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以冲突的八年之痒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以八年闹一次
  
  看看这张时间表:阿以1948年、1956年、1965年、1973年、1982年爆发五次中东大战,几乎每八年大打一次。1987年巴发动首次"起义",持续六年。1993年以巴签署奥斯陆协议,和平进程持续将近八年后,2000年9月巴发动第二次"起义",持续至今。阿以之间为什么差不多每八年就要闹一次?
  冷战时期,阿以五次恶战,背后是美苏争霸和纵容,中东成为全球最大的军火市场和试验场。阿方屡战屡败,每次失利后都不甘心,在民族解放和宗教精神鼓舞下,购军火备战。随着武库充实,反对犹太复国呼声也直线上扬。
  苏联解体后,美国独霸中东,大打也就没了对手和可能,美国成为和谈的主要调解人。阿拉伯温和派醒悟,战争是在为别人火中取栗当炮灰,大势所趋下,开始和平进程。然而强硬派不屈不挠,采用游击战甚至自杀爆炸为斗争手段。和谈也就始终边谈边闹,当和谈涉及核心问题,矛盾积累,事态闹大,在国际干预下又重返和谈桌。
  阿以冲突交织着民族、宗教和利益等矛盾,在外来干预下就更加错综复杂。无论战争还是和谈、军事或是政治,不过是反复较量的手段。谈不下去便打,打不下去了便再谈,民族和解之途起伏曲折,矛盾积累必然会爆发。这个缓慢转换过程有长有短,取决于国际环境、突发事件等偶然性,但大致为8年。这个必然性是阿以基本矛盾所决定的。
  
  结怨在圣地
  
  半个多世纪的阿以冲突有着深深的历史渊源背景。
  这一方圣土古称迦南,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两个民族的共同故土,孕育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和人类历史最悠久的灿烂文明。阿拉伯人曾和犹太人在此长期和平共处,甚至共同抗击入侵。历史上,他们和基督教及欧洲列强的矛盾更长久,欧洲人欺压犹太人的历史更长久而下手更狠。
  犹太人遭受千年大流散的苦难,格外渴求有自己的国家庇护。联合国在美国支持下于1947年11月作出建立犹太和阿拉伯两个国家的181号决议。
  犹太人对此欢天喜地,阿拉伯人则无法接受。就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以间爆发大战,从此阿以厮杀半个世纪,仅大战就五次。惨痛损失,终于使双方明白,和平共处才是两个民族在这块圣地上生存的惟一选择。埃及总统萨达特于1977年11月19日以非凡勇气访问以色列,伸出民族和解之手,揭开阿以和平之途序幕,然而,他被阿拉伯世界孤立,直到10年后,和谈之途才被阿拉伯国家普遍接受,土地换和平成为中东的历史潮流。
  然而,由于历史、民族、宗教纠纷和外来插手,阿以和解之途荆棘遍布,双方付出血的代价不亚于战争。
  
  与历史机遇擦身而过
  
  按照1993年巴以双方签署的《奥斯陆协议》,1999年5月4日应结束为期五年的三阶段撤军过渡自治,巴勒斯坦建国。然而,每当和谈出现突破性进展,巴、以双方极端派总要制造事端阻挠,以色列以保障安全为由拖延撤军,巴屡次推迟宣布建国。
  1995年拉宾遇害后,内塔尼亚胡上台,提出撤军和打击恐怖活动挂钩的"安全换和平",进一步加深了双方不信任。
  左翼总理巴拉克上台后,积极推动和谈,提出废除第三阶段撤军的一揽子最终解决方案,对耶路撒冷、边界、难民等核心问题作了空前的让步,但阿拉法特在内外压力下,在2000年7月戴维营会谈中拒绝了巴拉克的方案。巴以失去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以色列右翼认为,奥斯陆协议已死亡,巴以唯有分离。左翼认为,镇压不是出路,唯有和平共处。他们总结巴拉克的失策:在双方缺乏信任的情况下,以色列和谈让步过快、过多。以色列2000年5月没和叙利亚、黎巴嫩达成协议就单方面从黎撤军,等于鼓励巴方仿效真主党走暴力抗争之途。巴方对巴拉克方案来不及内外协商"消化",担心面临一大堆条款,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妥协。但如果以色列继续实施过渡撤军,分步走,和谈有可能维持。
  阿拉法特说,他原想先解决难民问题,把耶路撒冷问题留待以后解决,巴拉克坚持要一揽子解决耶城归属是一大失策。他称,圣城属于伊斯兰世界,不是他能解决的问题。
  
  越走离目标越远?
  
