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艺术的交会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方读者概念中的“东方”,指起始于非洲大西洋海岸的伊斯兰世界,直到日本最北部诸岛屿的广大区域。而“东方地毯”的东方指波斯或土耳其,并非中国,因此, “东方艺术”,需要包括伊斯兰艺术及其对西方的影响,甚至包括大范围的印度和东亚所有地区。东西方或中西方的艺术交流源于宗教、艺术文化或商业之间的交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艺术;交会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相信,亚洲和西方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世界历史上自文艺复兴以来意义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东西双方均接受西方思想和方式流向东方的趋势,这一趋势自十六世纪以来加快了步伐。并且,很多时候,双方之间的艺术交流并不是通过直接的方式,而是因为政治、经济或宗教,才使双方的艺术得到交流及产生影响。
  西方美术和远东美术之间的积极对话开始于十六世纪,在这之前的数百年期间只有一些偶尔发生的接触——如果我们把跨越亚欧传来的一种工艺、一种纹样或是一门技艺也称作“接触”活动。一世纪时,中国的丝运到叙利亚重新织成透明的薄绸,再到罗马出售。罗马公民声言他们被身裹这种半透明衣料的女子吓坏了,老普林尼写到:“没有哪个女子敢说她不是裸体的。”一件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青铜器在英国的坎特伯雷挖掘出土,它也许是在古罗马时代被带到这里的。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的一块三世纪的杜拉-欧洛普斯的织物残片,上面出现的典型的汉代图案,被认为是西方对中国艺术最早的直接模仿。中国龙纹样在十四世纪意大利的卢卡和威尼斯被用于教堂牧师法衣的纺织图案。越南南部的古城岘港挖掘出土了古罗马的工艺品。随着佛教的传播,一些源于东地中海世界的艺术图案,如茛苕叶纹,通过萨珊波斯王朝艺术而流传到了远东。
  在过去,宗教及艺术文化的交流给中西方的交往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西方或日本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如,在欧洲文化渗入中国的过程中,耶稣会起到了先锋的作用。他们带来的欧洲图画、印刷品和书籍,首先影响了中国美术。反过来,他们对中国艺术的详细描述,又将中国美术介绍给了十七世纪的欧洲,不过,早在耶稣会进入中国之前,已经有不少外国旅行者开始以赞美的眼光观看中国绘画,尽管他们看不太明白。九世纪到过中国的阿拉伯商人写到:“在神的所有创造物中,中国人的绘画和工艺制作得到了神的最高赐福。”
  马克·波罗于十七世纪后期的元世祖忽必烈的朝廷供职,有很多机会看到了中国的绘画。五十年后的大旅行家伊春·白图泰则对中国美术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他写到:“所有的中国人都具艺术方面的优秀技能和欣赏品味。这是一个普遍承认道德事实,许多书籍和作者都认真讨论过这个问题。就绘画而言,没有其他任何民族,无论是基督教徒或非基督教徒,能够在绘画方面与中国媲美,中国人的艺术堪称出类拔萃。”不过令人有点失望的是,得到白图泰如此赞许的中国绘画并不是出于顶尖地位的文人山水画,而是驻守边塞的画工们为记录出入边塞的陌生人等而绘制的肖像画。
  此后直到耶稣会传教士到来之前,再也没有关于中国美术的记载。到1577年,耶稣会当时已经在葡萄牙殖民地澳门建立发展起来。对外国人来说,澳门比日本出岛更开放更方便进出,但也离京城更遥远。很快,耶稣会和他们的传教对手多明我会及方济各会的影响开始遍及广东以远地区。
