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权的“紧箍”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ang_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些自古的准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最大真理——皇权至高无上。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没有什么模式或制度对皇权起到过监督的作用呢?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领导熙宁变法时,曾针对顽固派的阻挠,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理论。所谓“三不足”是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1]
  “三不足”思想一方面体现了王安石的胆识和改革决心,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反推出王安石的“三不足”恰恰是神宗皇帝心中的“三畏”,即“畏天变、畏祖宗之法、畏人言。”“三畏”像镣铐,像绳索,将皇权关入铁笼,构成了对北宋皇权的监督体系。
  一、“一畏天变”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上天与君主感应的方式便是通过祥瑞与灾异,正如西汉陆贾所说上天“改之以灾变,告之以祯祥。”[2]祥瑞是上天对君主德行和执政成绩的褒奖,而灾异则是对皇帝的警示,告诫君主不可胡作非为,荒淫无度。虽然这种说法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在科学技术尚未发达的古代,这种理念却对皇帝的言行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起到了监察与限制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君主对天变的自省与自查。例如:宋太祖建隆三年五月,“齐、博、德、相、霸五州自春不雨,以旱减膳撤乐。”[3]宋真宗咸平四年三月,“丁丑,风雪,帝谓宰相曰:“霾曀颇甚,卿等思阙政,以佐予治。”[4]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五月,也曾对百官说:“自春夏不雨,岁时失望,盖朕不德所致,但日於禁中蔬食、精祷、引咎而已……惟民间疾苦,尤须省察,有以利天下者,在必行之,卿等其务公心咨访,以荅天意。”[5]宋神宗时期也曾多次下诏自察,据《宋史》记载,熙宁七年三月,“癸卯,以旱避殿减膳;”[6]熙宁八年冬十月,“诏以灾异数见,不御前殿,减常膳,求直言。”[7]通过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开明君主往往能够根据灾异,及时地进行自省与自察,以“减常膳”、“求直言”等方式,来改进政务、约束自我。
  第二臣下依据天变对皇帝进行规劝。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劝谏君主反省自身,修身养性。例如:宋仁宗天圣七年六月,玉清昭应宮发生了火灾,宫殿被毁。皇上和太后想重新修葺,以满足自己在此居住游玩的心愿。但是鉴于耗费巨大,大臣纷纷以天变的名义进行劝诫。枢密副使范雍言道“先朝以此竭天下之力,遽為灰烬,非出人意。如因其所存,又将葺之,則民不堪命,非所以祗天戒也。”[8]宰相王曾、呂夷简表示赞同,而且吕夷简又以“推洪范灾异以谏。”[9]最终仁宗与太后感悟,下诏不复修缮。可见北宋时期,一旦君主及其后宫有所奢靡,或有不德行为的发生,大臣们往往能够联合以来,利用君主畏天的心理,进行劝诫,从而达到约束君主的目的。
  其二劝说君主采纳谏言,改进军国政务。例如:宋仁宗继位初年,流星、地震等灾异频发,大臣张观借此上书仁宗,认为“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以致灾异。因上四事:一曰知人,二曰严禁,三曰尚质,四曰节用。”[10]要求仁宗皇帝改革政务以应天变。
  其三劝勉君主保持皇室内部的稳定,以防非议。宋仁宗晚年无子,出于江山社稷考虑,朝臣们便多次以天变为由,进行劝谏。嘉佑三年河北发生地震,第二年正月又出现日食。大臣杨畋借此上疏言:“汉成帝时,日食地震,哀、平之世,嫡嗣屡绝,此天所以示戒也。陛下宜早立皇嗣以答天意。”[11]又如宋英宗时期,皇帝与太后关系紧张,互生嫌隙。司马光便借天变,劝谏英宗要善待皇太后及其亲眷,“事奉皇太后愈加孝谨,务得欢心。诸长公主时加存抚,无令失所。”[12]
  以上史实说明,作为臣子一方面要谨守君臣之礼,服从君主;另一方面,出于士大夫的责任和国家社稷考虑,又必须要规劝君主,采纳谏言,改进政务。在此过程中“天变”就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最佳理由。
  二、“二畏祖宗之法”