  巴以1987年"起义"冲突延续六年,这一次暴力冲突要闹多久?
  巴以实力悬殊,暴力冲突使双方,尤其是巴方损失惨重,巴离建国的目标更遥远。更严重的是,流血冲突激化了双方的民族仇恨,严重损害了双方的信任,极大伤害了双方的左翼和平势力,给和平进程带来难以弥补的损伤。巴以多数人认为,巴以关系十年内将笼罩阴影。
  暴力袭击下,沙龙的强硬立场得到国内八成民意的支持。连前左翼领袖巴拉克也称,如果所有其他的选择都不起作用,那么除掉阿拉法特和巴民族权力机构将不得不成为"最后的选择"。
  以色列650万人口和18万军队,面对的是50倍人口和10倍军队的阿拉伯世界。然而,以色列军力和实力在中东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冲突以来,以色列生存的经济、军事、外交等支柱均没有动摇,可以经受长期暴力冲击。但以军对巴区的占领和暴力行为损害着以色列的道义形象,对以色列有巨大的心理和舆论破坏力。
  沙龙受左右翼的牵制,既不能一味重拳镇压,也不甘一再克制忍让。他采取精确报复反击,步步紧逼,压阿拉法特"管好后院",还不失时机地提出反恐与和谈挂钩的和平建议。
  哈马斯等巴强硬组织在冲突中扩张势力,他们在被以军分割成280块的巴区有深厚基础,民意支持率达1/3,仅次于阿拉法特。阿拉法特要顺应民心,若没有明确成果,轻言停火,他无法向民众交代。
  以军再次占领围剿部分巴区,阿拉法特曾被困,大兵隔墙而立,这是巴勒斯坦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也为国际社会所不容。以色列一年半遭60多起自杀恐怖袭击,狼烟四起,死亡400多人,居民如惊弓之鸟,安全无保障,经济遭重创,这也是任何国家无法容忍的。
  尽管沙龙和阿拉法特嘴上早就至少把对方干掉了100回,但双方都明白那更多是逢场做戏。经历八任美国总统、10任以色列总理的阿拉法特是巴勒斯坦的象征,目前仍然是无可替代的和谈中流砥柱。他的离去只会带来更大灾难。因此,连偏袒以色列的美国也警告以色列不得伤害阿拉法特。就阿拉法特人身安危而言,威胁主要来自双方的右翼极端分子。埃及总统萨达特1981年遇害、以色列总理拉宾1995年身亡,凶手都是本民族右翼极端分子。
  
  和平的希望在哪里?
  
