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课改,教师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人认为语文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取”“舍”,请广大同仁共同商榷。
一、“取”——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舍”——知识的灌输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发展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因此,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转变自己“讲课”为主的教学行为做起。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得太多,学生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过,学生学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量改变“灌输者”的角色,尽量做到: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自己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些什么呢?不是照搬教参,而是自己研究的课文的心得体会、感悟和发现;必须有高于学生之处,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佩服你;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
二、“取”——师生互动的合作者,“舍”——单向的传授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师生之间的“传授”关系。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就是要学会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只是知识传递的关系,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着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着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以合作的方式,以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就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于是,学生便从与教师的合作中焕发了热情,激起了勇气,寻得了力量,他的漫长人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取”——教育教学的创新者,“舍“——呆板的经验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从事研究的道路上接受新理念,继而研究新教学,逐步成长为教学的创造者。
首先,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语文教师的创新潜能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的大型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在教學实践中,“教师必须有独创性。他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的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
其次,语文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不断积累、总结、提高。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案。这就是一个教学创新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还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激活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
四、“取”——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舍”——分数的评判者
传统语文课程的价值观,内涵窄小,标准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
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原则。着眼于学习个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并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既不忽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与品德上的不足,更要以面向未来的超越性眼力去开发其成长的潜力。教师应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尊重不同个体的独特位置和相对落差,并激励学生在各自的位置上逐渐发展。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走进新课程的语文教师必须也必然要进行理念的更新和恰当的“取”“舍”,惟其如此,才能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尊严与成功的快乐,实现教书育人的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北山口镇第一初级中学 451200)
一、“取”——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舍”——知识的灌输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发展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因此,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转变自己“讲课”为主的教学行为做起。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得太多,学生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过,学生学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量改变“灌输者”的角色,尽量做到: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自己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些什么呢?不是照搬教参,而是自己研究的课文的心得体会、感悟和发现;必须有高于学生之处,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佩服你;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
二、“取”——师生互动的合作者,“舍”——单向的传授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师生之间的“传授”关系。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就是要学会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只是知识传递的关系,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着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着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以合作的方式,以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就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于是,学生便从与教师的合作中焕发了热情,激起了勇气,寻得了力量,他的漫长人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取”——教育教学的创新者,“舍“——呆板的经验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从事研究的道路上接受新理念,继而研究新教学,逐步成长为教学的创造者。
首先,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语文教师的创新潜能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的大型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在教學实践中,“教师必须有独创性。他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的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
其次,语文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不断积累、总结、提高。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案。这就是一个教学创新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还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激活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
四、“取”——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舍”——分数的评判者
传统语文课程的价值观,内涵窄小,标准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
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原则。着眼于学习个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并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既不忽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与品德上的不足,更要以面向未来的超越性眼力去开发其成长的潜力。教师应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尊重不同个体的独特位置和相对落差,并激励学生在各自的位置上逐渐发展。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融入社会、体验生活。走进新课程的语文教师必须也必然要进行理念的更新和恰当的“取”“舍”,惟其如此,才能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尊严与成功的快乐,实现教书育人的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北山口镇第一初级中学 45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