  宋史学者邓小南先生认为“宋人心目中的“祖宗之法”,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从根本上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与政治、制度交互作用的结晶;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主要目标在于保证政治格局与统治秩序的稳定。”[13]本文所述的祖宗之法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阐述:其一完善的中央决策体制,会对君权加以限制。北宋中期,仁宗皇帝的一段自白,很好地反映了这种决策体制发挥的作用,“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须经大臣论议而行,台谏官见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14]可见,经过宋初几代君主的政治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中央决策体制,它的存在有效地对君权做出了约束与限制。其二“不杀士大夫”。相传宋太祖曾特立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15]这种厚待士大夫与言官的政策,限制了君主杀伐之权,同时解除了朝臣们的后顾之忧,使得更多的官员敢于谏言,上书言事,纠正君主和朝政得失。
  三、“三畏人言”
  究其本意,人言仅指圣人之言。本文在此进行扩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一圣人和祖宗之言会对君权产生制约。熙宁初年,司马光曾借圣人之言劝谏宋神宗不要轻言变法,要谨守祖训。其言道:“三代嗣王,未有不遵禹、汤、文、武之法而能为政者也。”[16]其二朝堂舆论会对君权产生制约。例如明道年间,宋仁宗打算废黜郭皇后,台谏以为不可,御史中丞孔道辅就率领御史蒋堂、马绛、郭劝等一干众人“诣垂拱殿门,伏奏皇后不当废,愿赐对以尽其言。”[17]第三民间舆论会对君主行为产生制约。北宋末年金兵围困京师,宋钦宗不思抵御,一心求和。此举激起了太学生及汴京数万臣民的“伏阙”上书,最终钦宗皇帝迫于压力,起用抗战派官僚李纲等,继续抗金保国。可见无论是圣人之言、祖宗之训还是朝堂内外的舆论,都会对君权产生制约,防止其滥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王安石的“三不足”道出了北宋君主的“三畏”。“天变”、“祖宗之法”、“人言”是悬在皇帝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在提醒着君主要谨言慎行,不可逾矩。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和无形的影响力,才有效地保证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统一。即使在今天看来,仍有历史的借鉴意义。
  注释:
  [1](元)脱脱等:《宋史》卷327,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550页.
  [2](西汉)陆贾著,王利器校点:《新语校注·道基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页.
  [3](元)脱脱等:《宋史》卷1,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页.
  [4](元)脱脱等:《宋史》卷6,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4页.
  [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1,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377页.
  [6](元)脱脱等:《宋史》卷15,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85页.
  [7](元)脱脱等:《宋史》卷15,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89页.
  [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8,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515页.
  [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8,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515页.
  [10](元)脱脱等:《宋史》卷292,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765页.
  [11](元)脱脱等:《宋史》卷300,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965页.
  [1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6,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988—4889页.
  [13]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9页.
  [14]《三朝名臣言行录》卷10之一.
  [15](南宋)陆游:《避暑漫抄》,见《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版。第86册,第668页.
  [16]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75,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919页.
  [1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3,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48页.
