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质疑”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84545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学科拥有得天独厚的培养问题意识的土壤:阅读课上,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根据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特点,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乐疑 勘疑 善疑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脑中没问题,你怎样讲,他怎么样听,很被动。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从以下几环节人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并随机点拨质疑解疑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疑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认为,激励就是设法让客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激励一旦形成自励、他励、互励的统一,学生的主体精神就能得到体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要培养问题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一方面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可首先考虑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造各种不同的、能激起他们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疑、因奇生疑、因疑生智,进而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真诚地激励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或肤浅、或离奇的问题,教师应宽容,并从中捕捉智慧的闪光点。对于提错问题的学生,应启发他们用另一种方法去思考,树立信心。对于学生所提的有价值的问题,则应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的提问意识在肯定和鼓励中得到激发和培养。
  
  二、培养习惯,让学生勤疑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重视“问”,把“间”作为“学”的一种,合称“学问”。《论语》一书中有许多问题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问先生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学,问题都是教师提出来的呢?为什么我们教师课堂教学不能创造机会、提供时间让学生发问呢?
  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基于“完成教学任务”状态:把既定的教学计划完成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设计的问题,都是让学生进入自己的预定轨道,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听课,根本没留给学生发问或思考的空间。实际上,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始,不妨先听听学生对教学的内容存在哪些问题。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际,也不妨留点时间,问问学生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样,就可以检查出学生还具有哪些障碍、困难和疑惑,也为我们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或者辅导明确目标。正如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的: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善疑
  
  1.围绕课题,质疑
  许多课文的题目都是文章的关键所在。当揭示课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发现者、探究者的心理去阅读文本。
  课例:在教学《除三害》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后,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谁除三害?三害是什么?是怎么除三害的?结果怎样?这样读懂课文的教学目标就由学生自己设计出来了。
  
  2.感知全文,生疑
  例如《秋天的雨》,在教学时,教师可提问:多神奇的雨呀!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自由生疑: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枫叶怎么邮来了秋天?银杏树叶怎么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学生所提的问题众多,而且都有各自的思考价值。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自己确立阅读目标、自己决定阅读内容、自己选择阅读方法。当学生为解决问题而积极地付诸于行动时,不正是他们探究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的时候吗?
  
  3.利用矛盾,激疑
  利用矛盾,激发疑问,对立的事物往往互相排斥,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自身的矛盾或学生理解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
  例如《掌声》,在研读了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分别感受了英子的忧郁和开朗后,针对英子前后巨大变化的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掌声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问题出现后,引领学生品读第2、3自然段,自主探究英子产生变化的原因。通过朗读感悟、移情体验理解两次掌声里的特别涵义:小掌声里有大爱——鼓励、信任、理解、尊重……懂得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对细节描写质疑、对关键词句质疑等方面入手。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质疑的方法,进而能够运用方法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在读书解疑中掌握阅读的本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课对中学生来说是最不缺乏兴趣的一门课,每次上课都能看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激情与主动,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感到很欣慰。然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爱更多的是对网络游戏、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这门课的特殊性在于它评价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在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我校采用的教材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基础》,在不到200页的教材中,将尽可能多的容量涵盖到教材中,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问题也就摆在了教师的面前:(1)能否胜任教学?(2)怎
5 破碎的地表和广阔的海域 5.1 破碎的地表 南方地区,北部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兼有高原、大型盆地和大平原。靠北主要有秦岭、大巴山和淮阳山地(包括桐柏山、大洪山和大别山
2012年5月17日,福建厦漳跨海大桥工程斜拉索制造胜利完工。该项工程由重庆万桥交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担完成。厦漳跨海大桥工程起于厦门海沧区青礁,横跨九龙江入海口,止于浮
摘 要:“活动与探究”栏目的设置是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一大亮点,起到引领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实施时却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积极开展“活动与探究”、落实课程标准和实现教材编写者目的等,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苏教版 化学1 活动与探究    教材作为课程理念的载体,有必要精心设计和安排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问题情境、科学探究活动方
中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必须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所有这些都无不与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联系在一起。教师的素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未来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看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一、坚定教育信念,增强教师的事业心    一个教师,因为有了对事业、对学生的爱,就有了无穷的工作动力,就有了强烈的责
针对蒲虹公路过湿土路基特点,提出不同处治方案。通过试验分析和适用性特点比较等进行比选,制定经济合理、简单适用的换填土处治方案及施工工艺。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与生活最接近的科学。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应用于生活,这就需要不断搞好化学教学工作,然而在化学教学活动中的习题教学更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重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化学计算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更是每位化学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对此,我谈一点在习题教学中的体会:  一、扩散思维,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的训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者,要实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目标,就必须加强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努力实现英语课堂教学与课程资源开发之链接。    课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教材无非是例子”,尤其是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给了教师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充分和更能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