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西皇城根222号旧址复原探究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test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1西皇城根22号旧址复原立体平面图

一、复原“源头校址”的困境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曾说,不要因为我们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笔者认为,不要因为我们走得太久而忘记了从哪里出发。中央财经大学始建于1949年11月6日,与共和国同龄,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财经院校。成立之初,学校的“乳名”叫华北税务学校,占地30余亩。但未在校门口挂牌。三个月后的1950年2月15日,学校更名为中央税务学校,正式挂牌,占地扩大到47余亩。基于此,学校的源头被定为中央税务学校,校址在西皇城根22号陈家大院,在此办学近五年(1949.11-1954.8)。
  1949年到1954年,是学校的初创时期,当时学校是三个校址、三处办学、五嬗校名。其中在西皇城根22号陈家大院,虽然时间不长,但这里是中央财经大学的“源头校址”,先后承担了华北税务学校、中央税务学校、中央财政学院、中央财经学院、中央财政干部学校的培训和教学任务,可圈可点,影响深远,功在千秋,彪炳史册。虽然这里面积不大,但其位置重要,位于天子脚下,距离国务院甚近。
  由于当时相机属于“奢侈品”,有相机的师生非常少,学校留存的照片也就较少。再者,学校于1969年9月被迫停办撤销后,进入了动荡、颠沛流离的状态。学校在仓促搬迁中,图书资料、教学设施、学校档案等损失惨重,以至于档案馆里仅存校友捐赠的近十张黑白照的翻版,照片是人物合影,背景是当年建筑的微小局部。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校舍都被拆殆尽,高楼林立,遗迹基本无存。因此,我们不清楚照片中当年建筑的名称、形状、方位和用途等。有时提及西皇城根22号院,很多中财人茫然不知,不知道它是中央财经大学的“源头校址”,不知道它具体位于哪里,不知道当年校舍是啥样。也许,这与中财人不曾见过相关完整的建筑、校园全景照和校舍方位图等有关。
  为此,学校校史、大事记、校报等就成为了研究和考证“源头校址”的重要依据,著名的文史大家、红学家和民俗学家邓云乡撰写的《邓云乡集》系列丛书为发掘“源头校址”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信息,他在1936年3月至1949年8月随父母在西皇城根22号院生活了十三年。如今,复原“源头校址”,犹如史学界对上古历史的研究,是一种源头的考问,就像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出身有特殊的情愫一样,执着而又充满希望。