其他文献
摘 要:京剧演出当中,打击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板鼓、大锣、铙钹是京剧打击乐当中的主要乐器。大约在百年以前,京剧界并不重视铙钹,自从民国十年名武生俞振庭考察之后,发现京剧当中的武三场,没有梆子戏打击乐营造的气势宏大、热烈,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京剧演奏当中少了铙钹这一乐器。自此铙钹也受到了京剧界的青睐并安排专人负责铙钹的演奏。而长期的舞台表演和实践当中,铙钹的地位也已经不可替代,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京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的戏曲文化当中,京剧艺术是一块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底蕴,并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京剧艺术文化当中,京剧音乐又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京剧艺术中的京剧音乐又可分为文场与武场。文场以管弦弹拨乐器为主,武场则以打击乐器为主。笔者在下文中就京剧打击乐与京剧表演艺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京剧;京剧打击乐;京剧表演艺术  京剧打击乐也称为锣鼓,与其他种类
期刊
摘 要:西方读者概念中的“东方”,指起始于非洲大西洋海岸的伊斯兰世界,直到日本最北部诸岛屿的广大区域。而“东方地毯”的东方指波斯或土耳其,并非中国,因此, “东方艺术”,需要包括伊斯兰艺术及其对西方的影响,甚至包括大范围的印度和东亚所有地区。东西方或中西方的艺术交流源于宗教、艺术文化或商业之间的交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艺术;交会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相信,亚洲和西
期刊
摘 要:现代水墨人物画是在传统人物画基础上结合现代造型手段及观念发展而来的,本文试分析其造型与笔墨的特点、长处与弊端。  关键词:现代;水墨人物画;造型;笔墨  水墨人物画是现代中国画的一个分支,它是传统写意人物画在吸收了西方写实造型因素之后,在近一个世纪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画种。它既和传统的写意人物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新的面貌和新的观念。它继承了传统写意人物画和花鸟画山水画的笔墨表现语言,
期刊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摘 要:解读“古意”,他阐述了其托古改制、借古开今的核心思想,强调以书法入画,临古与外师造化结合的重要性,深入研究与解读其“古意”理论有助于更好的认识与理解他的艺术成就,同时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提供借鉴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赵孟頫;古意;书法用笔;元代绘画  赵孟頫在诗歌、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提出“复古”的理论主张,画论中倡导“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的“古意说”。“
期刊
摘 要:作为我国国粹的京剧,其中的唱腔、表演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京剧演奏当中,打击乐器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打击乐器通过完整严密的乐器组合以及丰富的节奏,再配以复杂多变的演奏方式,使得京剧当中的打击乐器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通常京剧音乐当中的打击乐都是贯穿于各种京剧表演动作当中的,通过打击乐器的演奏,把京剧的念白和唱腔等有效地衔接到了一起,营造了良好的刭氛围,可以有效地渲染人物的内心活动,丰富人
期刊
摘 要:孔孟中庸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部分,在历代的思想界,都有学者对孔孟中庸思想做出不同的解读,以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即使是在现代,儒家中庸思想也有可取之处,需要我们结合当代对其认真解读,挖掘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孔孟;中庸思想;现代意义  孔孟中庸思想的影响十分广泛。在近现代思想界,有学者把孔子的中庸思想称为是道德论,也有人称为方法论。究其原因,是解读侧重点不同,并无对
期刊
摘 要:阴阳和谐的理念包括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扶阳抑阴”,这样符合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在国画中的应用更是能让画面达到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效果。  关键词:阴阳和谐;中国画  阴阳之说,源于易经太极图。我们看到易经中太极图由一黑一白两条鱼首尾相连,白色鱼中有个黑色圆点,黑色鱼中有个白色圆点。而黑色是阴的表现,白色代表阳。白色中出现的黑色与黑色中包含的白色,都是
期刊
摘 要:表现主义绘画为现代主义美术发展初期的重要流派。20世纪初,被称为“前卫运动”的各种美术活动和流派空前活跃,莱茵河畔形成了不同的新的美术派别,其代表分别为法国巴黎的野兽派、德国北部德累斯顿的桥社以及德国南部慕尼黑的青骑士。他们都认为绘画创作要以精神为主,物体的具象外形是次要的。为了主观情感的表达,画家们在艺术作品中用色对比强烈,构图夸张变形甚至怪诞扭曲,用以表现内心的强烈情感。虽然他们的艺术
期刊
摘 要:人类文明精心锤炼的众多历史文化中,建筑及建筑科学作为历久弥新的时代见证者,无论是建筑思想、建筑手段、建筑美学、亦或是建筑本身,都是于时代发展中充分吸收当时人文思想,并加以内化传承至今的文化精华。本文着眼于具有相当历史研究价值的韩国建筑及建筑科学,从探究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韩国本土人文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现韩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巧妙融合所诞生出的建筑奇迹及韩国建筑特点,从而更好的认知人文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