  中西美术的交流从1592年著名学者兼传教士利玛窦来到澳门才真正开始。作为传教士他学识丰富,精力旺盛,风度翩翩,他注定要凭学识和著述吸引中国知识分子对欧洲文化产生兴趣,也促使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在当时中国文化交流初萌的重要年代,还没有其他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利玛窦起先居住在澳门和广东,直到1595年才离开南方向北而行。他受官府邀请进京编修历书,但因故不得不京城门外两个月仍然无法获准进,遂转道南京,直到1600年才再度入京。但他在等待入京的几年期间并未闲着,而是在南京和南昌积极传教布道。南京在此后的五十年中,成为中国文人山水画“金陵画派”的中心,这一画派明显表现出欧洲艺术影响的痕迹。
  利玛窦于隆冬时节到达京城 ,于1601年1月25日受到万历皇帝的接见。此时利玛窦的生命历程只剩下九年,但就在这短短的九年中,他为耶稣会奠定了此后200年间均得到朝廷认可的地位,他尚未到达北京之前,名声就已远播京城。到达北京后他很快就结交了一批著名知识分子,其中的几个人,如科学家徐光启、李之藻、杨庭筠等都改信了基督教。
  利玛窦进京两年后,得到一位常驻画家——倪雅谷,前来协助传教。倪雅谷曾随尼科洛学习绘画。1604年他为北京教堂的祭坛画绘制了圣路加像,1606年装饰布置了澳门新教堂。1610年被派往南昌为一所教堂绘画,第二年他又为皇帝送给利玛窦作为基地的佛教寺院绘制了壁画。根据利玛窦记述,中国人对倪雅谷画的图深为赞许,认为这些图画看起来就像雕塑,而不像绘画。可惜经倪雅谷绘制装饰的所有教堂都被重修或毁掉了,他的作品于今不留一丝残迹。
  在十八世纪,郎世宁在中西方艺术的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1715年,年轻的耶稣会教士郎世宁来到北京,清宫廷终于迎来了一位有才能的欧洲画家,他注定在其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宫廷的艺术风尚产生重大影响。郎世宁来到北京不久,就被派到修建中的圆明园,开始了紧张的工作。郎世宁将其余生供职于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宫廷里,他将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和阴影描绘法,偶尔也有明暗方照法,引入中国宫廷绘画中,逐渐形成一种完美的写实主义的中西结合绘画风格,其作品对中西绘画手法运用自如,颇具品味。
  19世纪是中西艺术交会的隔阂年代,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对中国艺术品的热情被新兴严谨的古典主义浪潮吞没,欧洲与东方的短暂恋情到此结束。随着人们对中国社会实情的更多了解,欧洲对中国艺术品的欣赏转变为轻蔑。耶稣会传教士离开北京,宫廷内不再有欧洲学者,而中国也很少再有来访的外交使团,即使有也遭遇中国人冷遇。马嘎尔尼会率领的使节团1792年初访中国是较为成功的一次,但也不了了之,这个时期与欧洲的持续接触只限于广州和澳门的商人之间。中国变得对西方越开越充满敌意。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成为中西之间55年的持续性对抗状态的爆发口。爱好中国艺术的风尚建成于1832年的英国南部布莱顿市的皇家展览馆闪现出最后一道亮光,但是这座奢侈的梦幻般的展览馆建筑实在不合潮流;它比类似的建筑项目——波茨坦展览馆和德罗特宁哥尔摩展览馆,足足晚了半个世纪。它的出现伴随着热烈的喝彩,然而最终却如一座空空如也的剧院。曲终人散时刻已经到来。
  当今世界,艺术思想的形成和艺术技法以闪电般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中西艺术交互作用的性质正在改革,各种艺术持续不断地被迅速借鉴,吸收,利用抑或改变,扭曲和遗弃,但他们不可能被长期拒之门外。每一位艺术家都拥有自己虚拟的艺术博物馆,全世界的美术都可以通过书籍和复制品被了解到。如果今天的艺术家选择有限,那么不是艺术家的忽视,而更可能是出于政治控制和审查制度。
  参考文献:
  [1] [(意)郎世宁绘],刘建平主编.郎世宁作品精选集[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2]边晨晨.试论郎世宁“中西合璧”绘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张迪.制作与错位[D].江西师范大学2010.