二、“源头校址”的选择


  (一)“天子脚下”22号陈家大院
  中央税务学校位于西皇城根22号院,最早由清末邮传部尚书陈璧所建,是一座包含几进四合院的尚书宅第,也是占地三十多亩、二百几十间房子的大宅子[1]。抗战前,院子主人是尚书第六子陈伯早(即陈绵)。邓云乡从七七事变之前(即1936年初)就租陈家大院的房子住,由小学到成年,在这院中生活了十三四年。當时院子虽大,但房子已全部分开了,计八份……各房多余的房又租给介绍来的房客,大多是各大学教授,还有法国人、日本人……后来直到沦陷后,房客就越来越复杂了[2]。在这漫长的风雨如磐的岁月里,伯早先生一直是他的房东、邻居和老师。1949年8月,经表兄介绍,邓云乡到燃料工业部的前身燃料工业处当了小职员。此后(房东)把房子卖掉,邓家搬迁到了部里的宿舍。1949年,22号院被华北税务学校买了下来。
  (二)购买22号陈家大院
  华北税务学校在选中22号院时,院子主人仍是陈家后人。陈家虽然是旧官僚绅士阶级,22号院又是私人住宅,但是当时人民政府并没有无偿没收,而是付费购买。1949年7月至11月,华北税务总局筹办华北税务学校时,用11500万元(人民币旧币)购买北京市西皇城根22号房产作为校舍,面积30余亩,房舍200余间。前文提到,当时的22号院,陈家除了自己居住外,还出租房舍。学校购买院子后,首先动员院内近60户搬迁,特别是困难租户(如蹬三轮车、摆小摊、卖白薯的),颇费周折,但因措施得力,原定搬出时间为一个月,结果20天内大部分就搬走了。同时税校号召全体人员轮流站岗放哨。随后,华北税务总局用财政部核拨的4179万余元(旧币)购置了厨房、办公、宿舍等大宗必需用品。
  (三)建设22号陈家大院
  税校第一期计划招收学员500人,其中从华北大学(正定)实际调来403名学生,调训干部近100人。入学后,税校开展建校运动,通过学员分批轮流劳动建设初创校园。税校刚刚建立,各项制度都亟待完善,师资欠缺,教学条件极其简陋。当时的学校基本是一个四合院,破旧的瓦房,破损的桌椅,简陋的教学设施。到1949年底,这里面貌焕然一新,已成为能够容纳500人的校园。在1949年工作总结中,税校准备制定修建校舍的设计预算,动工修建预计容纳千人以上的宿舍,以及大课堂的改建。1950年2月,学校改名为中央税务学校后,共有西皇城根及八宝坑等多处房舍409.5间,地基47.468亩。1951年上半年,中央财政学院(1951.9-1952.8)筹备期间,一边在西郊四道口兴建校舍,一边暂定中央税校(西皇城根22号)作为临时校舍,在22号院内建筑楼房200间。1952年6月27日,中央税务学校与中央财政学院合并,仍用“中央财政学院”的名称。1952年10月,在全国院系调整工作中,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经济系与中央财政学院合并,成立中央财经学院,直属高教部领导,校址确定在原中央财政学院西直门外四道口,西皇城根为二院,在新校址竣工前,短暂借用北京大学沙滩三号院为临时校址。这个临时校址是在东城区的骑河楼,那里原来是北京大学三院(法学院)的校园。当时,中央财经学院与北京大学、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共用沙滩三号院。   (四)搬离22号陈家大院
  1953年4月17日,正式开办中央财政干部学校。8月,中央财经学院被撤销,9月,劳动经济系专修科和保险专修科并入人民大学。暑假后西直门外四道口校部正式启用。1954年8月1日至10日,中央财政干部学校(1953.4-1958.12)十天内突击搬家,将二部(西皇城根)家具全部搬运至西郊四道口校部。7日,政务院房屋管理委员会同意政务院总务处以9000平方公尺建筑面积与财政干校西皇城根校舍交换。之后,这里成了政务院的家属大院。方炎先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四十五号大院(即原西皇城根22号)是中央财经大学的旧址……住户除了国管局干部外,还有很多中央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

三、“源头校址”的探寻


  (一)“源头校址”位置的描述
  据邹大牧校友回忆:1949年时,学校在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南口路西的一处大宅院内,它不像清代王爷府。朝向东方的大校门对面,1950年还残存清代以前的古代皇城的西墙。由西单北大街进路东的灵境胡同,由西口向东走快到东口(可见到府右街中南海的西红墙)向北一拐,再走100多米,路西的大红门便是本校……[3][4]。据王万有校友回忆:校门是两扇红漆大门,大门内的左边有独立院子。院子前面是空地,长满了草。大门内的右边是门房。大门对着的是几个独立的院子,有些职工和学员住在里面。当时院内只有礼堂是新建的,是学员坐着“马扎”上大课、听汇报、看电影、演节目、办舞会的地方,那个时候基本都是上大课。人字楼是拐角的两层楼,是住宿的地方。
  (二)“源头校址”现场的调研
  通过互联网,笔者在地图上搜索到了这个地方:在中南海的西侧有一条南北向大街,叫西皇城根南街;在西单有一条东西向的胡同,叫灵境胡同;西皇城根南街和灵境胡同交汇处的西北部有一个小区,叫西皇城根南街45号院,它就是当年的西皇城根22号院。45号院的西侧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斜街,叫东斜街。西皇城根南街、灵境胡同和东斜街把45号院围成了梯形形状。2018年7月,笔者来到了64年前的办学旧址。由于时间久远,不知道西皇城根22号院的校舍是否还有遗存,是否能找到当年的经历者抑或其后代。黄燕青师傅在这里住了60多年,他说:“其实,这里的建筑在1970年以前变化不大,我可以帮你们回忆那时的建筑和布局。”他如数家珍,比如大红门、大花圈(即花坛)、南楼、食堂院、操场、南四合院、北四合院、西长院、葡萄院、茶炉院、花园(中间有假山、养鱼池)、大礼堂、人字楼等,并带我们实地考察这些建筑当年所在的位置。我们参观了建校时保留下来的几棵老树:包括1棵松树、1棵槐树、3棵银杏树,以及南北四合院唯一留存下来的一溜东西房(现为老年活动站)。这既让我们意外,又让我们惊喜。经现场多位七八十岁老人的回忆,这间长房应该是南四合院的倒座房(即南房)。我们顺便测量了该房的相关数据。经过黄燕青的详细描述,以及随同的其他老住户的补充回忆,我们对西皇城根22号院的整体布局有了初步了解。

