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的推敲,审慎的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4747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审问”“慎思”“明辨”是我们思维活动的一种进阶,属于批评性思维的范畴。而批判性思维是我们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疑点重重,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时,仔细的推敲,审慎的思考,做出恰当的提问与合理的论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唐雎不辱使命》进行质疑、肯定与论证。
  一、史料的批判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个篇目,描写了魏人唐雎被安陵君派遣出使秦国,与秦王争辩,打消了秦王明目张胆地“偷窥”安陵一地的“膨胀之心”。文章的记述引人入胜,把唐雎与秦王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但文章的内容疑点重重,值得质疑。
  (一)“唐雎使于秦”的真伪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真的被安陵君派遣出使秦国吗?缪文远先生在《战国策考辩》中指出:“《策》文所载为安陵君说秦之唐且,其人之存否已属疑问。吴正曰:‘魏安厘王十一年,唐且说秦。……且为魏说秦时,九十余,至与信陵君语,相去十年,已百岁。为安陵使秦,有灭韩亡魏之言。魏亡在始皇二十二年,上去说秦凡四十二年,决不存矣。’吴氏之说,极中肯綮。吴氏又以为战国有数唐且,仍不免为伪史所迷。”[1]疑点是唐雎生活的两个时间相距甚大,唐雎不可能活那么久。
  唐雎“九十余”的这一说法,可见于《战国策·魏策四·秦魏为与国》:“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余,謂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2]也见于《史记·魏世家第十四》:“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3]
  郭人民在《战国策校注系年》中校注:“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二十二年灭魏,策文有灭韩亡魏之语,事在魏亡后可知,安陵乃魏之封君,封地五十里,距魏都约百里,而秦以五百里易安陵,当在灭魏之年,此策当系于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4]
  魏国灭亡的时间可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5]
  这五段材料,主要是时间点证实的问题。
  一是魏安厘王十一年。根据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中《列国纪年订正表》,魏安厘王十一年,是周国的四十九年,秦国的四十一年,也是公元前266年。[6]
  二是始皇二十二年。根据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中《列国纪年订正表》,始皇二十二年,是魏王假三年,也是公元前225年。[7]
  魏安厘王十一年(公元前266年)与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两时间相距41。如果魏安厘王十一年时,唐雎是“九十余”,那么到了始皇二十二年,唐雎则是一百三十多岁了,唐雎能活这么长吗?因此,“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是真是伪,便可判定。
  (二)安陵之地的存在
  缪文远先生在《战国策考辩》中也质疑了安陵之地存在与否的问题?他认为:“关于安陵之归属,亦应加讨论。程恩泽云:‘安陵即鄢陵也。……《水经注》,安陵一名富平。陈留风俗传,尉氏安陵乡,故富平也。尉氏在今鄢陵县北。’狄子奇曰:‘今鄢陵县西北有安陵城。’(《国策地名考卷十二》)又安、鄢古韵同在元部,可通用。顾观光云:‘魏策之安陵君,《说苑》作鄢君,明是一地,但鄢陵久为秦有,而安陵至战国末尚存,(策有‘灭韩亡魏’之语,当在始皇二十二年。)此则传闻异辞,当在阙疑之列矣。’(《七国地理考卷五》)顾观光所谓鄢陵久为秦有,当是指秦昭王二十四年(前283年),穰侯率秦兵攻魏大梁时,有客谓穰侯曰,‘君(攻魏)得许、鄢陵以广陶’(《魏策四穰侯攻大梁章》),知鄢陵在此年之前已入于秦,下距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已历五十八年。依程、顾二氏所考,安陵即鄢陵。”[8]
  缪文远先生还考辩有:“即令安陵其时尚存,秦始皇以‘灭韩亡魏’之兵威,但遣偏师一支,安陵旦夕可下,何须卑辞以求易地耶?余意此《策》依托之迹显然。林氏《纪年》(林春溥《战国纪年》)、黄氏《编略》(黄式三《周季编略》)、顾氏《编年》(顾观光《国策编年考》)及于《表》并击此章于秦始皇二十二年,以秦灭魏在此年也。此《策》既与史事不合,如上所考论,则诸家击年俱属非是。”[9]
  二、文本的批判
  (一)“使人谓”转述语
