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正经历时代的演变,由单一的身体练习向身心健康的锻炼发展,由指令性的练习向自主性锻炼发展。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需要涵盖了身体、心理、社交等多方面的需求。医学院校作为高校队伍中的一支特殊队伍,体育课程更需要具有健康、科学的意义。当人民的健康卫士自己拥有身心健康的同时才能为社会大众更好地服务。所以,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不仅仅是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如此简单,它需要延伸到满足社会、大众、个体的需求,其现实意义的重要性将决定医学院校体育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46-02
一、高校体育课程现实意义的发展
高校体育的发展一直顺应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体育课程的开设为的是人们锻炼身体,以此拥有健康的体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大,体育课程的开设也因此考虑加入了休闲体育、运动心理等元素,以此达到身心的健康发展。现今是一个多元化经济时代。生活快乐的主旨除了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理,还要有丰富的社交圈、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些元素构成了当代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意义,决定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未来发展。
二、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现实意义的延伸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培养高等医学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应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改革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建设个性化学科。医学院校作为普通高校队伍中特殊的一支队伍,医校生是一群对人类健康生活具有历史使命的群体。他们除了治愈人类的疾病,还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而疾病不仅仅是身体方面出现问题,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一些疾病不再是细菌的侵蚀、病菌的病变。好多心理、社会环境潜在的问题更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作为人类健康的清道夫,自身的健康和科学的健康理念是为人类服务的坚实基础。所以,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现实意义更加具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早已成为一种口号,更是一种标杆衡量着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高校体育课程在此前提下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和结构以技能、认识、情感、行为等为设置依据。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强健的体魄,扎实的体育保健和健身知识。能正确指导病人及普通人群进行康复训练和健身,能开出恰当的运动处方。因此,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现实意义不是单一的自身健康,而是全人类身心健康,是医校生自我价值的最终最大化实现。
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构成的元素设想及分类
针对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现实意义考虑,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需要考虑的元素要最大可能地实现其意义。我们将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现实意义概括为五部分,分别是身体锻炼、心理锻炼、社会交往能力、预防治愈疾病能力和健康指导能力(见表1)。当然,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同样富有这些意义,但医学院校对预防治愈疾病能力和健康指导能力方面的要求更加全面。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出,普通体育课程能够让人达到身心的锻炼,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理论课程教授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具备一定预防治愈疾病能力和健康指导能力;特色课程则涵盖了现实意义所提及的所有部分。
我们把课程设置概括为三个版块,其实版块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合理地穿插其中,善于联系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的现实意义,并最大化地服务于自己、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表2是我们将所了解的常见体育项目分类于三大课程体系中,其中特色课程属于医学院校有别于普通高校所开设的特别项目。这部分内容除了自身修身修心以外,最主要的是具有预防治愈疾病和指导健身修心的功能。
四、对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建议
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应以健康第一为主,注重医体结合。在医学院校里体育教育既是医校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又是医校生的专业业务教育。新形势下,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体育与医学相结合,发挥体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面临的新课题。贴合医校生实际,以人为本,重视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的培养,在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充分发挥医校生的优势,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未来白衣天使们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让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坚韧的内心、灵活的思维、专业的指导能力,肩负全民健康的医务监督职责。
1.基本技能的培养。身体的练习是体育锻炼之本,充满兴趣的学习是学好一门技能的前提条件。开设丰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对于他们学好一门运动技能非常关键。因此,要考虑当下医校生必要的体能训练和兴趣项目相结合。既满足身体锻炼所必需的强度,又吸引学生加入到体育项目中来,使学生将健身锻炼作为未来生活的一部分。
2.专业技能的培养。医校生在运动医学、运动心理、营养学等多方面有着专业的优势。在体育课程中穿插医学知识的应用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和意外的发生。并且,结合体育项目中会发生的损伤、意外进行运动医学的教学,增加他们一定的临床经验,对日后他们应对此类问题有很好的引导作用。通过自身实践,还可以让他们积累很多关于运动心理、营养学等方面经验,不仅打造自身的强健体魄,强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将来治疗引导病患也有积极作用。
3.特色项目的开展是学科建设的补充和完善。医学是公平的、无歧视的。正因为如此,医学院校会录取那些志向远大、有抱负但身体有一定残疾缺陷的人。对于这类身残志坚的同学,普通的体育课程可能很難去完成。勉强参加或放弃都将对他们心理产生一定阴影。所以,特色项目的开展能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既以公平的态度去要求他们,又以特殊的方式去对待他们。比如像导引养身功、健身气功的开设,一来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心智,二来也让他们具备健康养身的技能,为将来服务社会,引导那些同样经历的人打下基础。对于普通医校生,医学院校同样可以开设这些项目,还可以添加瑜伽等特色项目。这些项目相对于传统体育项目更具有健身养身的特点,特别是与中医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调理自身。在将来进入社会工作后,对病患的调理、恢复有很好的作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倡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医学院校应该看清未来发展的着眼点,明白自身肩负的使命,充分发挥医体结合,把学校体育教育的意义有效调动起来。将健康第一放在首位,将终身体育贯穿其中,为未来白衣天使拥有健康身心、纯熟技术做好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志华,覃汉宁,谢翔.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改革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1).
[2]孙培志.商荣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应以健康第一为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2,(4).
