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语文如何创造性地与文本对话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y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即解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教师即开发,我们应当遵循的是以人为本,而决不是以书为本。所以,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新的处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超越文本。
  教室即成长,教室是学生“生长”的沃土和“成长”的摇篮,不是“圈养”知识的奴仆。学生即创造,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舞台,让学生登台表演,创造性地和文本对话。怎么做?
  一、摸索: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认知心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今天的高效课堂,学案被提到越来越高的位置。在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莫高窟》学案时,起始部分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读了课题,自己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2.自己想采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学贵有疑,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了学习效率。拓宽部分我设计的问题其中有“如果将课文改成导游词,说给大家听,怎样说才能打动大家呢?”这一问题的融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导学也是导问,按照杜威的话说“在经历中学会体验。”这个过程就是“用手体验蜡烛灼伤”,以此自我完成对答案的摸索及建构。
  二、体验:在品读中感悟文本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不仅把书读起来,还要读出味来。”让学生充分地去品读,去感悟,读出酸、甜、苦、辣来,在品读与感悟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本对话。并得以升华与创新。
  如在教学《莫高窟》小组交流时,可以设计:“请同学们画出你最喜欢的语句,相互美美地读一读,表达你对最关注的敦煌文化的喜爱。你还可以运用什么形式表达你对莫高窟的喜爱,说说看。”然后小组汇报交流。
  在这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创造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条件,表达自己的情感,畅谈自己的感受。
   三、实践:在活动中拓展文本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本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展文本。
  1.剧本表演式:通过学生即兴地自编自演,拓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学习了《负荆请罪》《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课文,以教材为剧本,组织学生自发排演课本剧,通过惟妙惟肖地表演,既揣摩了人物性格,又从更深层次理解了课文。
  2.精品赏析式:学习了一些名家名篇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赏析,拓宽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如学习了老舍的《草原》一文后,我们让学生回顾、赏析了《济南的冬天》使学生对老舍的作品有了一个全面而又感性的认识。
  3.现场采访式:在学完一些科普类课文之后,我们可以模仿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节目形式开展专题研讨,如:在學习了《大自然的文字》之后,老师成了“崔永元”,学生代表成了特邀嘉宾,有生物学教授、气象专家、地质学家、环保卫士、考古工作者,前排学生成了现场观众,后排学生成了电视观众,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研讨会。
  4.竞赛评比式: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评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的知识,如:在学《安塞腰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时进行朗读比赛,成语比拚等。学生在比赛中对安塞腰鼓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悟。
  5.想象续编式: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如《爱之链》:乔依醒来之后……《滥竽充数》:南郭先生逃出了宫殿……
  四、探究:带着问题走出文本
  张庆老师曾说过:教师要领着学生在教材中走一个来回。意思是说:阅读教学只有源于文本,超越文本,文本才能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功能。在阅读中,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受到了情感熏陶,一定会有所感悟。然而,知识的理解与获得不应只满足于某个知识点本身。而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思路,在生活与书本、课内与课外的相互渗透中,达到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让学生在游离式的跳跃性问题情境中,始终被一种“不愤不悱”的问难情绪所激发,追求着更开放的思维空间。在这种情形中,问题的确定性与答案的单一性,就将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学了《山谷中的谜底》,学生便会问:暂时的退让固然可以保全自身以利再战,难道不畏强暴勇往直前就是错的吗?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文本,走向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中寻找答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努力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突出自主,张扬个性,学生才会理解言中之境、言中之意、言中之情,从而盘活课堂,激活学生,用活资源,活用文本,彻底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地完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自由自在地创造性地与文本对话。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创设探究情境,巧妙点拨引导,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探究思维,教给学生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教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尊重学生;激发探究兴趣  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一个智商再高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探索的冲动一旦泯灭于
[摘要] 新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关键词]开放性综合性过程性探究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这些全新的理念绝不能停留在教师的口中,也不能仅
摘要: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在新课标下怎样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素质昵? 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是很重视培养和训练语感能力的。贯彻新课标和传统教学并不矛盾,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语言的训
期刊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痛苦万分。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
期刊
每个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不仅具有维持个体生存的一般功能,同时还有促进生长发育,易化学习,形成记忆,以及缓解紧张情绪等特殊意义。睡眠是健康不可缺少的重
本研究我们心荧光素(Fluorescein)作光学基因,并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合成了新的含活性环氧环的荧光探针3-环氧丙氧基荧光素(EPF,图1).该探针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和乙醇,并且具有长
聋生的作文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探索聋生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触及较多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类的课题,今天,我想谈谈有关如何训练聋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这一方面的一点体会。  与作文离不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一样,作文同样也离不开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人们常说观察是学生作文内容的源泉,这则要补充一句:语言文字能力是学生作文的加工厂。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假如作文是成产品,观察是原材料,不难看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世界,让学生体验亲历生活,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生活,紧系生活之源,引领学生从体验和感悟中探求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进而获得情感发展。或许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永保魅力,永保潜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之源亲历生活关注生活认识生活     在面向学生的教育时,必须面向他们的生活。因为,一切知识都源于生活。只有来自生活的知识才是真知,也只有把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