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贫困大学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国家和高校都给予相当的重视。但在解决贫困生问题的过程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引发了一些问题。本文从贫困生存在消极心理现状入手,分析了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矫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矫正
近年来整个社会对高校贫困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当前贫困生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经济资助上,对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贫困生心理的“扶贫”要超过物质救助,所以我们要积极去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
从总体上讲,大多数贫困生心理比较积极、健康,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消极心理因素。
1 自卑敏感心理
自卑和敏感是贫困生身上最常见的消极心理状态。有些贫困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坦然面对贫困,当他们与周围同学对比显示出因经济拮据而无法正常支付日常学习和生活费用时,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挫折感。他们常常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将自己放在一个弱势的位置上,在同学的面前抬不起头来,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这种心态的继续发展容易导致贫困生自信心严重缺失。
2 焦虑、心理负荷严重超载
由于经济上的窘迫,这些学生思想上背负的压力特别大,心理负担沉重,他们会常常考虑自己的生活来源、家庭负担和前途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常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精神上高度紧张,情绪上烦躁不安,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 自我封闭
大部分的贫困生在内心中十分渴望与身边的人进行交往,但是基于现实的经济原因,他们又担心过多的交往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物质负担。经济的落差使他们在与别人交流时出现心理的失衡,自卑的心态让他们担心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采取冷淡、回避的态度和行为,不愿或者怯于与别人交往,在心灵深处人为地设置了一道屏障,阻隔了外界和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让他们成了别人眼里孤僻和难以相处的群体。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
4 厌学心理
大多数贫困生学习都十分认真刻苦,努力摆脱家庭经济的困境的愿望让他们总是充满学习的动力。我曾对自己所带学生的成绩做过一次分析,在2008-2009学年,我院共有2100名学生,其中将近800名学生获得奖学金,这其中贫困学生达到50%以上。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有厌学心理,学习成绩较差。生活的贫困使他们常常产生一种挫折感,对未来充满悲观和迷茫,找不到解决的方法,错误地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赶上和超越别人,不管学习怎么样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并尝试用消极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随意旷课逃学、功课大面积不及格,甚至会产生希望早点被退学回家的极端想法。
二、贫困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
1 个人认知态度的影响
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既可能是由于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也可能是受父母所从事职业的影响——即都是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和学生本身的优劣无关,所以贫困不应当成为贫困生感到自卑的理由。但在现实生活中,相当部分的贫困生不能正确面对现状,他们错误地将贫困看做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有些学生会向周围的人隐瞒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愿意接受资助。还有些学生在得到物质资助后,会产生“乞讨”的感觉,精神上因此而陷入深深的自卑和低落中。当然还有小部分贫困生认为获得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旦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照顾时,心里就不痛快,烦恼、愤怒的情绪随之而生,为其产生心理问题埋下隐患。
2 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处于社会信息前沿和知识前沿,各种社会的思潮也充斥着校园的各个角落。追求时尚、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也慢慢在校园里形成风尚,一些学生常处于浮躁和彷徨之中。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一般大学生同样的心路历程,但由于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更加务实,也更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消费水平对比之下的巨大落差更是加剧了贫困生心理的失衡,自卑和抑郁感往往会随之而来。
3 学校环境的影响
多数贫困生来自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当地的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的发展,进入大学后感到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所以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此外,高校目前在解决贫困生问题时往往重物质资助,轻心理疏导,有些高校对贫困生资助方式不当,形式化地搞一些义务劳动或感恩之类的活动,使得贫困生在精神上遭打击,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导致自卑、抑郁、叛逆心理加重。
三、贫困生消极心理的矫正
贫困生消极心理因素的长期存在会严重阻碍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忽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会影响校园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因而,了解和正确认识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它们各自产生的原因,并相应地给予帮助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1 帮助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自信是面对生活、取得成功的基础,而全面准确地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是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矫正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就要教育引导贫困生学会对自己做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教他们学会用乐观的、发展的眼光去洞察社会和人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与挫折,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时我们应积极地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发现和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可以根据他们的特长和爱好,鼓励他们到学生社团中任职,让他们在锻炼中提高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自信,逐步摆脱自卑、封闭的消极心理。
2 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广泛进行挫折教育
