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队伍建设的核心。高校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先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不足是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本文就高校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对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师德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队伍建设的核心。没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就不会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也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
一、加强高校教道建设的特殊重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当在科技文化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应当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较高修养,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这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要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高等学校的教师处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对教师工作这一特殊职业的形象描述。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教师的道德、情操、作风甚至兴趣爱好的教育和影响。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分析,这种由“向师性”、“模仿性”带来的感受,往往甚于其他社会因素可能产生的感受。教师人格的力量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影响。一个品德高尚、作风优秀的好教师,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优良品德形成中的表率和楷模。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学教师的思想道德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培养和成长,而且也间接影响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历来有重视教师思想道德的传统。古人云:“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这说明,即使满腹经纶,但如果道德低下,就不配成为教师。教师不但要知识渊博,而且思想要先进,道德要高尚。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首先,在思想建设方面,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全社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群体,理应成为学习、宣传、运用科学理论的模范和主力。对高校教师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教学中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我们必须坚持“学术有自由,教学有原则”。在学术研究上,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切磋探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教学上,必须坚持按照国家的要求,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无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还是从事自然科学的高校教师,都必须自觉地把捍卫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应有的职责。
其次,在道德建设方面,对高校教师同样应有更高的要求。第一,高校教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体现在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牢固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信念。第二,高校教师应有优良的社会公德。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身教重于言教”的客观要求,决定了他应当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通过言传和身教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使人类创造的优秀精神文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获得发展。第三,高校教师还要有优秀的科学道德和精神,应该把勤奋好学、严谨求实、崇尚真理、开拓进取的精神作为高校教师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种优秀的治学精神和科学作风,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是培养年青一代所必不可少的。第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首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再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灵活的运行机制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措施;此外,从严治校、爱护教师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高校师道建设的具体措施
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在新形势下,发扬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发扬我国教师队伍的优秀作风,不断探索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
第一,应对教师的思想建设实事求是地提出较高的要求,并且在学习培训、进修提高、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工作考核等方面具体落实,真正和教师任职资格的认定挂起钩来。
第二,要加强对教师队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这是思想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道德建设的基础。要从“育人”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行为规范、道德境界的较高要求。提倡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激发他们投身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道德建设要靠学习、宣传、讨论,开展多种活动,如组织师德建设学习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选择德才兼优、有威望的老教师举办讲座等方式,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培养一种自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道德风尚。道德建设也要靠社会实践、社会舆论和典型榜样的力量。应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挂职锻炼等方式,在接近人民群众和参与先进单位的实践等过程中受到教育;应当通过大力宣传社会的和本校的先进人物,发挥榜样的力量,同时批评那些坏人坏事,指出不良行为倾向,分清是非、抵制错误,还可发挥一些治学严谨、品行优秀的老教师的作用,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在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高校对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也要有明确的制度、规范的约束和保障。学校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明确制定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广大教师和管理部门有章可循;要完善并严格实行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制度和必要的奖惩制度,把落实教师思想道德规范与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和晋升、出国进修、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的选拔及各种荣誉称号的授予、以至奖金或津贴的分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思想道德素质作为考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条件;改变高校普遍存在的重业务、轻思想政治和品德修养的倾向,要以明确的导向,引导广大教师向又红又专的方向发展;同时,高校还应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有效的评优活动,大力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那些思想道德素质优秀、教书育人事迹突出、贡献突出、学生称颂的优秀教师大力表彰、给予重奖。
高素质的人才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高等院校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培养和造就一支教学科研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都比较高的教师队伍,完成历史赋予高校的光荣任务。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师德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队伍建设的核心。没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就不会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也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
一、加强高校教道建设的特殊重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当在科技文化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应当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较高修养,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这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要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高等学校的教师处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对教师工作这一特殊职业的形象描述。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教师的道德、情操、作风甚至兴趣爱好的教育和影响。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分析,这种由“向师性”、“模仿性”带来的感受,往往甚于其他社会因素可能产生的感受。教师人格的力量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影响。一个品德高尚、作风优秀的好教师,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优良品德形成中的表率和楷模。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学教师的思想道德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培养和成长,而且也间接影响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历来有重视教师思想道德的传统。古人云:“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这说明,即使满腹经纶,但如果道德低下,就不配成为教师。教师不但要知识渊博,而且思想要先进,道德要高尚。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首先,在思想建设方面,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全社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群体,理应成为学习、宣传、运用科学理论的模范和主力。对高校教师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教学中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我们必须坚持“学术有自由,教学有原则”。在学术研究上,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切磋探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教学上,必须坚持按照国家的要求,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无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还是从事自然科学的高校教师,都必须自觉地把捍卫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应有的职责。
其次,在道德建设方面,对高校教师同样应有更高的要求。第一,高校教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体现在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牢固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信念。第二,高校教师应有优良的社会公德。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身教重于言教”的客观要求,决定了他应当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通过言传和身教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使人类创造的优秀精神文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获得发展。第三,高校教师还要有优秀的科学道德和精神,应该把勤奋好学、严谨求实、崇尚真理、开拓进取的精神作为高校教师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种优秀的治学精神和科学作风,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是培养年青一代所必不可少的。第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首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再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灵活的运行机制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措施;此外,从严治校、爱护教师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高校师道建设的具体措施
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在新形势下,发扬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发扬我国教师队伍的优秀作风,不断探索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
第一,应对教师的思想建设实事求是地提出较高的要求,并且在学习培训、进修提高、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工作考核等方面具体落实,真正和教师任职资格的认定挂起钩来。
第二,要加强对教师队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这是思想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道德建设的基础。要从“育人”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行为规范、道德境界的较高要求。提倡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激发他们投身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道德建设要靠学习、宣传、讨论,开展多种活动,如组织师德建设学习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选择德才兼优、有威望的老教师举办讲座等方式,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培养一种自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道德风尚。道德建设也要靠社会实践、社会舆论和典型榜样的力量。应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挂职锻炼等方式,在接近人民群众和参与先进单位的实践等过程中受到教育;应当通过大力宣传社会的和本校的先进人物,发挥榜样的力量,同时批评那些坏人坏事,指出不良行为倾向,分清是非、抵制错误,还可发挥一些治学严谨、品行优秀的老教师的作用,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在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高校对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也要有明确的制度、规范的约束和保障。学校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明确制定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广大教师和管理部门有章可循;要完善并严格实行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制度和必要的奖惩制度,把落实教师思想道德规范与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和晋升、出国进修、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的选拔及各种荣誉称号的授予、以至奖金或津贴的分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思想道德素质作为考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条件;改变高校普遍存在的重业务、轻思想政治和品德修养的倾向,要以明确的导向,引导广大教师向又红又专的方向发展;同时,高校还应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有效的评优活动,大力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那些思想道德素质优秀、教书育人事迹突出、贡献突出、学生称颂的优秀教师大力表彰、给予重奖。
高素质的人才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高等院校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培养和造就一支教学科研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都比较高的教师队伍,完成历史赋予高校的光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