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管理制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doitt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课程背景下,营造科学的管理体系,为教职工构建明确的工作、价值、利益导向机制,进而创设教师的最优化发展空间;也是确保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全面、积极、稳健实施并取得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多途径多模式的,现代学校应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多途径多模式专业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撑。构建多元管理制度,加强服务意识,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有利于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实施新课程,促进其专业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取决于三个要件:“硬件、软件、人件”。所谓“人件”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在学校层面探索和总结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促进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和策略,将为新课程由理念转变为行动提供条件与服务,以保证新课程得以顺利进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保障学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也必须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本文拟以新课程下原有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性为依据,探讨新课程下构建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制度,以期抛砖引玉,恳请专家、学者与同仁斧正。
  新课程背景下原有管理制度阻碍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下,构建适应新课程的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必须对原有的教师管理制度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弊端。
  1、教师评价制度不够合理。应试型高考制度的存在必然催生应试型教师与应试型人才。教师的评价不是以新课程为标准,而是以高考成绩、本科升学率来衡量,以及所谓的“量化考核”。尤其是在重点高中,教师的评优、评先、晋职,甚至于奖金发放都是根据教学的成绩而定的,它只重视教师教学的最终效果,而忽视了教师劳动的过程性、群体性,对教师进行的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因此,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精细化”管理就失去了本来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意图。
  2、学校管理人文关怀的缺失。学校制度建设是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许多学校只热衷于形式化的规章制度建设,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制定了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领导变成了教师的监工,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管理变成了检查,教师成了严管的对象,教师疲于应付。领导只关注到教师的弱点或不足,对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注重研究,忽视并抹杀青年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校园文化的积淀与建设、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教师专业发展与变化及趋势,均不在学校的管理理念之内。这种管理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没有了人情味,忘记了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创造性。
  3、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意识的淡漠。从目前国际上推行“程序正义优于实质正义”法理和国内法制建设重视程序立法的现实来看,重建学校管理制度时相应考虑建立程序制度,是高中学校推进法制建设,提高广大师生法制意识的一大举措。目前学校的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是实体制度,大多数学校都缺乏程序民主制度,使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大打折扣,教师的主动性缺失,潜能难以发挥,专业发展无从谈起。
  4、人事管理制度滞后性。新课程下,学校必须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有些学科或模块没有教师能开课怎么办?有些模块有多位教师想开课怎么办?能多开课的教师与不能多开课的教师在待遇上如何有所区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如何计算?在某一学段“赋闲”的教师如何安排?开不了课或学生不欢迎其开课的教师如何安置?
  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认为:教师成长的“三步曲”第一步:发现问题,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础。第二步:分享与合作,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第三步:专家帮助。通过理论学习,努力形成“专业再生”能力,增强自己的专业自主。可见,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标志,是学校管理追求的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多元管理制度的重新构建
  (一)新课程校本科研机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课改的实施,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研。学校管理要通过教育科研激活教师的创造智慧,培养研究型教师,使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生成长的“导航者”。校本科研,尤其是新课程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是创建学校特色的有效策略。建立与新课程相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1、厘清思路,建立健全制度
  首先,成立“校本科研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成员。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其次,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为教师的校本科研提供一整套角色的行为规范模式,使得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有章可循。制定适合校情的《校本教研工作条例》,拟订校本教研长、短期计划和实施细则。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如校本科研规划制度、教后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校本科研例会制度、互相听课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目标激励制度、科研成果推广制度等。
  其三,学校领导与教师共同沟通协商,制定双赢的教师发展规划。学校领导与教师共同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在教师得到发展的同时,学校也得到发展;在实现教师发展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学校相应的管理目标。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组织保障作用。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效工程,必须从学校长期发展考虑,制定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规划,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的细化要求。
  2、建设、推行有效的校本科研机制
  (1)“多元”培训,夯实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职初和在职培训以及所在学校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多元”,是指“培训对象”多元,“培训形式”多元。每学期初,需要接受培训的有新调入教师、新课改年级教师、新任课改年级的教师等,另外还有教育官员、校长、教务主任,只有这些人员和教师一起参加培训课程改革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培训形式有会议、讨论、交流等。坚持教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在职教师不经过新课程培训不能上岗。