高校应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推广心理咨询,提高心理咨询在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方面的作用,建立一支既有规模又具备较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通过集体咨询、个别谈话咨询、电话咨询以及通信咨询等方式,发现存在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主动进行了解、干预,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心理咨询专家对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给予广泛的、有针对性的引导。
此外,还应在学生中普及挫折教育,教会他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失败和挫折,使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人生道路上无法 避免的事情,不要把挫折单纯地看成是失败,应当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挫折,不回避、不气馁,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战胜挫折的坚定信念,在挫折和困境中磨炼自己。
3 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我们应当多了解贫困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应当在全校范围内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促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积极、有意义的活动,比如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班级间各种竞赛等。通过活动的开展,使贫困生增进与同学的交流和了解,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可以考虑在这些活动中给贫困生进行适当的分工,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自己的能力被肯定,使他们能够不断表现自己,消除怕与别人交往的心态,最终由被动交往变为主动交往。总之要不断为贫困学生融入集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他们逐步摆脱自我封闭。
4 营造良好氛围,创造贫困生心理健康环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贫困生之所以会产生封闭、偏激等心理,不完全是由贫困生的主观原因导致的,这里面存在诸多客观因素,诸如外在评价、周围环境等。有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在潜意识中会歧视贫困生,故意疏远,不愿意与之交往,或者故意在贫困生面前展示自己在经济上的优越感,这种情况特别容易诱发贫困生敌对和偏激的心理。因此,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工作必须了解他们身边的人和事,经常性做好普通同学的工作,让其他学生正确认识贫困,消除对贫困生的歧视,在可能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提倡正确的文明之风、勤俭之风,在校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抵制各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思潮,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5 建立健全贫困生帮扶体系
家庭贫困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给予贫困生物质帮助,是对他们进行心理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高校要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助学解困体系,切实发挥奖助学金对贫困生的帮扶作用,避免流于形式。同时,积极开展“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活动,在物质资助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调适,让贫困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社会,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奉献社会,升华自己的人格和灵魂。
总之,做好贫困生的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它直接影响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持续发展。深入研究贫困生心理课题,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致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矫正
近年来整个社会对高校贫困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当前贫困生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经济资助上,对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问题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贫困生心理的“扶贫”要超过物质救助,所以我们要积极去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
从总体上讲,大多数贫困生心理比较积极、健康,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消极心理因素。
1 自卑敏感心理
自卑和敏感是贫困生身上最常见的消极心理状态。有些贫困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坦然面对贫困,当他们与周围同学对比显示出因经济拮据而无法正常支付日常学习和生活费用时,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挫折感。他们常常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将自己放在一个弱势的位置上,在同学的面前抬不起头来,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这种心态的继续发展容易导致贫困生自信心严重缺失。
2 焦虑、心理负荷严重超载
由于经济上的窘迫,这些学生思想上背负的压力特别大,心理负担沉重,他们会常常考虑自己的生活来源、家庭负担和前途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常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精神上高度紧张,情绪上烦躁不安,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 自我封闭
大部分的贫困生在内心中十分渴望与身边的人进行交往,但是基于现实的经济原因,他们又担心过多的交往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物质负担。经济的落差使他们在与别人交流时出现心理的失衡,自卑的心态让他们担心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采取冷淡、回避的态度和行为,不愿或者怯于与别人交往,在心灵深处人为地设置了一道屏障,阻隔了外界和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让他们成了别人眼里孤僻和难以相处的群体。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
4 厌学心理
大多数贫困生学习都十分认真刻苦,努力摆脱家庭经济的困境的愿望让他们总是充满学习的动力。我曾对自己所带学生的成绩做过一次分析,在2008-2009学年,我院共有2100名学生,其中将近800名学生获得奖学金,这其中贫困学生达到50%以上。但是也有一些贫困生有厌学心理,学习成绩较差。生活的贫困使他们常常产生一种挫折感,对未来充满悲观和迷茫,找不到解决的方法,错误地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赶上和超越别人,不管学习怎么样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并尝试用消极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主要表现为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随意旷课逃学、功课大面积不及格,甚至会产生希望早点被退学回家的极端想法。
二、贫困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
1 个人认知态度的影响
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既可能是由于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也可能是受父母所从事职业的影响——即都是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和学生本身的优劣无关,所以贫困不应当成为贫困生感到自卑的理由。但在现实生活中,相当部分的贫困生不能正确面对现状,他们错误地将贫困看做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有些学生会向周围的人隐瞒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愿意接受资助。还有些学生在得到物质资助后,会产生“乞讨”的感觉,精神上因此而陷入深深的自卑和低落中。当然还有小部分贫困生认为获得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旦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照顾时,心里就不痛快,烦恼、愤怒的情绪随之而生,为其产生心理问题埋下隐患。