  虽然巴以八年和谈功亏一篑,但双方已触及核心问题,已涉及所有"红线"和禁区。巴以和谈历来是谈谈打打,每当和谈出现突破性进展,往往就发生恐怖袭击干扰;每当事态严重,国际社会就加大干预。无论打闹多凶,双方还得收拾残局,重返和谈桌边。
  解开百年怨结,需要双方"后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勇气和智慧,需要更多国际调解和承诺,需要美国对巴以采取更公正的立场。
  和谈八年重返暴力,也使更多犹太人反思,从民族遗产中寻找智慧。
  犹太古训:"爱使死者复活,恨使活人致死。"犹太影星道格拉斯在捐建耶路撒冷哭墙边和平公园时说:"看来,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学会宽容。"前总理拉宾曾经指挥镇压上次巴起义,后来和萨达特一样为化解民族恩怨而献身。他倒下时,胸前口袋里是染着鲜血的《和平之歌》歌片:抬起你希望的双眼,别再用枪口瞄准;唱一首爱之歌,不要颂扬战争......
  犹太人的千年建国梦实现了,巴勒斯坦人还在为建国理想奋斗。曾经沧桑的犹太人意识到,犹太人的真正解放,以色列真正成为犹太人的乐土,只能是在阿以民族平等和平相处时。▲
其他文献
苏哈托下台后,众多伊斯兰教政党在印尼迅速崛起并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伊斯兰教的影子既闪现在国家政治的最高决策层里,也晃动在边远地区此起彼伏的血腥动乱中。但同时印尼大多数的穆斯林又是温和的、世俗化的。  苏哈托1998年下台后,众多伊斯兰教政党在印尼迅速崛起并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两大伊斯兰教团体--伊斯兰教师联合会和穆罕默德协会重新焕发生机,一些伊斯兰教极端组织更是肆无忌惮地到处搅混水。特别是
期刊
2002年以来,世界军事舞台热闹非凡,频繁举行军事演习就是之一。下面列出一些主要的军事演习提供给有兴趣的读者研究参考。    “平衡活塞”和“肩并肩”  1月22日,美军特种部队同菲律宾部队一起在菲北部举行代号为“平衡活塞”的军事演习。重点是演练反恐怖技巧,包括如何应对狙击兵和伏击、直升机行动、枪法训练和近距离战斗等。接着又举行了代号“肩并肩”的军事演习。演习在菲南部的三宝颜市和巴西兰岛举行,以打
期刊
近来,亚洲一些银行开始了颇具规模的并购活动,并购过后的亚洲银行抗御风险的能力又如何呢?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亚洲银行业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同时又暴露出亚洲银行业存在的一些弱点。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由于亚洲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各国政府对银行业的过度保护,使得小型银行在该地区大规模出现,这些银行虽然数目众多,却缺乏国际竞争力,银行的专业化程度低,内部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薄弱,银行缺乏市场化
期刊
印尼在金融危机后遇到太多太复杂太难以解决的问题,很难找出一个好的线索对其做一个清晰的描述和预测。本文尝试从政治人物的角度,用点普通的加减运算方法,来说明政治领袖们如何影响印尼政治的发展。  最近几年,我经常请教一些研究东南亚问题的学者。无论是中国的、美国的、日本的,还是东南亚国家的学者。虽然他们的观点各异,但总是有一点共识,那就是认为印尼政治复杂得说不清、道不明。有些学者一边摇头,一边皱眉想说些什
期刊
策划、主持 王亚娟副编审 《世界知识》杂志  特邀嘉宾 苏振兴研究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拉美学会会长  江时学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副所长  尹保云教 授 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  曾昭耀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  我没有去过拉美。那神奇的巴西热带雨林、浩瀚的亚马孙河,《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这支名曲的故乡,特别是桑巴、探戈所爆发出的那种火热激情,对我有着极大的诱惑。然而,拉美留给我的另一
期刊
(1)印尼斗争民主党:该党由原印尼民主党分裂出来的人士组成,1998年10月正式成立。总主席为现总统梅加瓦蒂。系民族主义政党,印尼世俗政治力量代表。国会第一大党。  (2)专业集团党:1959年组成松散的专业集团联合秘书处,1964年10月由61个群众组织联合成立专业集团,1970年12月扩大为包括291个群众组织的专业组织。1967年至1999年6月为事实上的执政党,但一直自称为社会政治组织。1
期刊
苏哈托  1921年出生于爪哇日惹市附近的格木苏村。伊斯兰教徒。1945年10月进入军界,历任连、营、团、旅长、师参谋长和军区司令。1960年任陆军参谋长第一助理兼陆军总后备兵团司令和陆军防空部队司令。1965年"九三0事件"后任陆军司令。1966年3月任副总理兼陆军司令。同年7月任内阁主席团主席兼国防部长和陆军司令。1967年3月任代总统,1968年3月担任正式总统,连任7届,时间长达32年。1
期刊
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印尼经济急剧下滑,在东盟中的地位日渐式微,苏哈托下台后,总统又几度更迭,印尼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有人把这种状态称为"复合型国家危机"。几年来,在印尼每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带来国家性的恐慌,并直接危及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统一。尽管从整体来看,印尼局势正慢慢趋于稳定,但说印尼已经走出危机,恐怕为时尚早。苏哈托32年的统治造就了印尼"神话",神话破灭后的印尼,现状如何?   
期刊
他在帐篷里居住、办公、甚至背着帐篷出访;他闯过各种惊涛骇浪;他的头像在非洲地图上闪闪发光。  利比亚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一向以敢想、敢说、敢做、毫无顾忌而闻名于世,成为当今世界政治舞台上少有的极富个性的风云人物。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一样,卡扎菲是又一位敢与美国对抗的阿拉伯领导人。  4月中旬,我作为江泽民主席访问利比亚的记者组成员采访了利比亚。在这一次采访中,我几次有幸目睹沙漠强人的风采。    
期刊
欧洲国家承认移民的贡献,但又普遍对他们怀有歧视心理,爱恨交织;从各地来的移民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与欧洲期待的知识移民尚有一定差距。  在西欧,外来移民问题正日益成为极右翼势力进行鼓蛊宣传、借机发难的口实之一。他们攻击移民抢了本国人的饭碗,是造成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罪魁,还把治安日益恶化的现象也归罪于移民。令人担忧的是,西欧极右翼势力的所作所为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其影响呈缓慢蔓延之势。"勒庞现象”一夜之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