  (2)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合作互补式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进行即席诊断,是校本课堂研究的有效形式。在集体备课中,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共同分析典型案例,共同寻求方法对策。听课要突破学科的界限,不仅不同学科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而且也容易发现教育教学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要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方式、合作精神及有效性教学的培养上。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听评课活动,通过具体课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课题研究,引领校本教研方向。教育科研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证。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制定相应的教科研机制,把科研与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要深化新课程课题研究,实施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课题,带动其它课题的开展,以此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开设选修课程、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
  (4)不断自我反思教学实践,走反思型教师发展路子。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自己做为研究对象,研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等问题,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要求反思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做到“课前反思,从设计入手;课中反思,从学生入手;课后反思,从问题入手”。
  (5)创建学习型教师组织,并以此为契机对教研组、年级组、教科室这些机构进行适应新课程的机制改造与重新建设,充分发挥其功能,以适应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要求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规范化,经常化、深入化。围绕新课程的实施,学校要做好支持、指导和服务,制定《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管理细则》,力争开展一个,成熟一个,固定时间与地点,保证各学科教研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第二,建设灵活多样的团队,诸如教师沙龙、教师俱乐部、课题组、研究会等,并加以制度化、规范化与经常化。在这样的团队中,打破了等级限制,人们相互信任,互助合作,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下本学科与高考的最佳结合点,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主动性。
  (6)着力建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营造和谐向上、健康乐观的人际和工作环境,创设开拓、研究、探索的学术氛围。通过发挥文化的强大的导向功能,使得教师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沟通他们的思想,形成一股凝聚力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为教师校本科研营造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给予情感上的关心,事业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励,创造良好的学校成长环境。美国教育家安·莱伯曼认为,教师新的专业发展的特点是“教师的专业生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对教师角色期望的一部分,是整个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7)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为教师的校本教研提供一整套角色的行为规范模式,使得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有章可循。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条例》,拟订校本教研长、短期计划和教研活动实施细则。并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如校本教研规划制度、教后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校本教研例会制度、互相听课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目标激励制度、教研成果推广制度等。这种机制要有利于形成全校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团结协作,有利于管理系统与教学系统工作质量的紧密联系,有利于激发教师科研内驱力,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运动对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能力等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予了全方位关注。校本科研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使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解决学校在推进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构建有效的多元管理机制
  为实现教师的主动专业发展,除了基于校本的各种培训、教研、学习和课程开发之外,学校还要立足于管理的层面上,以人为本,注重建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奖励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提升专业成长的动力。
  1、管理制度方向化:引导教师遵循教育规律,认真实施新课程。引导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两全一主动”,即面向全体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严格执行国家的教学计划和要求;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在实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制定《课堂教学有效性条例》,重点是将教师引导到“减负、增效”上来,解决有效性教学问题。
  2、竞争管理制度化: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和谐竞争,教师之间无形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竞争。学校应做到:建立合理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如竞争上岗机制(能开课的上,受欢迎的上);激励能者机制(工作量的计算和奖励金的发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竞争观;明确竞争规则,做到公平竞争、和谐竞争;加强教研组管理和备课组建设;改革教师工作成绩评估方法,奖优评模,鼓励先进;提供教师继续学习机会。评价教师必须增加的内容:
  3、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化: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教师的时间管理、集体办公、教学环节和各种教育活动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抓好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查与考试等各个环节,引导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程资源开发,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有效的学习工具。考虑到教师工作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特点,既不能“限得过死”,又不能“撒手不管”,既强调以人为本、弹性管理,又要强调以法治教和刚性管理。
  4、教师成就管理制度化:鼓励教师建功立业,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道路。教师有特别强烈的成就感,学校管理者应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建功立业。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克服眼高手低,急于求成的心理,埋头打牢基础,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教育引导教师克服盲干、蛮干现象,由“教书匠型”向“科研型”转变;建立教师成绩档案,对于在新课程理念下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干出成绩的教师,在评先、晋职晋级等方面给予倾斜,并注意发挥其典型引路的作用。
