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投资后该干什么?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使投资人

  在创业的大浪潮下面,你有产品,运气好,也拿到了钱。但拿到了钱之后,才是一个公司规范化的真正起步。
  大部分初创企业,基本上是不规范的。有的对财务信息不了解,或是因为中国的工商牌照、税法太繁琐。所以,初创企业拿到第一笔融资后,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公司规范化。
  一个创业公司一开始就要规范化,股权、财务、知识产权都要尽量完善。如果为了快速发展而节省,以后改正成本将更高。
  我一直认为大部分创业公司想拿钱,其实是你前面的产品已经做出成熟的模型了,销量也有一定的增长,只是想要拿钱加快速度,让速度变得更有效率。加大市场营销投入,快速建立品牌,以及吸引更多人才。
  同时你还要考虑团队建设,在团队的建设方面,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个人,公司20个人时,几乎能叫出所有人的名字,这时候其实是效率最高的。第二阶段是20~50人,也就几乎能拿到天使或A轮,这个阶段你不需要太快,50个人左右正好是奠定一个公司文化的时候,包括规范化发展的一个最佳时段。一个公司的文化基本上是由最初的那20~30个人组成的。这时,引入进来的人要认同你的文化,那些不适合你的文化的人,你要坚决让他离开。
  第三个阶段是200人,200人以前我建议尽量不要雇职业经理人,200人以后引入更多的职业经理人,才是有意义的。因为太早引入职业经理人,手上没有粮草、没有兵,他无处发挥,同时他会太早把大公司的一些毛病引入进来。直到200人以后,公司商业模型、产品形态相对都比较稳健时,这时候就需要职业经理人来管理。
  创业应该要把目光放长远,要思考三年后整体市场和行业的格局,因为市场在变,今年20个人,你就预计明年50个人,后年200个人,要把变量考虑进去。
  放眼未来三年,行业市场规模有多大,从A点到B点,你觉着B点你应该拿到这个市场的份额是多少?然后倒推你需要多少员工、多少钱、怎么定战术等,这样的效果就会好。
  然后我们也绝对不能忽视草根及草根联盟的力量。中国的三四线城市还是非常强大的,你如果能有效地去利用、结合,形成联合,一定是更有价值的。
  从产品角度来讲,你也要知道从来就没有最牛的技术,最牛的技术是不断积累出来的。所谓的技术门槛就两种:一种是用户门槛,一种是技术门槛,技术门槛是你长时间积累的技术经验。而每个杀手级的应用就是一个流量入口,网站、App都是。所谓的平台不是一夜之间做成的,你去做一个应用,当这个应用做得足够大的时候,它就慢慢地能输出流量,同样就有无数人依靠它去生存,它自然而然就成了一个平台,只是说你这个应用会取决于服务有多大,你只要在每个应用做到极致,你都能成为一个平台。
  你应该一边工作一边把项目做起来,完善工作,然后去找投资,这不单单说是面向那些从来没有拿投资的人,同样适用拿到A轮、B轮的人。因为拿到B就想要C,如果你是建立在需要不断拿到融资做大的基础上,那你会被动,并且很难成功。不能变成一定得有钱才能干这件事,如果有这样的想法,你同样难以把事情做好。
  最后,创始人和高管最初不要拿高工资。公司开始有大的收入或者是现金流开始持平的时候,可以来补偿这些高管和创始人。因为你要有决心,同生存共患难,就会带动高管,员工最终会发现创始人和高管都不拿高工资也干起来,他们也有了干劲。
  创业的过程忽悠投资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今天这个资本市场,不像是十年前,那时候我们找个投资人是不那么容易的。今天满大街都是投资人,谁能够高效地拿到投资,借助资本的力量,快速做大做强,一定会比别人快。
其他文献
提到“洛可可”,大多数人还不够熟悉;但一提到“55度杯”,这款曾经在全国疯狂爆卖,温暖了整个冬天的现象级产品,就会迅速唤起你的记忆。  从自主产品研发到用设计资源串联起生产制造,进行体外创新产品研发,如今的洛可可,早已给自己成功“洗白”,撕去那层单一的标签,脱离了依靠制造单品爆款思维来“维持生计”,而是将目光投射到了更高阶的舞台,吹响了从设计匠心到创新平台落地的集结号。  从55度杯到百度筷搜的“
期刊
单纯依靠线上导流,以补贴换取用户的烧钱模式不可能真正实现O2O。通过线上的多种渠道完成交易与支付,结合线下实体店铺的资源,完成服务与商品的闭环,才是根本。    过去一年,O2O企业成片倒下,它们生于流量,死于没钱买流量。  入口正在收拢,最有力的三个入口——社交、搜索、消费,已然被BAT三巨头把持,新的垂直入口又尚未成形,流量成本越来越高。蓝转红,增转存,流量时代开始进入尾声。  随着去年一大拨