四、“源头校址”的考证


  22号院是院中套院的陈家大院,不是清代王爷府,其北部的礼亲王府与之相隔一段距离。
  22号院又叫苏园,花木种类繁多,邓云乡为此专门写了许多“苏园花事词”。在南四合院的北房前面,一边一棵海棠树,每年都开花结果。
  南北四合院是中西结合的四合院,特别是还有当时稀缺的落地大玻璃窗户。建校伊始,这个南北四合院是校舍中最重要的上大课场所,也是学生住宿的地方。南北四合院属于标准的中四合院(即标准四合院),有标准的基本格局,是北京人常说的“宅子”,形状呈“目字形”,是非富即贵的人家住的。在两进院的后头再建一排后罩房,叫“三进四合院”,即由外院、里院和后院组成。后罩房是整个院子的后围房,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通常分为三部分:中间是三间,左右各两间,门窗对称开设。有的后罩房比正房高(有的为后罩楼),可阻挡冬天的西北风。有的后罩房有地下室,可存放杂物,让院落变得干净利落。后罩房与东西房也构成了一个四合院(即后院),即鄒大牧回忆中的北四合院。南四合院的正房、厢房都设外廊,外廊之间由抄手游廊连接,由正房、厢房的外廊、抄手游廊共同构成了院内的环形通道(可避雨雪日晒)。北四合院的后罩房也有走廊。45号院的老居民多次提及南北四合院非常漂亮,有走廊、游廊、后罩房、海棠树等,虽然破旧,但很有气势,形制依然漂亮。现存唯一遗迹是南四合院南房的尚书客厅。
  通过实地多次调研,笔者彻底弄清楚了照片里的几栋主要建筑,比如南北四合院、大礼堂、人字楼、南楼、食堂院等及其用途。