  5、民主管理制度化:开通教师表达心声渠道,热情鼓励其参与管理。尊重教师,视教师为学校的主人,让教师自觉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出点子,想办法,这是学校坚持民主作风、实施民主管理的主要体现,以此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新课程下,学校管理模式要由权力模式逐步向合作模式过渡,其特点是民主平等,主体参与,群策群力,上下协作。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克服领导比教师高明的思想,领导班子要做到“和而不同,有容乃大”,教师队伍要“宁而不静,动以致远”;努力创设民主管理的氛围,即管理者要平易近人,虚心听取合理化建议,从善如流;定期召开教代会,重大事情要教代会研究通过,并严格实施;设立校长信箱,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广开信息渠道,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妥善处理好教师与中层领导之间的关系。建设《教职工申诉条例》、《学生申诉条例》、《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办法》等制度。与此同时,学校成立相应的申诉机构,受理需要申诉的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申诉。
  6、人事制度自主化:以新课程为标准,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因地制宜,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教师专业发展的人事制度,实行引进人才和分流人员相结合制度,探索教师跨校上课的机制。
  7、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制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与手段及评价体系的变革。由此,我们务必建立激励教师成长的评价反馈机制,立足教师教学过程评价,着力促进教师健康成长和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即要以是否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为准则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如教师的开课能力(含综合实践活动的辅导)、受学生欢迎的程度(同一门课程有多个教师想开课,学生可以选教师)。这要求对教师的评价要将其工作过程中的工作量、工作态度、工作难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智能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发展和变化发展的趋势(非智能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
  评价中要强调教师的自评,倡导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思,重视教师个体差异,体现评价结果的人文关怀性,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8、专家引导要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提高专家专业引领的实效性,杜绝形式化。邀请全国、省社科院和高校知名专家定期开展“新课程普及日”、“专家与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专家咨询团”等进行多种新课程理论普及和服务活动。但前提是要求专家了解高中的常规教学现状,进行随班听课,了解教师、了解学生、了解课堂,在此基础上注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有效性教学养成。因为任何理论与实践都有距离,所以应当在专家与教师的交流、探讨甚至辩论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非以专家权威的姿态“鹦鹉学舌”、亦步亦趋。以此创新新课程引领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结语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难有学生的发展,也更难有学校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既要改革原有的管理目标,又要改革原有的管理方法。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教师个人的内在努力。
  教师专业化是个持久的探索过程,它并非按照一个固定的逻辑图式发展,不存在通向成功的单一途径、一种保障机制、一套稳定的标准,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就是要构建人本特色的多元管理模式,更加重视教师的尊严,遵循人性形成的规律,开发教师的潜能,发现教师的价值,决不能因制度导致教师的危机感强迫其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否是直接导致新课程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把教师主体的专业发展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机地在教育过程中统一起来,用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计划来激励师生,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并同时体验到学习、工作的价值和快乐,才能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其他文献
我国的新闻学专业的本科培养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逐渐进入了一个繁荣期,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新闻学本科教育开始出现了落后于新闻实践的现象,无法适合当代社会的职业要求。本文从当前新闻本科教育的模式和培养目标入手,分析了当前新闻学本科教育中所存在的新闻专业理念的缺失、新闻学通才教育的误区及新闻学机械化教育对培养合格新闻专业人才的影响,为新闻学的教学思路的改换和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和我国近代报业的
我业余时间总喜欢阅读这样或那样一些期刊,但我最钟情的还是《新闻与写作》这本期刊,是它帮我圆了做“编外记者”的梦。记得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乘坐火车时,看到一位旅客
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深入提供了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改进了课堂教学  模式,而且让学生置身于开放、动态、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和谐发展。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倡导“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以学论教” 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充分肯定和推广。但必须注意的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
念好“学”字经,以学为研  学是一种模仿,是一种积淀,更是一种洗礼。  1、与书本网络学。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众多的机遇,也给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教师陈旧的教育教学思想若不能改变,课堂教学若没有教育理论的支撑,教师将迷失方向,失去信心。教研好比教学之舟的帆,我们要把握好舵,让它顺畅地驶向彼岸。为此,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学习,要求教师研读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为教师
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转变了传统观念,培养了教学效益。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随之出现了一些片面性、极端性的做法,不仅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也严重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几方面的关系,对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凸现语文课程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不可偏废。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
2013年6月19-20日在甘肃陇东南出现一次罕见的暖区降水和切变线降水共同造成的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暖区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强降水范围集中、中尺度特征明显.利用常规和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
重视语言教育,培养民族观念rn语言教育即“国语”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发展方向意识和语言文明意识.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民族的语言美,并从爱国的高度学会正确
李煜能诗善文,其词作千古传诵不衰。作为南唐后主,他经历了由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的人生剧变。由此所引发的深刻的人生体验与出色的才情,撞击出摄人心魄的艺术火花。《虞美人》便是其中被誉为“神品”的不朽之作。    南唐后主李煜,字重光,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文艺才能。他的《虞美人》,在文学史上向来有极高的评价,被誉为“神品”。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当九六一年
作者采用微粉分级装置,分离出了15~45微米的粉体.通过对分级效率的评述,探讨如何将我国新材料的分级工艺推进一步. The author used the powder classification device to 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