期刊
匠人精神这些年成为了热门话题,不少国人兴起了学习德国、日本匠人精神的风潮。吸取其他国家的好东西无可厚非,但匠人精神真的是舶来品吗?答案是否定的,早在2 300年前,中国就有了匠人精神。  中国从来都不缺少匠人精神,只是近些年,我们把它弄丢了。  清朝大才子纪晓岚曾说过:“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关于匠人精神,老祖宗也早已给过答案。《庄子》一书中,就有对2 300年前中国匠人梓庆的精
期刊
回答人:徐奔  从经营实体企业的角度出发,其中一个很大的隐性成本在于有形资产的飞速贬值缩水。  比方说机械设备每年都会折旧,等年限到了要重新采购,有时候因为技术更新的原因要提前淘汰换新。  再加上现在实体经济衰退,很多企业在倒卖二手设备,供大于求,价格极低。加上技术更迭的加快,企业自身的变化适应,设备的折旧已经不是线性这么简单,全新的设备买回来过两年可能价值缩水到原先的一成都不到。而现在新买一台设
期刊
回答人:片子  腾讯最大的软肋来源于其整个体系对QQ的过分依赖。QQ巨大的用户群虽为腾讯所有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用户基础,也为其日后的隐患埋下了伏笔。  腾讯之所以发展那么大的业务盘子,固然是希望通过这些业务来巩固其QQ的地位,但是这个体系都是以QQ为据点不断点亮的,他们依赖QQ且无法突破QQ的限制,这些业务终究被QQ绑住手脚,缺乏独立的运营能力,成为了QQ的附属工具,因而这些业务对QQ的实际反
期刊
创造一个全新的颠覆性商业模式,似乎可以让1919在行业里称雄。但对1919这种从线下冲击线上的企业而言,如何将重资产变轻,是杨陵江一直在思考的事。  大企业病是每一家企业在长大过程中都逃不过的魔咒,它会如黑洞一样吞噬一切与效率、价值有关的正向传递。如果不能破除这一魔咒,不断长大的1919,总有一天会成为今天的1919所要消除的低效环节。  打破传统的雷神之锤  吴晓波说,中国大型制造及流通企业遭遇
期刊
从红旗下的科研机构,到以基因为基础的商业帝国;从靠政府输血,到200亿元估值的巨头……华大一路狂奔而来。在汪建看来,华大做的是健康的生意,从十亿元、百亿元,到千万亿元都不是梦,人类追求健康是没有极限的。  就像高通巨大的“专利墙”一样,华大基因做了一面“论文墙”。  在华大基因深圳盐田总部,北山工业区11栋7楼展厅里,华大几十年来在世界各个顶尖科研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集结于此,形成了一面巨大的“论文墙
期刊
破局  精细化的分工、标准化的流程让1919内部每个人都成为独立运转的小流程,犹如履带上一个个的轮子,全部围绕着1919这个主动轮形成柔性链环,共同驱动公司全力向前。  上午8:00,成都环球中心。  杨诚开始进行一天中第一次门店检查。安防巡查、商品盘点、卖场堆货……这个3 000平方米门店中的一切,杨诚都必须了然于心,时刻掌握情况。  这家位于成都环球中心负一楼的门店,是1919在全国的旗舰店,
期刊
回答人:匿名用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天攘攘皆为利往。你们一开始组团就是奔着利益去的。大家因为实现各自利益的路径一致,所以暂时凑到了一起(说是乌合之众也不为过)。  所以要防止成员离队,首先就要统一所有人的核心利益。团队有了一致目标之后,又会有新的问题,那就是利益分配,一旦利益分配不均,就会出现因争权夺利引起的内部分裂。利益分配讲究公平,但公平又分客观公平和主观公平两种。  客观公平就是:老王和
期刊
2015年的手机代工产业充斥着“破产”“跑路”“欠债”,甚至“自杀”。行业走到这一步,除了手机代工厂不思进取,也要反思国产手机品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强人模式。  去年,对于国产手机品牌来说是扬眉吐气的一年。据中国报告公布的数据,去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高达12.92亿部。其中来自中国地区的手机品牌合计出货量高达5.39亿部,占全球比重超过四成,并囊括全球前十大手机品牌中的七个席位。然而,整个手机代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