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人化”的极致变革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F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破局
  精细化的分工、标准化的流程让1919内部每个人都成为独立运转的小流程,犹如履带上一个个的轮子,全部围绕着1919这个主动轮形成柔性链环,共同驱动公司全力向前。
  上午8:00,成都环球中心。
  杨诚开始进行一天中第一次门店检查。安防巡查、商品盘点、卖场堆货……这个3 000平方米门店中的一切,杨诚都必须了然于心,时刻掌握情况。
  这家位于成都环球中心负一楼的门店,是1919在全国的旗舰店,杨诚就是这家旗舰店的店长。在初入酒水行业时,作为红酒销售的他,总是会尽可能地将价格更贵、利润更高的红酒卖给顾客。这也是传统红酒销售的常态。将商品无限拔高、放大,加上无限多文化、生活的附加值,提高价格、抬升溢价,让红酒无限远离商品属性。却鲜有人会关心,这样的销售究竟能带给顾客多少价值。
  就在杨诚入行的2013年,酒水行业刚刚经历了行业拐点。这一年1919的门店只新增了3家,却实现了盈利,销售额达近5亿元。根据这一年的销售数据,1919在四川省内的门店中,成熟门店的年销售额能达到4 000万元左右。2013年新开业未满一年的门店,平均每家店销售额都在1 000万元以上,如果不考虑新开的店,开满一年的门店平均销售额为1 500万元左右。
  这样的数字给了1919全面扩张门店的底气,而这种底气也将1919送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
  快速复制的门店模式
  开完早上的例行晨会之后,店员们已经换上了1919的蓝黄色制服,作为店长的杨诚站在门店门口,等待商场10:00开业。
  1919的冬季制服是黄色的棉背心,套在黑色的工作服外面,背面绣着1919的LOGO。即使是在这家客单均价达到800元的旗舰店,店员依然是穿着这样的工作服,搬货、结账、服务客户,看上去既像快递公司的送货员,也像超市的服务员,反倒不像酒水专卖店的店员。
  比起红酒店的西服革履,1919这样普通到甚至有点质朴的制服,让顾客更有亲切感。远远看上去,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沃尔玛、麦当劳店这样的地方,而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低价”。
  与传统的酒水销售不同,在1919,门店员工不再需要和客户介绍那些不清不楚的高档红酒,只需要专心做好服务。
  “比如,我有一个客户,他年收入上百万元。其实他需要的并不是多贵的酒。他喜欢甜型酒,给他推荐适合的酒就可以了,我们主要是做好服务。”杨诚说道。
  在四川,1919已经有上百家门店了,绵阳的顾客到了成都,依然可以在1919享受到相同的服务,即使到了重庆、北京、上海、郑州也是如此。标准化的服务是1919门店扩张、占领市场的一把利器。但从2013年决定扩张门店开始,1919遇到最头痛的就是如何让服务标准化。
  资本在2015年遇寒之前,一直不停地投资项目,各类企业都在不停地拿融资,跑马圈地,金额动不动就上千万、上亿元,从A轮、B轮、C轮,一直到G轮。1919只有加快速度才能占领市场,而且要站得稳,才能守住市场。
  就像麦当劳一样,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门店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将服务工作固定成一个个流程,把流程划分为一个个模块,再进行标准化,最终实现“不管是谁都可以做”。不管是收银、制作食物,还是清理外场等,当这些工作标准化之后,麦当劳的门店模式可以迅速扩张开来,而且能够保证每个地方的服务都一致。
  类似的,1919同样把门店店员定位为服务员,而不是销售人员。销售人员是卖商品,而服务员则是给顾客提供服务。作为有零售血统又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1919需要保证顾客在门店消费时,就像登陆它的网上旗舰店、App一样,感受到的是完全相同的服务,线上线下提供的是完全相同的用户体验。
  如果“谁都可以来做”,1919就可以通过标准化的培训和运营,做到快速复制,快速落地,快速扩张,同时保证扩张的稳定性,服务的一致性。
  商品流通可追溯
  1919有超过7 000个SKU,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经销商和厂商,通过1919的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在1919旗舰店,SKU数量高达3 000,是全国数量最大的酒水专卖店。数目如此庞大的SKU,并没有让1919在管理上陷入灾难。
  从2011年6月,1919启动了商品二维码工程,也就是后来1919“4M全程品管系统”的起点。所有进入1919平台上的商品,除了国际条码之外,还要按照1919的要求贴上二维码,进入到1919的4M全程品管系统中。进入到这个系统的产品,就进入了1919的商品管理体系。顾客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产品来源、经销商信息;经销商也可以了解到自己商品的仓储情况;店员则可以通过二维码管理和安排货物配送。
