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上好一节中华传统文化课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教师要抓住契机,利用已有资源,上好每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必须注意“五个度”:扩展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宽度,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深度,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精度,增加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长度,拓宽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广度,让学生汲取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做个有文化、有内涵的翩翩少年。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课 宽度 深度 精度 长度 广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平稳实现。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上好每周一节的中华传统文化课,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以自己在“端州区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比中获特等奖的《<中庸>节选》这堂课为例,进行探索。我认为,上好中华传统文化课必须关注“五个度”。
  一、扩展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宽度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所以,教师不能为了教而教,而要“授人以渔”。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去感受经典,去积累语言材料,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以举一反三,迁移到其他经典读物的学习上。
  在《中庸》的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理解—创意背诵—铭记于心”的识记,让学生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魅力。除了教会高学段的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我们还让学生积累了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拓展了关于读书的名言。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不像语文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有更大的自由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和学生一起讲经典故事,遇到节奏与内容很美的句子,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诵读表演……这样,既教给了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拓宽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知识面,增强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让一节中华传统文化课的宽度得以扩展,达到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璀璨文化的目的。
  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精度
  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的同时,还要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课堂讲授的精确度。
  首先,教师在课前要用心准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快、宽松的诵读氛围,让学生爱听、愿念、肯读。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把学生写的读后感、创作的经典配画、设计的阅读卡张贴在班级的文化墙上……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无不是书香盎然,国蕴飘香,从视觉上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当然,教师也必需积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只有对经典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才能在讲课的过程中引经据典,顺手拈来,上好中华传统文化课。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策划。心理学研究表明:六到十二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岁达到记忆力最高峰。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课堂策略: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倡导不求甚解的素读、素背,旨在通过多种多样活泼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读经典,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在他们熟读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大致了解内容的同时,选取关键点进行切入、拓展,联系生活的实际事例,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经典中的精髓,使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堂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相连。
  准确把握好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精度,使其难易适中,教师才能在中华传统文化课堂上左右逢源。
  三、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深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理解力从一到十三岁呈缓慢上升态势,十三岁后方有长足发展,十八岁后渐趋成熟。想要五年级的小学生一下子把晦涩难懂的《中庸》真正读明白,领悟其精华是不可能的,“读经典,悟道理”靠单纯的说教也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师必须以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经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深度。
  在《中庸》的课堂中,我通过让学生感受今天身边施行“仁爱”的行为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理解经典等环节,让经典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与几千年前的圣贤直面相对,加深了认识和理解,并把经典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自己的行为。每上完一节课,教师都应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去践行经典,一个星期,一节课,一个实践任务,让学生在经典中受益,在经典中成长,从而真正做到“自悟、明理、导行”。
  四、增加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长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的奇葩。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了中华民族特征的形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靠每周的一节课,教师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每周一节的中华传统文化课只能为学生打开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要让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热情不减,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经典的乐趣,还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课后自觉阅读经典,并形成长久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中庸》的课堂背诵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行有创意地背诵,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背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把经典创作成歌曲唱出来……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的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和创新。我顺势把精挑细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奖给学生,学生读经典的热情与兴趣得到了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内外必定手捧经典,读得津津有味,并形成时时都是读经典之时,处处都是学经典之地的良好态势。我还让学生制定了自己阅读经典的目标、班级目标,定期开展读书笔记、经典配画、阅读卡、“书香家庭”等评比活动,在家长会上请来学校的行政领导颁发证书。这样,中华传统文化课就走出了每周只有一节课的桎梏,延伸到课外,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长度。
  五、拓宽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广度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靠文字记载的书面材料,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仁、义、礼、智、信、忠、孝、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无不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免不了与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是不行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在中华传统文化课堂上,有技巧地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武术等方面的内容,积极拓宽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广度。如我根据自身的优势,通常会在课堂的结尾,即席挥毫写出整堂课所学的经典的精髓,把这份毛笔书法作品赠予学生,同时寄予学生厚望,还利用现代多媒体平台播放一些名家古诗文让学生诵读。这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就不仅限于书中记载的文字,还能不留痕迹地在其他领域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习中明德修礼,获得道德熏陶,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韩礼德的及物性分析是系统功能语法的核心部分,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运用及物性理论解读著名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旨在阐释及物性理论在分析古诗词中的重要指导
音乐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多种突发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灵活应变,巧妙处理,以确保音乐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在九师巴克图工业园区附近,一处门口高挂红灯笼的院落很是抢眼,记者驻足细看,原来是一家名为“红灯笼庄园”的农家乐。这家农家乐在这里已经开了4年。2000年,老板黄良旭带着
本文以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基础,结合五年制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从性别、年级、最近一次考试成绩等角度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试图分析影响其
新华村位于高坑镇东面,境内320国道及挂线横穿本村,交通便利,是安源区的东大门,全村面积约5平方公里,森林面积3600余亩,耕地面积844亩,山塘、水库11余口;全村以产业型为契机,
期刊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巩固基础、提高能力的关键步骤,是将课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作为新兴的二级学科,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在医院临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8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奇霉
今年,山东省宁津县借助县融媒体中心的智慧宁津平台,新增社区事务公开APP,做到线上线下同步公开,手机屏,电脑屏,双屏共用。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扶贫情况等
期刊
APP
蟹爪兰为仙人掌科附生肉质植物,19世纪初期开始就有人开始进行人为的定向选育,其中英国较早进行相关的生产栽培,然后丹麦和日本相继开展相关工作,目前丹麦和日本的选育和栽培
体育教学中,要想维持和谐的教学秩序,教师就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有扎实的基本功,不断钻研教材,精心备好课、上好每节课,将一节节精彩的课呈现给学生,努力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