  文本中出现第三者“使人谓”的转述语:“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使者,作为第三者,他与安陵君对话的时候,他能说“寡人”吗?“寡人”是上古诸侯自谦之称,而使者要转述的话,只能称“秦王”或是“大王”。但是,古人的“使人谓”转述语不同于我们的现代汉语,他可以直接转述,无须改变人称。
  这样的例子在《战国策》里就有很多,如《齐三·楚王死太子在齐质》:“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赛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10]《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使人谓之曰:‘晋阳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11]《魏一·张仪欲穷陈轸》:“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12]《魏三·齐欲伐魏魏使人》:“魏使人谓淳于髡曰:‘齐欲伐魏,能解魏患,唯先生也。’”[13]《魏四·魏攻管而不下》:“信陵君使人谓安陵君曰:‘君其遣缩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为持节尉。’”[14]《燕一·苏代过魏》:“齐使人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封泾阳君,秦不受。’”[15]《燕二·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曰:‘臣闻离齐、赵,齐、赵已孤矣,王何不出兵以攻齐?’”[16]
  “使人谓”这种写法,《史记》也沿用许多。如《史记·秦本纪第五》:“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17]《史记·高祖本纪第八》:“周市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18]《史记·魏世家第十四卷》:“赵使人谓魏王曰:‘为我杀范痤,吾请献七十里之地。’”[19]   (二)“剑”从何来
  文本中出现“挺剑而起”,“剑”从何而来?与秦王面对面谈话,秦王允许对方带“剑”吗?缪文远先生在《战国策考辩》中质疑说:“本章策文亦与秦制不合。《史记刺客传》云:‘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策》言唐且‘挺剑而起’,吴师道颇以为疑,疑之是也。时秦始皇方与东方诸国全力相搏,岂得容唐且带剑上殿哉!”[20]
  《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21]清代林云铭在《古文析义·卷六》中说得更透彻:“篇内有‘灭韩亡魏’之语,似在始皇二十二年以后之事。时三晋(即韩赵魏)皆属秦,何处更容得安陵五十里之地?且荆轲事在先,彼时犹以督亢图藏匕首而进,兹何独许唐雎带剑上殿耶?纵令此回安陵尚存,唐雎果有劫秦之事,始皇亦未必肯学齐桓,不背曹沫也。(曹沫是鲁国将军,与齐战,三败北,鲁献地以和。随后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柯,曹沫以匕首劫桓公,桓公尽归鲁地)但其文摹写人神,大为孱弱吐气。”[22]
  “荆轲刺秦王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27年,可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23]而“唐雎出使秦事件”则发生在公元前225年,此时的秦王经历了荆轲刺他事件,他必然提高警惕,注意采取防范,避免被刺事件的再次发生。并且秦王是一个比较多疑之人,一般侍卫带武器防守不得近殿。唐人李冗在《独异志·卷下·优旃》中这样记载秦王的多疑与规定:“秦优旃侍始皇,立殿上。秦法重,非有诏不得辄动。时天雨甚,武士被盾立于庭,优旃欲救之,戏曰:‘被盾郎,汝虽长,立雨中;我虽短,立殿上。’始皇闻之,乃命徙立庑下。”[24]侍卫虽然尽责职守,但雨中不得入檐下避雨,何况他人入殿内。
  而《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也同样记载这段有趣的事情:“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优旃见而哀之,谓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皆曰:‘幸甚。’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居有顷,殿上上寿呼万岁。优旃临槛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诺。’优旃曰:‘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25]虽然故事所说的是优旃体恤卫士于雨中站岗守卫之苦,另从侧面看出秦始皇的多疑与防范之严密,岂容外人近身?刺客更无从下手。
  秦始皇的多疑與谨慎,也表现在他下达“大索逐客”[26]命令中,将所有原籍不是秦国的外来人员全部驱逐出境。起因是韩国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间谍来秦,游说秦王在关中修一条水渠,这是一项极大的工程。韩国想借秦王修这一水渠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并消耗秦国的时间与军力,借此来转移秦国的战略目标,减轻韩国的生存压力。事情败露后,秦始皇下达了“大索逐客”令,不再相信外人。