  也就是说,1919通过将所有的商品录入到信息系统中,让商品以信息流的形式进入系统的监管、控制。1919、顾客和经销商都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掌握商品的情况。
  这就像是一个由数字组成的镜像世界。1919的每一个商品,都能投影到这个镜像世界中。庞大的数字信息化体系,成为了1919不断发展的一个影子武器。
  2013年的郎酒事件让1919意识到,如果商品不能溯源到经销商,自己不仅不能给顾客建立起信心,还可能会遇到更多来自酒厂的“欲加之罪”。所以,1919才下决心搭建4M系统。
  正如当初所担心的那样,在郎酒事件发生后的两年里,1919不断遇到酒厂“不认账”的情况。包括茅台、五粮液、剑南春,都先后发表或是“并未给1919供货”,或是“经销商不能给1919供货”的申明,试图跟1919划清界限,排挤1919。
  不光是在商品流通上把控每一个环节,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在2003年,1919就开始使用ERP。到现在,已经拥有第四代ERP(即JDE)了。
  在信息系统的搭建上,1919也极其重视,一方面,是希望借助信息化的系统记录下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行为、过程都能备案;另一方面,强大的数据系统,可以让1919对会员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例如,通过会员以往的购买记录,1919可以提前预见他的购买趋势,向他及时介绍所需要的商品现正在做特价,并向他提供贴心的配送服务等,以精准的营销手段轻松实现销售。   从中心辐射出的标准流程
  2015年7月15日,一对夫妻来到吉林延边的一家1919门店。没有人怀疑过这对顾客的来意,直到他们试图闯入门店仓库,与店员发生正面冲突时,1919的员工才意识到,他们是洋河酒在当地的经销商。
  由于1919的低价服务触动到了洋河当地经销商的神经,洋河发布了一个通知,不允许下游经销商向1919供货,而这对夫妻正是为此事而来。
  这次冲突只是这几年1919所遇到的诸多事件的一个缩影。在酒水市场,一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价格保护主义。这种本质上“反市场化”的行业体系,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甚至得到了当地政府的保护。1919在下沉进入三四线市场时,经常遇到当地各种部门的“行政检查”。从总部到门店,1919的上上下下似乎都已经习惯了这种事情。
  为了让门店的员工有信心去面对这些“障碍”,1919设立了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将各种政策法规梳理成一条条可执行的标准,发到各个省公司,再由省公司辐射到每个门店,让每一个门店店员都了解,“行政执法的标准是什么。比如,行政执法人员需要着制服、两人到场,出示证件。而执法人员进行到哪一步,需要出示相应的什么证件。”既然是行政执法,那它就应该有法可依,而且会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而不是靠“人的力量”。
  面对砸店这样的事情,1919也同样有一套解决流程——在保障自己人身安全的情况下,然后报警、拨打40019热线。这是1919面向公司内部员工和经销商的服务热线,服务中心的同事会再将问题转移到对应的部门。
  精细化的分工让1919内部每一个人都成为独立运转的小流程,犹如履带上一个个的轮子,全部围绕着1919这个主动轮形成柔性链环。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驱动公司全力向前。
  为了让工作更加的流程化,1919的行政部每天都会将各个部门、省公司所咨询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录入到OA系统,并进入到公司信息管理的流程中。因为“只有录入到信息系统中的工作,才是可追溯的。”即便是员工离职,通过登录他的协同,查看过去的工作流程,新上岗的同事也能很快掌握工作。
  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可以通过系统实现,那服务该怎么标准化呢?
  在1919,有一个“黄埔军校”式的部门,主要任务就是设置一套标准化的课程,然后给全国各地的店长做培训。它就是管理学院。而每个旗舰店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培训店,专门培训店长。
  在全国各个门店表现出色,工作积分达到要求的店员,通过考试后,就可以申请竞聘店长。未来的店长们则会在旗舰店,由1919管理学院的教官对他们进行15天左右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财务、物流、行政、商品、营销。
  拿商品来说,1919对门店商品的摆放制定了一个标准手册,所有的摆放都有固定的规则。比如,在新开门店里,进门入口正对面要摆放促销商品;进门入口靠左陈列普通商品,依次优先陈列洋酒、进口葡萄酒、国产葡萄酒,之后为白酒。冰柜用于陈列啤酒及白葡萄酒、起泡酒。酒具陈列于仓储货架的1~4层(一组货架、从下向上数)。店长只需要熟悉手册就可以清楚掌握店里的情况了。
  针对购买了店内堆位的经销商,店长要按照市场部的要求将经销商的商品,摆放到固定的位置。有时,市场部或者经销商到店内巡视,如果发现摆放情况与之前的要求不符合,并不会将问题直接转给店长,而是会交给40019热线。
