想品德、思维能力、文化能力、自学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培养。英语教学的素质教育有多种渠道,除了搞好课堂教学外,还可开展有效可行的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和继续。总之,大学英语教师应根据各自学生的不同特点,努力寻找恰当的途径,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 软骨组织工程的兴起为软骨缺损修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们以纤维蛋白凝胶为支架、猪软骨细胞为种子细胞已在裸小鼠和裸大鼠体内培养出稳定的组织工程软骨。但是
摘要 在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着全新的形势,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就业形势严峻。本文分析了在这一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问题 对策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
摘要 目前贫困大学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国家和高校都给予相当的重视。但在解决贫困生问题的过程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引发了一些问题。本文从贫困生存在消极心理现状入手,分析了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矫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矫正    近年来整个社会对高校贫困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
摘要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队伍建设的核心。高校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先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不足是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本文就高校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对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师德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队伍建设的核心。没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就不会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也不可能培养出高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发展整体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构建,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学
摘要 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的共享性、及时性、自主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本文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初步建构,并阐述了其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中职生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剧,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中专生中的适应不良问题、人际关
摘要 当前的学校德育目标不能反映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因此有必要重构学校德育目标,用以指导学校德育实践,减少中职德育工作的盲目性,增强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中职 德育目标 构建    当前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空泛,不能反映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可行性不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由此导致德育效果不甚理想。而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德育目标是进
目的总结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在我院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定期随访的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KP的原因、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49例穿透性角膜移植进行回顾性研究。结
启发式教育不是一种教师有问学生必答的教育模式也不是一种教师自问自答的模式,启发教育是让学生在产生问题时,似懂非懂时教师能够给予正确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