  而对于唐雎这种外国的使者来朝拜,更是格外的小心检查与排查,层层把关,岂容唐雎带“剑”入殿觐见?况且荆轲刺秦王时,燕国与秦国矛盾重重,荆轲欲见秦王着实不易,只能带着装樊於期的首级匣与燕督亢地图去见秦王,并把匕首藏匿于燕督亢地图之中,匕首才得蒙混携带进入。而唐雎没有献物的机会,“剑”能藏于袖中?能藏于身上?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把“剑”的存在。
  三、写法的肯定
  (一)夸大事实的写法
  本文有意识夸大或虚构事实,“最明显的特征是夸大其辞一般是由说士出场,通过游说使君王或当权者改变主意,扭转了局面。”[27]
  夸大事实的写法,如秦王夸张的“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秦王夸张的“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夸大的“士之怒”:“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夸大的“士必怒”:“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通过“士可杀而不可辱”,表达了策士维护独立的人格与尊严。
  君王或当权者改变主意,扭转了局面的写法,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此句话,同时也是借秦王之口,极力夸大唐雎有勇有谋,要不然安陵早就被灭了。
  缪文远先生在《战国策考辩》中也指出《战国策》文的夸大之辞:“《策》文载唐且胁迫秦始皇之语,诸如‘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皆天人感应之谈,荒唐悠谬之说,以始皇之雄略,安肯便长跪而谢乎?”[28]
  (二)记言论事的写法
  《唐雎不辱使命》主要是采用记言论事的写法。记言部分紧扣时事,言中及事,是对时事的分析。并且所谈事情的进展,往往与言论者的分析有关。言论者与听者都不是旁观者的身份,而是被动地接受与介入事情发展的过程,成了当事者的角色,结果是参与其中了。如秦王所说的时事是“秦灭韩亡魏”,在此背景之下,秦王要挟安陵君,想通过“易地”的办法,无须战争方式就可以豪夺安陵之地。又因魏国是安陵附庸国的宗主国,现宗主国已经灭亡了,所以秦王有持不恐地步步进逼,威吓安陵君:“安陵君其许寡人!”纯粹是威胁命令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是指责安陵君不识抬举的口吻;“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则是故意激发与制造矛盾的口吻。
  (三)人物细节的写法
  人物心理、行为与语言的细节描写最能外显人物的性格,增强文章的渲染力与感染力。
  心理描写,如描写秦王的蛮横,则是描写秦王的“不说”,秦王的“怫然怒”。描写秦王的愧意,则是“色挠”。
  行为描写,如描写秦王的屈从,则是“长跪而谢之”。描写唐雎勇敢的行为,则是用“挺剑而起”,好像“剑”就在唐雎的身边,随手便能抓到,“挺剑而起”的描写,形象比较高大,给人以震憾。不管此“剑”是否存在,但此“剑”一定是一把正义之“剑”。   语言描写,如描写秦王恃强凌弱的语言,则是“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描写秦王炫耀武力的语言,则是“且秦灭韩亡魏”。描写秦王假意安抚的语言,则是“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描写秦王尊重安陵君的语言,则是“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描写秦王欲安罪名的语言,则是“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些语言尽显秦王狡诈的威胁利诱,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意欲压服唐雎,使他服软,轻松捧上安陵国土。可秦王料想不到的是唐雎竟然毫不畏惧,轻轻一句:“否,非若是也。”把秦王无理的责难给顶了回去。并且理直气壮的重申安陵君守卫国土的理由:“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而描写秦王撕去虚伪面具,露出狰狞嘴脸的语言,则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描写秦王说出软话的语言,则是“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对《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批判性思维,清人余诚的观点是:“以吕政之暴横而雎仗剑数语,至使竦惧谢罪,妙人妙事妙文。按《通鉴》始皇十七年灭韩,二十二年灭魏。篇中有灭韩亡魏等语,唐雎之使自应在二十二年之后,其事之有無,殊不可靠。或曰:此辩士之寓言。”[29](《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四)而清人高嵣则认为:“凛凛有生气,读之快意,不必论其事之有无。”[30](《国策钞》卷下)而我们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解读,必须对文本进行探究、质疑、提问,并拿出合理的论证,这才是严谨学习的一种科学解读态度。
  参考文献:
  [1][8][9][20][28]缪文远.战国策考辩[M].北京:中华书局,1984:256,256,257,256,257.