其他文献
王学泰兄与我是相识十余年的老友。记得最初认识他是在一次品尝美食的聚会上,以后就成了谈论饮食文化的同道。由于我一直从事着科技专业,于文史只是蜻蜓点水式的玩票客,所以尽管他对游民的研究已达十年之久,不断地发表了深有见地的长短文字,我却只至近两年才拜读了他在学术上最闪光的成果--有关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的论著。  尽管个别前辈学者也曾关注过游民问题,但作为一个专题做全面深入剖析的,他是当之无愧的开山
期刊
《论语》上有一条有名的记录:"子不语怪、力、乱、神"。在孔夫子不大愿意谈论的四项事物当中,神,是其中之一。按说,尊孔的中国人应当模仿圣人的样子去做,对神表现出淡漠,但不,历来的中国人,别的事可以按孔子的话去做,敬神一事则万不可"不语",不可轻视、淡漠。特别是一般民众,对神灵更是表现出一种发自心底的笃信和狂热的尊崇。这种现象,几千年来一以贯之,于今仍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蔚然构成一部中国民众造神、拜
期刊
准确地说,《步痕》不算是一部纯粹文学意义上的小说。它出自陕西铜川矿区的一个对文学并无深刻了解的中年妇女之手,是她个人极其真实的人生记录。作者开始是自费出版此书,但和大多数自费出书人结果不同的是,她的书不胫而走,数千册书一售而空。三五成群的市民百姓拥进她家,向她倾诉感受,请她签名售书。当地的许多媒体也闻风而至。她的书传到北京后,新华社发布了消息。很多读者和一些专业作家受到极大震动,陕西籍著名作家老村
期刊
不久前传出余秋雨封笔的消息,而由浙江文艺新近出版的专著《文化突围--世纪末之争的余秋雨》一书披露,余秋雨并没有封笔,而是在写一部《自传》。  这部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突围》指出,余秋雨目前确实淡出了文化事务和散文创作,但余秋雨绝对不会封笔。记者与余秋雨和马兰联系证实,余秋雨目前正在写一部新作《余秋雨自传》,估计2000年内完成。在这部《自传》里,所有余秋雨的"历史问题"将得到最彻底的阐述,
期刊
摘 要:人们在欣赏或者学唱京剧唱段时,通常都比较喜欢听上板的成套唱腔,而散板唱腔却被忽视。散板,从广义上说包含了散板与摇板,从狭义上说,就像下文当中杨宝森先生这种更见功力的散板唱腔,而这其中的音乐性其实非常重要的。人们通常都以为上述板式只要是上下句分得清楚、吐字不倒就足够了,但是却不知散板是非常重要也是不能忽视的。笔者在下文当中,就杨宝森先生的散板唱腔艺术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杨宝森;散板唱
期刊
20世纪已经过去了,回想这一百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各种不同的遭遇,很多感触。钟书兄比我大两岁,他的学识文章则比我高明得多,应该算是我的老师。他去世前,虽同在北京,但我从未到医院看望过他;去世后也没有写过什么悼念文字。最近有朋友知道我在国外读书时就认识他,解放后也曾见过好几次,因此要我写篇文章纪念他。现在随便想到哪里就写几句。  我最早认识钟书兄是在1936或1937年。我是1934年去英国读书的。当
期刊
摘 要:近松门左卫门被誉为“日本的莎士比亚”,他在净琉璃方面的造诣颇深,他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中义理人情的理解并以悲剧的手法传递了他独特的审美理念。  关键词:近松门左卫门;净琉璃;悲剧美学;义理;社会世情  在日本,曾繁荣一时的雅艺有能乐、净琉璃、歌舞伎、草子、物语等等。其中净琉璃本是民间曲艺的一种,因在室町幕府初期,有人说唱源氏公子和净琉璃小姐的爱情故事得名。说唱者采用
期刊
摘 要:群众文化戏剧小品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风趣幽默的形式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内容,是人们在闲暇时娱乐的首选,也为广大人民群众带去了欢声笑语。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观众们也对群众文化戏剧小品报以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创作出大众真正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戏剧小品,满足广大群众的真实需要,群众文化戏剧小品也需要不断地发展,使戏剧小品的创作质量越来越高。本文即对如何提高群众戏剧
期刊
摘 要:京剧演出当中,打击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板鼓、大锣、铙钹是京剧打击乐当中的主要乐器。大约在百年以前,京剧界并不重视铙钹,自从民国十年名武生俞振庭考察之后,发现京剧当中的武三场,没有梆子戏打击乐营造的气势宏大、热烈,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京剧演奏当中少了铙钹这一乐器。自此铙钹也受到了京剧界的青睐并安排专人负责铙钹的演奏。而长期的舞台表演和实践当中,铙钹的地位也已经不可替代,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京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的戏曲文化当中,京剧艺术是一块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底蕴,并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京剧艺术文化当中,京剧音乐又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京剧艺术中的京剧音乐又可分为文场与武场。文场以管弦弹拨乐器为主,武场则以打击乐器为主。笔者在下文中就京剧打击乐与京剧表演艺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京剧;京剧打击乐;京剧表演艺术  京剧打击乐也称为锣鼓,与其他种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