五、“源头校址”的复原


  2019年3月,我们根据校史资料、校友回忆、黄燕青等多位老居民的口述历史、回忆性文章、多次现场调研情况,以及研究结论,绘画了三稿复原素描图,一稿比一稿准确。随着调研和研究的逐步深入,笔者发现通过素描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准确表达22号院47亩土地上丰富的建筑和制式的细节层次。同时,对建筑的还原程度也已超出了绘画者的能力。
  为此,笔者寻求古建筑复原专业人士来制作西皇城根22号院旧址复原立体平面图(见图1)。此图比较真实、客观、准确地还原了西皇城根22号陈家大院的原貌。校门上的“中央税务学校”是笔者根据历史照片上的“真迹”进行临摹上去的,与“真迹”基本一致。
  综上,通过对史料的全面搜索、调研的现场发现,访谈的历史记忆、校史的记忆甄别、照片的建筑考证、集体的归属认同等探究方式,笔者进行了校址源头的探究,以期进一步弥补和丰富校史、地方史、高等教育史,以及旧址上的现存单位或社区的历史等,既起到了校史校情教育的作用,又可以凝聚特定的人群。这种校史深度挖掘为大学师生和校友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滋养和内生动力,应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图2校门正门复原图
图3南北四合院复原图
图4学校礼堂复原图
图5学校人字楼复原图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019年度党建思政课题《旧址复原:介于历史与现实的考辨——基于中央财经大学“源头校址”案例分析》(编号DJW19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邓云乡.文化古城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2015:387.
  [2]邓云乡.云乡琐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5:469.
  [3]中央财经大学校史编写组.中央财经大学六十年史(上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9.
  [4]邹大牧.校友邹大牧的大学回忆录(一)[N].北京:中央财经大学校报,2009-3-30(2).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
其他文献
【摘要】发展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精读课文是单元学习的基础,略读课文是补充。两者对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本文以略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写的训练为目标,从句式仿写训练、心理描写补白训练、篇章表达对比训练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下册略读课文的语用训练点进行探索与归纳,以期逐步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
【摘要】如何有效开展初三中考备考总复习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师要准确把握关键知识点,运用数学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有效开展初三总复习。  【关键词】初三数学;总复习;知识点;数学方法;三解形  有效开展初三中考备考总复习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复习课与平时的授课有所不同,它要求对复习目标的把握更准确到位,明确具体,对知识点的梳理简明扼要,更多地
【摘要】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发现英语变得更加困难,虽然他们有着小学和初中的基础,但是若基础打得不够牢固,其高中的英语学习很可能停滞不前。高中英语在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需要下苦功夫找到正确且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习方法;提高成绩  高中英语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了解及对英语的活学活用。所以,在学习的过程
【摘要】随着季节的更替,一场大风引发了孩子们的热议。风是什么?风从哪里来?又吹向哪里?风有什么用呢?大班孩子喜欢观察和探索,喜欢想象和实践,生活中的“不期而遇”常常让他们“刨根问底”。曾经,“风”找到了伟大的发明家们,创造了直升机、降落伞、风筝、电扇、热气球……现在“风”又找到了孩子们。让 “风”成为孩子研究探索的资源,开启了班本课程实践之路。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科学活动;感知体验  一、缘
“一代材料,一代飞机”。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与材料科學的进步密切相关。上世纪80年代,由于航空材料的进步,发达国家的飞机起落架最高规定寿命已达到5000飞行小时,而我国起落架的使用寿命仅有200~500小时。起落架成为制约我国先进飞机设计和安全使用的“瓶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赵振业,经过近5年的研究,解决了起落架疲劳强度不够的难题,利用300M钢制作的起落架不但达到歼8战斗机3000小时
【摘要】“为了学生发展”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的基本理念。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文章探讨了初中化学教学中“任务驱动”模式的运用,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活动提供建议。  【关键词】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初中化学  化学是关于物质的结构、组成元素等内容的学科。初
80年前的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向宛平守军发动进攻,遭到奋力抵抗,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七七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共同抗战的历史帷幕,然而,共同抗战的道路布满荆棘。在事变发生前后,中国共产党为促成这一历史转变作出了决定性的巨大贡献。抚今追昔,站在历史的年轮上,重温这段难忘的记忆,不仅能让我们从中总结宝贵的经验、吸取沉痛的教训,更能警醒我们从政治、军事、国家战略和国际战略的角度反思并探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也是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舞台。自从人类开始在海上远航,海洋就成为了世界各地区文化与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各条海上航路的开通,特别是大航海时代开辟的新航路,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贸易往来,也对其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利益的追逐,无可避免地让海洋成为了人类征战的最广袤的战场。海上争夺越发激烈,海洋也越发地不平静。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海洋争霸战中,可一战而鼎定乾坤的主
【摘要】第一学段的词语教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应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如串联生活实际,联系语境,拆词解字,近义词、反义词,嵌入环境、串联行为等。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第一学段;词语教学;认知规律;阅读乐趣  词语的理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学生只有理解
国际风云起伏变幻,南海形势风起云涌。在美国先进的F-22飞机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在全球耀武扬威炫耀军事实力的时候,国人肯定期待有自己的“撒手锏”能捍卫国家的疆域。为了使安定生活的人民,在强盗来犯时扬眉吐气,我们的军事装备科研人员从未放弃自己的努力。李天就是这样一位航空预研课题的领军人物和开拓者。他致力于我国航空飞机空气动力学、隐身技术以及气动/隐身交叉学科领域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应用,为我国新