  [2][21]张清常.王延栋.战国策笺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655,845.
  [3][5][17][18][19][23][25][26]韩兆琦译注.史记(全九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0:3570,506,506,367,801,3572,7401,495.
  [4]郭人民著.战国策校注系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515.
  [6][7]杨宽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191,1195.
  [10][11][12][13][14][15][16]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上下册)[M].成都:巴蜀书社,1987:359,595,803,868,916,1049,1080.
  [22][29][30]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第二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88,88,89.
  [24](唐)李冗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独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8:63.
  [27]裴登峰.战国策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30页.
其他文献
语文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通常用什么教”的材料,课堂教学教什么内容,需要对教材进一步加工,做到“教材内容教学化”。“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为使具体情境中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
经典名著大都是成人或前人的作品,由于兴趣习惯、知识基础、生活阅历、经验观念等差异,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与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点拨。否则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偏差。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它要求“要
阅读古诗词是读者实现与历史人物对话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古诗词诵读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弘扬及继承。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让学生从古诗词鉴赏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本文结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摭谈古诗词诵读鉴赏的一些策略。  一、培养学生细腻的品读力  古诗词有多种题材,所表达的情感也体现在多个方面,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才能感悟,并实现与诗人
语文重在作文,作文重在材料,材料重在积累。但是中学生却最怕作文,多数人认为“没有话可说,即使有了不知怎么说”。不难看出,写作材料的匮乏,是导致学生产生怕作文,甚至厌作文的主要因素。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解决“无米之炊”,就成为学生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社会风尚与真挚细腻的个人情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而贴近生活、真情实感
海南省琼中县教师培训管理中心教研员  “独语”是独自说话,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是作者在交流过程中,排除他人的参与,将视野转向自己的心灵深处的内心独白。而“独语体”散文,是作家对自身的审视,通过强化自我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感,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个体性体验,以及对自我的生命体验和灵魂揭示,是一种内省式的审美追求。[1]而《陋室铭》是刘禹锡长庆四年(824年)夏,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
一、课例实施背景   字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立言之本,是增强学生表达与阅读能力的基础。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汉字的表意功能,字词教学往往是结合课下注释或手头的参考资料浅尝辄止,只告诉学生这个字作什么意思解释,至于这个字为什么这么解释,却往往避而不谈。在这种不讲技巧性的字词教学方法下,学生能做的只能是死记硬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也提出了汉字教学的问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教师  关于高中生写作教学的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这样说的:“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又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在目标之前所说的这些实施建议,照理来说当是写作教
金复耕,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教师。  语文教材当然很重要,它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显性呈现、具体载体,是师生对话互动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他还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老师的善于运用。”[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创造性地使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文本的选择,教材是以单篇或者节选的形式呈现的;对于文本的解读,需要还原到整部作品中,或者回归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来寻找作者或编者的意图,这样有利于理解作品的整体思想。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理解文本,有利于我们正确地选择文本适合学生的价值内涵。  一、从《晏子春秋》看《橘逾淮为枳》的文本价值  (一)文体辨识:文本理解的方向和路径  1.《晏子春秋》的文体辨识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
部编教材更强调教材内部的有机联系,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材体系,同时单元内部的联系更趋紧密,这一点在每册的“活动·探究”单元体现尤为鲜明。“活动·探究”单元以活動为载体,强调综合,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板块之间在能力训练上呈现清晰的递进关系。教学“活动·探究”单元我们要有整体思维,突出板块之间的联系,融合读写教学,渗透阅读策略,整合教学与活动,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我们以九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