  这个看似死板的流程,却帮助1919大大节省了开店速度。这就像在照葫芦画瓢,当一切流程都标准固化之后,速度就得以体现出来。1919的门店最快开店速度可以达到15天,从完成选址到装修,再到开店。
  刻板、机械、标准,我们似乎看到了富士康流水线上工人工作的景象。与以“人性化”管理著称的公司不同,1919希望一线员工越少发挥“主观能动性”越好。因为比起竭尽全力卖出去一瓶3万元的红酒,1919更希望店员能按时把酒送到顾客手上,做好服务。
其他文献
开局  传统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核心竞争力。这是铁律。而“双十一”这一役,让1919开始重新认识了互联网时代的游戏规则。  过去几年,互联网创业者们风光无两,似乎互联网思维可以碾压一切传统行业。但到了最近两年,当互联网逐渐融入线下零售时,这些成天面对MacBook的精英们才发现,他们现在要打交道的,是锱铢必较的蓝领劳动者、是钻营狡诈的街边夫妻店、是风吹雨淋的大马路、是冬冷夏热的仓库和沉甸甸的一堆堆
期刊
同洲电子在“互联网+”转型中不断试错以致迷失,回看这一段坎坷的转型过程,同洲打算以“新瓶装老酒”的方法,走出一条新大道,这一想法,从一开始就错了。  广电系统的骄子同洲电子,国内机顶盒的“老炮儿”,在猴年春节前后,一直在难过的“年关”徘徊。1月12日,因公司创始人兼实际控制人袁明质押的股票接近警戒线,同洲不得不申请股票停牌。  曾几何时,同洲电子在广电系统近乎行业垄断式的“关照”下,成长为机顶盒龙
期刊
每一次转变都是一次自我生长,每一次自我生长都在孕育着一种新发现。只有把握住每一次新发现,才能更贴近顾客的需求。  可以预言的是,2016年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将处在格局巨变的考验中。如果说互联网带来了消费市场的变化,那么“互联网+”则带来了产业领域的深刻革命。而现在,人们开始谈论工业4.0又将要带来更大的冲击,这一切只是预示着,变化成为常态的同时,企业需要具备全新的能力。  自我生长是一种必然选择
期刊
提到“洛可可”,大多数人还不够熟悉;但一提到“55度杯”,这款曾经在全国疯狂爆卖,温暖了整个冬天的现象级产品,就会迅速唤起你的记忆。  从自主产品研发到用设计资源串联起生产制造,进行体外创新产品研发,如今的洛可可,早已给自己成功“洗白”,撕去那层单一的标签,脱离了依靠制造单品爆款思维来“维持生计”,而是将目光投射到了更高阶的舞台,吹响了从设计匠心到创新平台落地的集结号。  从55度杯到百度筷搜的“
期刊
单纯依靠线上导流,以补贴换取用户的烧钱模式不可能真正实现O2O。通过线上的多种渠道完成交易与支付,结合线下实体店铺的资源,完成服务与商品的闭环,才是根本。    过去一年,O2O企业成片倒下,它们生于流量,死于没钱买流量。  入口正在收拢,最有力的三个入口——社交、搜索、消费,已然被BAT三巨头把持,新的垂直入口又尚未成形,流量成本越来越高。蓝转红,增转存,流量时代开始进入尾声。  随着去年一大拨
期刊
匠人精神这些年成为了热门话题,不少国人兴起了学习德国、日本匠人精神的风潮。吸取其他国家的好东西无可厚非,但匠人精神真的是舶来品吗?答案是否定的,早在2 300年前,中国就有了匠人精神。  中国从来都不缺少匠人精神,只是近些年,我们把它弄丢了。  清朝大才子纪晓岚曾说过:“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关于匠人精神,老祖宗也早已给过答案。《庄子》一书中,就有对2 300年前中国匠人梓庆的精
期刊
回答人:徐奔  从经营实体企业的角度出发,其中一个很大的隐性成本在于有形资产的飞速贬值缩水。  比方说机械设备每年都会折旧,等年限到了要重新采购,有时候因为技术更新的原因要提前淘汰换新。  再加上现在实体经济衰退,很多企业在倒卖二手设备,供大于求,价格极低。加上技术更迭的加快,企业自身的变化适应,设备的折旧已经不是线性这么简单,全新的设备买回来过两年可能价值缩水到原先的一成都不到。而现在新买一台设
期刊
回答人:片子  腾讯最大的软肋来源于其整个体系对QQ的过分依赖。QQ巨大的用户群虽为腾讯所有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用户基础,也为其日后的隐患埋下了伏笔。  腾讯之所以发展那么大的业务盘子,固然是希望通过这些业务来巩固其QQ的地位,但是这个体系都是以QQ为据点不断点亮的,他们依赖QQ且无法突破QQ的限制,这些业务终究被QQ绑住手脚,缺乏独立的运营能力,成为了QQ的附属工具,因而这些业务对QQ的实际反
期刊
创造一个全新的颠覆性商业模式,似乎可以让1919在行业里称雄。但对1919这种从线下冲击线上的企业而言,如何将重资产变轻,是杨陵江一直在思考的事。  大企业病是每一家企业在长大过程中都逃不过的魔咒,它会如黑洞一样吞噬一切与效率、价值有关的正向传递。如果不能破除这一魔咒,不断长大的1919,总有一天会成为今天的1919所要消除的低效环节。  打破传统的雷神之锤  吴晓波说,中国大型制造及流通企业遭遇
期刊
从红旗下的科研机构,到以基因为基础的商业帝国;从靠政府输血,到200亿元估值的巨头……华大一路狂奔而来。在汪建看来,华大做的是健康的生意,从十亿元、百亿元,到千万亿元都不是梦,人类追求健康是没有极限的。  就像高通巨大的“专利墙”一样,华大基因做了一面“论文墙”。  在华大基因深圳盐田总部,北山工业区11栋7楼展厅里,华大几十年来在世界各个顶尖科研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集结于此,形成了一面巨大的“论文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