2 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处于社会信息前沿和知识前沿,各种社会的思潮也充斥着校园的各个角落。追求时尚、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也慢慢在校园里形成风尚,一些学生常处于浮躁和彷徨之中。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一般大学生同样的心路历程,但由于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更加务实,也更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消费水平对比之下的巨大落差更是加剧了贫困生心理的失衡,自卑和抑郁感往往会随之而来。
3 学校环境的影响
多数贫困生来自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当地的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的发展,进入大学后感到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所以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此外,高校目前在解决贫困生问题时往往重物质资助,轻心理疏导,有些高校对贫困生资助方式不当,形式化地搞一些义务劳动或感恩之类的活动,使得贫困生在精神上遭打击,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导致自卑、抑郁、叛逆心理加重。
三、贫困生消极心理的矫正
贫困生消极心理因素的长期存在会严重阻碍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忽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会影响校园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因而,了解和正确认识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它们各自产生的原因,并相应地给予帮助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1 帮助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自信是面对生活、取得成功的基础,而全面准确地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是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矫正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就要教育引导贫困生学会对自己做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教他们学会用乐观的、发展的眼光去洞察社会和人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与挫折,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时我们应积极地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发现和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可以根据他们的特长和爱好,鼓励他们到学生社团中任职,让他们在锻炼中提高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自信,逐步摆脱自卑、封闭的消极心理。
2 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广泛进行挫折教育
高校应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推广心理咨询,提高心理咨询在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方面的作用,建立一支既有规模又具备较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通过集体咨询、个别谈话咨询、电话咨询以及通信咨询等方式,发现存在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主动进行了解、干预,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贫困生克服心理障碍。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心理咨询专家对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给予广泛的、有针对性的引导。
此外,还应在学生中普及挫折教育,教会他们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失败和挫折,使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人生道路上无法 避免的事情,不要把挫折单纯地看成是失败,应当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挫折,不回避、不气馁,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树立战胜挫折的坚定信念,在挫折和困境中磨炼自己。
3 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我们应当多了解贫困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应当在全校范围内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促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积极、有意义的活动,比如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班级间各种竞赛等。通过活动的开展,使贫困生增进与同学的交流和了解,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可以考虑在这些活动中给贫困生进行适当的分工,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自己的能力被肯定,使他们能够不断表现自己,消除怕与别人交往的心态,最终由被动交往变为主动交往。总之要不断为贫困学生融入集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他们逐步摆脱自我封闭。
4 营造良好氛围,创造贫困生心理健康环境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贫困生之所以会产生封闭、偏激等心理,不完全是由贫困生的主观原因导致的,这里面存在诸多客观因素,诸如外在评价、周围环境等。有些家境较好的学生,在潜意识中会歧视贫困生,故意疏远,不愿意与之交往,或者故意在贫困生面前展示自己在经济上的优越感,这种情况特别容易诱发贫困生敌对和偏激的心理。因此,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工作必须了解他们身边的人和事,经常性做好普通同学的工作,让其他学生正确认识贫困,消除对贫困生的歧视,在可能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提倡正确的文明之风、勤俭之风,在校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抵制各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思潮,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
5 建立健全贫困生帮扶体系
家庭贫困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给予贫困生物质帮助,是对他们进行心理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高校要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助学解困体系,切实发挥奖助学金对贫困生的帮扶作用,避免流于形式。同时,积极开展“受助者助人”、“爱心传递”等活动,在物质资助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调适,让贫困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社会,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奉献社会,升华自己的人格和灵魂。
总之,做好贫困生的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它直接影响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持续发展。深入研究贫困生心理课题,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致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