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下,读写教学模式改革紧张进行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那么,如何准确把握语文学科个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日常教学中我进行了肤浅的探索,下面我就从既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又对语文课堂读写教学做到有效结合这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教学;读写结合
一、发挥丰富想象,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朱熹的《读书三则》中曾说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读”是一种口、眼、耳和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更是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所以教材中“读”的趣味点教师要充分挖掘,生动的分析和点拨范文的风格特点,谋篇布局,题旨意境等,使学生想读、愿意读,最终达到熟读文章、为我所用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写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呢?读者不得而知,桑娜和渔夫的困苦生活以及西蒙一家的悲惨命运都是沙俄的黑暗统治造成的。沙俄将自己的魔爪伸向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桑娜和渔夫便是这些穷人的缩影。那么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根据桑娜夫妇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究他们以后的生活。通过填补空白,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天马行空或自由驰骋,还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作品的更高层次,增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生动的、有趣的素材,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我渐渐明白,日常课堂中语文教学上的“写”,就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细致阅读的基础上,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法,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心理行为过程。
所以,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作者的写作目的,想象作者的表达情感。例如我在教《两小儿辩日》时,首先带领大家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的语言、心里活动,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想象当时的情景,假如我就是那两个儿童,并进行课本剧编写和表演,学生兴趣盎然,课堂十分活跃。课后让学生把课本剧的内容写成作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写作训练中,我经常告诫学生,要学会写作,首先要学会读书。读书过程中学习作者的细节描写如何使人亲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把自己平日的读书思考、读书积累运用到习作中去,克服写作的畏难情绪。这样,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唤起他们的兴趣和思维,从而写出自己感兴趣的能打动读者的东西。
三、利用课内外资源,促进读写结合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思想的反映,都带有作者个人的元素。所以我们要走近作者,和作者做零距离接触,实实在在地体会他们动笔之前的思绪,从而激发自己的写作欲望。充分的利用课内外阅读资源,再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不仅仅需要阅读好的文章,平时还要注意细致观察,观察时触动内心深处的共鸣,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体现独特的感受,言人之所未言,发人之所未发,写出个性,这才是我们的学生作文需要的!
好的文章要精读,其中的精髓被吸收了被内化了,习作者才能自由吐露带着自己气息的文字。精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深远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使课内课外互相促进,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多读书,读自己喜爱的书,摘背精彩的句段,从网络的信手涂鸦,现代的精品美文,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汲取营养,这比讲一万个作文技巧方法要管用!现在人们是从内容、语言、结构、思想等对文章进行评价,所以说除了结构和写作方法我们老师可作适当指导外,其它方面我们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揣摩。因为,好的学生作品并不是老师指导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动手写出来的!
例如我教《老人与海鸥》一课,在课堂进入尾声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出示一幅老人的画像,四周海鸥翻飞。(插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十多年来,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可没想到十多年后的今天卻是这样一幅场景,老人去世了。当海鸥们看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惊惶失措,四处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飞到老人的遗像前瞻仰他,纷纷落地,站成两排,肃立不动,为自己的亲人守灵。当我们不得不把遗像拿开时,海鸥们大声鸣叫,翅膀扑得那么近,形成一个白色的漩涡。这一环节中,学生进行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从“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这些句子中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情,从“轮流”一词就可见一斑。此后,我又设计了假如你是海鸥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回报你的衣食父母,进一步体会老人与海鸥间的深厚感情。当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占据每个学生的心里时,用笔来完成老人与海鸥间互诉心声的愿望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读写当紧密结合。因为读能指导写,写能促进读。宋末元初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揭示了读写关系的统一性,体现了读写自然结合论。所以,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真正领悟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增强教育创新的紧迫感与主动性,使每个孩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覃国平.关于人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0).
[2]江建林.语文教学要加强读说结合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0).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教学;读写结合
一、发挥丰富想象,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朱熹的《读书三则》中曾说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读”是一种口、眼、耳和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更是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所以教材中“读”的趣味点教师要充分挖掘,生动的分析和点拨范文的风格特点,谋篇布局,题旨意境等,使学生想读、愿意读,最终达到熟读文章、为我所用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写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呢?读者不得而知,桑娜和渔夫的困苦生活以及西蒙一家的悲惨命运都是沙俄的黑暗统治造成的。沙俄将自己的魔爪伸向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桑娜和渔夫便是这些穷人的缩影。那么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引导学生根据桑娜夫妇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究他们以后的生活。通过填补空白,学生的思维就会打开,天马行空或自由驰骋,还有助于学生进入领悟作品的更高层次,增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生动的、有趣的素材,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我渐渐明白,日常课堂中语文教学上的“写”,就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细致阅读的基础上,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法,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心理行为过程。
所以,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作者的写作目的,想象作者的表达情感。例如我在教《两小儿辩日》时,首先带领大家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的语言、心里活动,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想象当时的情景,假如我就是那两个儿童,并进行课本剧编写和表演,学生兴趣盎然,课堂十分活跃。课后让学生把课本剧的内容写成作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写作训练中,我经常告诫学生,要学会写作,首先要学会读书。读书过程中学习作者的细节描写如何使人亲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把自己平日的读书思考、读书积累运用到习作中去,克服写作的畏难情绪。这样,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唤起他们的兴趣和思维,从而写出自己感兴趣的能打动读者的东西。
三、利用课内外资源,促进读写结合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思想的反映,都带有作者个人的元素。所以我们要走近作者,和作者做零距离接触,实实在在地体会他们动笔之前的思绪,从而激发自己的写作欲望。充分的利用课内外阅读资源,再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不仅仅需要阅读好的文章,平时还要注意细致观察,观察时触动内心深处的共鸣,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体现独特的感受,言人之所未言,发人之所未发,写出个性,这才是我们的学生作文需要的!
好的文章要精读,其中的精髓被吸收了被内化了,习作者才能自由吐露带着自己气息的文字。精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深远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使课内课外互相促进,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多读书,读自己喜爱的书,摘背精彩的句段,从网络的信手涂鸦,现代的精品美文,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汲取营养,这比讲一万个作文技巧方法要管用!现在人们是从内容、语言、结构、思想等对文章进行评价,所以说除了结构和写作方法我们老师可作适当指导外,其它方面我们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揣摩。因为,好的学生作品并不是老师指导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动手写出来的!
例如我教《老人与海鸥》一课,在课堂进入尾声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出示一幅老人的画像,四周海鸥翻飞。(插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十多年来,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可没想到十多年后的今天卻是这样一幅场景,老人去世了。当海鸥们看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惊惶失措,四处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飞到老人的遗像前瞻仰他,纷纷落地,站成两排,肃立不动,为自己的亲人守灵。当我们不得不把遗像拿开时,海鸥们大声鸣叫,翅膀扑得那么近,形成一个白色的漩涡。这一环节中,学生进行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从“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这些句子中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情,从“轮流”一词就可见一斑。此后,我又设计了假如你是海鸥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回报你的衣食父母,进一步体会老人与海鸥间的深厚感情。当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占据每个学生的心里时,用笔来完成老人与海鸥间互诉心声的愿望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读写当紧密结合。因为读能指导写,写能促进读。宋末元初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揭示了读写关系的统一性,体现了读写自然结合论。所以,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真正领悟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增强教育创新的紧迫感与主动性,使每个孩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覃国平.关于人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0).
[2]江建林.语文教学要加强读说结合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