[3]陈海军,胡明华.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新思路[J].科技资讯,2009,(17).
[4]雷亮.对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注重“医体结合”的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8).
作者简介:蒋科(1977-),男,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工作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黄潇潇(1981-),女,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工作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关键词: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46-02
一、高校体育课程现实意义的发展
高校体育的发展一直顺应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体育课程的开设为的是人们锻炼身体,以此拥有健康的体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大,体育课程的开设也因此考虑加入了休闲体育、运动心理等元素,以此达到身心的健康发展。现今是一个多元化经济时代。生活快乐的主旨除了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理,还要有丰富的社交圈、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些元素构成了当代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意义,决定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未来发展。
二、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现实意义的延伸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培养高等医学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应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改革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建设个性化学科。医学院校作为普通高校队伍中特殊的一支队伍,医校生是一群对人类健康生活具有历史使命的群体。他们除了治愈人类的疾病,还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而疾病不仅仅是身体方面出现问题,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一些疾病不再是细菌的侵蚀、病菌的病变。好多心理、社会环境潜在的问题更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作为人类健康的清道夫,自身的健康和科学的健康理念是为人类服务的坚实基础。所以,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现实意义更加具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早已成为一种口号,更是一种标杆衡量着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高校体育课程在此前提下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和结构以技能、认识、情感、行为等为设置依据。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强健的体魄,扎实的体育保健和健身知识。能正确指导病人及普通人群进行康复训练和健身,能开出恰当的运动处方。因此,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现实意义不是单一的自身健康,而是全人类身心健康,是医校生自我价值的最终最大化实现。
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构成的元素设想及分类
针对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现实意义考虑,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需要考虑的元素要最大可能地实现其意义。我们将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现实意义概括为五部分,分别是身体锻炼、心理锻炼、社会交往能力、预防治愈疾病能力和健康指导能力(见表1)。当然,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同样富有这些意义,但医学院校对预防治愈疾病能力和健康指导能力方面的要求更加全面。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出,普通体育课程能够让人达到身心的锻炼,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理论课程教授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具备一定预防治愈疾病能力和健康指导能力;特色课程则涵盖了现实意义所提及的所有部分。
我们把课程设置概括为三个版块,其实版块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合理地穿插其中,善于联系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的现实意义,并最大化地服务于自己、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表2是我们将所了解的常见体育项目分类于三大课程体系中,其中特色课程属于医学院校有别于普通高校所开设的特别项目。这部分内容除了自身修身修心以外,最主要的是具有预防治愈疾病和指导健身修心的功能。
四、对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建议
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应以健康第一为主,注重医体结合。在医学院校里体育教育既是医校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又是医校生的专业业务教育。新形势下,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体育与医学相结合,发挥体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面临的新课题。贴合医校生实际,以人为本,重视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的培养,在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充分发挥医校生的优势,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未来白衣天使们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让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坚韧的内心、灵活的思维、专业的指导能力,肩负全民健康的医务监督职责。
1.基本技能的培养。身体的练习是体育锻炼之本,充满兴趣的学习是学好一门技能的前提条件。开设丰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对于他们学好一门运动技能非常关键。因此,要考虑当下医校生必要的体能训练和兴趣项目相结合。既满足身体锻炼所必需的强度,又吸引学生加入到体育项目中来,使学生将健身锻炼作为未来生活的一部分。
2.专业技能的培养。医校生在运动医学、运动心理、营养学等多方面有着专业的优势。在体育课程中穿插医学知识的应用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和意外的发生。并且,结合体育项目中会发生的损伤、意外进行运动医学的教学,增加他们一定的临床经验,对日后他们应对此类问题有很好的引导作用。通过自身实践,还可以让他们积累很多关于运动心理、营养学等方面经验,不仅打造自身的强健体魄,强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将来治疗引导病患也有积极作用。
3.特色项目的开展是学科建设的补充和完善。医学是公平的、无歧视的。正因为如此,医学院校会录取那些志向远大、有抱负但身体有一定残疾缺陷的人。对于这类身残志坚的同学,普通的体育课程可能很難去完成。勉强参加或放弃都将对他们心理产生一定阴影。所以,特色项目的开展能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既以公平的态度去要求他们,又以特殊的方式去对待他们。比如像导引养身功、健身气功的开设,一来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心智,二来也让他们具备健康养身的技能,为将来服务社会,引导那些同样经历的人打下基础。对于普通医校生,医学院校同样可以开设这些项目,还可以添加瑜伽等特色项目。这些项目相对于传统体育项目更具有健身养身的特点,特别是与中医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调理自身。在将来进入社会工作后,对病患的调理、恢复有很好的作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倡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医学院校应该看清未来发展的着眼点,明白自身肩负的使命,充分发挥医体结合,把学校体育教育的意义有效调动起来。将健康第一放在首位,将终身体育贯穿其中,为未来白衣天使拥有健康身心、纯熟技术做好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志华,覃汉宁,谢翔.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改革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1).
[2]孙培志.商荣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应以健康第一为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2,(4).
[3]陈海军,胡明华.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新思路[J].科技资讯,2009,(17).
[4]雷亮.对医学院校体育教育注重“医体结合”的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8).
作者简介:蒋科(1977-),男,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工作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黄潇潇(1981-),女,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工作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